謝邀試答:

●從問題看淵源——宋襄公是焦點人物。

●宋襄公的故事流傳最廣的是宋楚「仁義」之戰、茲甫讓位,爭議最大的是是否該被列入「春秋五霸」之中。

●觀襄公生前若干年的春秋形勢與襄公上位,可以知道那會的春秋大約還是講章法、講秩序、講禮儀、講倫理的時代。距他不遠的齊桓公也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博弈著自身利益與王系倫理之間平衡。

●觀宋楚之戰,既有楚實力遠超宋的原因,也有襄公「愚義拘禮」而楚不拘禮而致勝的原因。讀史者因立場和觀點的不同得出結論亦不同。這或許也是「五霸」中宋襄公閃爍其間的原因之一吧。

●論結局,宋國兵敗、襄公傷逝,一切成果都屬於雄厚的勝利者。不管茲甫「冥頑不化」或「呆愚拘禮」,他是失敗者。尊也好、恥也好一切皆如過往煙雲。「老好人」敗給「厚黑者」始終屢見不鮮……

●再觀隋末唐初之天下紛爭、豪傑群起之,依舊「成王敗寇」是最終答案。好在李唐始國後再次承繼並發展了中華版圖與國勢強威!從整體上講是再一次帶領中國走向富強,豈不同樣為幸事哉?

●最後,若將王竇李的攻伐與救援放到隋唐歷史大格局中比對,都已經是不重要的事情了。學史本身就是仁見仁、智見智,大人物們在什麼時代、什麼格局下做出的什麼大事件,只要能推動中華民族發展、民富國強、無懼外辱就是正確的。

●文疏學淺、供君一笑。己身之見,僅當雜記爾。

●感謝頭條朋友和其他網友的精彩圖片,在此一併致謝,順祝大安。


兩者沒可比性。

救王世充對竇建德來說是能爭霸天下的唯一機會,也是個擴大勢力的大好機會。從結果上看很糟糕,但評價一件事不應事後諸葛。

竇建德在隋末其實是個崛起很晚的勢力。

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戰勝薛仁果後。唐政權此時擁有極好的戰略形勢,河南河北大批地方已經歸附李唐,王世充擊敗瓦崗軍,但此時只能穩定控制洛陽附近,竇建德只佔有河北部分地區,不算一個很大的勢力。李淵此時只把擁有一隻較大規模精銳軍隊的王世充視為對手。準備武德二年大舉討伐王世充。

但其後原本只是個小勢力的劉武周給李唐造成了很大麻煩。耽誤了一年多時間,竇建德和王世充勢力大大擴充。

武德三年(620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后回到長安。緊接著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唐軍就開始大舉進攻王世充。唐軍與王世充剛剛大戰的時候,和竇建德關係還不錯,竇建德此時放還了之前俘虜的唐軍河南河北一帶最高負責人淮安郡王李神通以及李淵的妹妹同安長公主。

竇建德此時佔據了河北大部分地區。但幽州羅藝這個硬骨頭依舊沒啃下來。羅藝早已歸附李唐,是李唐下屬的半獨立勢力。武德三年(620年)十月,竇建德再次征伐羅藝,最終還是沒有解決羅藝這個後患。

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竇建德轉而南渡黃河,討伐山東地區的割據勢力孟海公。

武德四年(621年)一月,唐軍基本掃清了王世充政權在洛陽周圍的據點,進軍洛陽城下,圍困洛陽。同月山東的竇建德俘虜孟海公。

不久後,山東地區另一名義上已投奔李唐的割據勢力徐元朗也降於竇建德。

(竇建德)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竇建德決定救援王世充。

在唐軍討伐王世充的同時,竇建德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勢力,地盤由河北擴張到了山東大部。但竇建德這些地區佔據時間都很短,有根基不穩的問題。李唐要是徹底消滅王世充,佔據河北和山東的竇建德與之相比,完全沒有任何爭奪天下的機會。

相反救援王世充,逼退唐軍,王世充佔據的地盤河南大部地區也會落入竇建德手中。王世充在前期與唐軍作戰中已經被消滅大半軍力,唐軍退走的話,已經沒有資格與竇建德相爭。

竇建德要是佔據了王世充地盤,並且得到王世充下屬的軍力和人才。與唐軍爭天下雖然機會依舊不大,但總比看著唐軍消滅王世充機會要大些。

可惜竇建德一戰把自己也搭進去,讓唐軍提前解決了己方勢力。但我們不能事後諸葛的去說竇建德不該救援王世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