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風電業已經培育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包括上游葉片等零部件生產,中游發電機、齒輪箱等風電主機製造,下游風電場開發、運營。尤其是自2012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超過美國之後,我國的風電產業逐漸成長為全球風電的領跑者,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也走在世界前列。

裝機規模:政策推動、熱點推動,風電裝機規模趨於復甦

在2015年之前,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風電產業蓬勃發展,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總體上趨於增長。隨著風電補貼「退坡」,以及陸上風電現有產能利用率低, 2016-2017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顯著下降。根據中國風能協會數據,2017年全國(除港、澳、臺地區外)新增裝機容量1966萬千瓦,同比下降15.9%;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88億千瓦,同比增長11.7%。2018年1-11月,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720萬千瓦,同比增加420萬千瓦。

從2018年1-11月風電新增裝機數據來看,2018年風電裝機復甦趨勢明顯,未來兩年風電裝機規模將超過預期。

一方面,隨著風電行業競價上網機制的推行,運營商可能加速建設項目以避免電價的不確定性風險。2018年5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通知指出,2018年「未確定投資主體的海上風電項目應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和確定上網電價」,2019年「海上風電項目應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和確定上網電價」。2018年底以來,寧夏、廣東、江蘇相繼發布風電競爭配置方案或徵求意見稿,其他省份也將在2019年相繼完成。

另一方面,海上風電、分散式風電在風電裝機規模增長上開始發力。近年來陸上風電新建項目速度緩慢,在國內北方出現限電問題和南方嚴格的環境要求下,陸上項目發展變得更慢,風電開發商正在關注海上風電市場以尋求更大的產能增長。截至2018年底,我國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約為4.7GW,與「十三五」規劃中的2020年目標5GW極為接近,未來幾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繼續保持著強勁增長。

除海上風電之外,分散式風電也是未來幾年風電行業的必然選擇。風電行業週期與棄風限電緊密相關,2016年棄風率高企,為確保消納緩解限電,政策敦促裝機向中東部區域轉移。而中東部低風速區,資源分佈不連續,土地資源稀缺,充分利用風資源的需求下,分散式在中東部地區將成為集中式的重要補充。

數據顯示,2018年除新疆、甘肅、吉林紅色預警區域,及內蒙古、黑龍江橙色預警區域無新增規模外,其他地區中18個省市適合於分散式的開發,其中,10個區域風資源分佈不適用於集中式開發,僅適宜建設分散式項目。在裝機結構性調整的過程中,分散式在低風速資源開發的重要性提升,也成為增量裝機的重要構成。

出口形勢:國內風電產業發展態勢影響風電機組出口規模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風電裝備製造企業的綜合實力有了大幅提升,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2007年,我國首次由華儀風能向智利出口了3臺780kW的風電機組。2008年至2010年整機廠商陸續向其他國家出口,但是出口量都非常小,平均每年不到15MW。直到2011年,中國的風電機組出口量猛增,突破200MW;2013年創新高,突破600MW。但在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同比出現下滑。2017年,我國風電機組新增出口容量為641MW,累計出口容量為3205MW。

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1-10月,我國風電機組出口數量為22525臺,同比增長43.3%;出口金額4.16億美元,同比增長15.4%,可見2018年風電機組出口延續2016年、2017年向好趨勢。

對比出口量和國內市場裝機容量看,當國內市場處於旺盛期時,出口量反而下降,而國內市場出現低迷時,出口量增加,因此從趨勢上看,出口量和國內裝機容量並不一致,大趨勢正好相反。不難理解,2011年至2013年國內市場低迷,設備製造企業尋求國外市場。2014年至2015年,受標杆電價政策的刺激,國內市場出現搶裝潮,出口則減弱。

儘管近兩年我國風電機組出口形勢好轉,不過我國風電機組出口規模佔國內風電裝機規模比重較小,出口國家或地區範圍較小。國產風電機組在國外市場佔有率非常有限,如果不考慮中國市場,全球前五家製造企業所佔市場份額達到76%,因此從全球佈局看與國外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競爭格局:整機廠商集中度提升,風電運營央企份額大

在風電整機製造領域,隨著市場調控與整合進程的加快,國內風電整機製造企業的市場份額逐漸趨於集中,寡頭競爭格局初現。當前國內共有33家風電整機製造企業,較之前行業爆髮式增長階段的近百家從業企業,企業數量已經出現大幅下降,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已成為風電行業發展的明顯趨勢。

近5年,風電整機製造企業的市場份額集中趨勢越發明顯。排名前五的風電機組製造企業新增裝機市場份額由2013年的54.1%增長到2017年的67.1%,增長了13%;排名前十的風電製造企業新增裝機市場份額由2013年的77.8%增長到2017年的77.8%增長到2017年的89.5%,增長了12%。

截止2019年1月20日,中國風能協會統計了22家風機製造商所提交的數據,整理出2018年中國風電整機商裝機排名,其中金風科技不出意外的排名首位。

在風電運營領域,根據企業性質,中國風電開發、運營企業可以大致分為四類:大型央企、地方國有企業、民營及外資企業、參與風電場開發的整機製造商。

隨著我國風電開發建設進一步規範,風電行業競爭越發激烈,風電企業數量先增後減。截至2017年底,參與中國風電場投資開發的企業共100餘家(不含分公司),除幾大央企以外,其他企業風電場開發規模增長緩慢。其中2017年有新增裝機的開發企業共80多家,前十五家裝機容量合計接近1500萬千瓦,佔比達到76%。截至2017年底,前十家開發企業累計裝機容量合計超過1.3億千瓦,佔比達到71%。

產業熱點:加強技術研發,中國海上風電投資位居前列

過去幾年,由於缺乏海上風電機組的研發技術,大批量的運行經驗,我國風電機組及運維服務都依賴於進口。現今,我國企業加大對技術的研發,像華銳、金風、湘電等一批整機製造廠家都致力於海上機組的研發工作,已經能夠生產出高質量的風電機組,基本已經實現國產化。

2018年7月,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海上風電試驗風場———福建興化灣海上風電一期項目落成,已安裝的14颱風電機組來自金風科技、海裝風電、太原重工、明陽智能、東方風電、上海電氣、湘電風能、GE八家國內外主流整機商,國內整機商提供的海上風電機組成為風場主力。

通過建設典型海上風電場項目,對海上風電關鍵技術進行了探索和積累,海上風電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金風科技、上海電氣、明陽智能、遠景能源、中國海裝、華銳風電等整機設備商都已經進行了5兆瓦以上大容量機組的試驗示範,也啟動了10MW+大功率海上風電發電機組的研發。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告,2018年全球海上風電行業總投資達到創紀錄的257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4%。中國是其中最大的投資貢獻國家,在2018年新建了13座海上風電場,總投資約114億美元,在所有國家中佔比最高。

發展痛點:跨省區外送、電力替代,風電消納問題緩解

我國國的棄風問題存在已久,2009年,風電併網比例最高的內蒙古自治區發生了較大規模的棄風電,2010年這一趨勢在全國範圍內增強,2011年總共棄風電100億度,三北地區平均棄風比例高達16%。2017年我國限電棄風最為嚴重的地區包括新疆、內蒙古、甘肅、吉林、河北、黑龍江等11個省市,其中新疆棄風量132.5億千瓦時,棄風率29%,是國內棄風率最高的地區。

經過多年努力,風電消納情況持續好轉,棄風現象穩步緩解,風電併網裝機容量不斷增長。2018年全國平均棄風率7%左右,同比下降5.3個百分點,尤其是內蒙古、吉林、甘肅、新疆四省區,棄風率同比顯著下降。

一方面是電網企業加大風電等新能源跨省區外送。例如2018年山西省外送電量9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甘肅省累計外送32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0%。其中甘肅省開展新能源跨省區增量現貨交易2565筆,送出新能源電量32.5億千瓦時,佔全國交易量的46.7%。

另一方面是電力替代、主動降低煤電發電量等增強風電就地消納能力的措施,使得風電棄風問題得到緩解。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風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