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金龍形飾東珠帽頂,清,長6.5cm,寬3.4cm。


珍珠溫潤而細膩,古今中外,一直被世人推崇並喜愛。珍珠文化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我國珍珠最早在大禹時期就已經出現。

《尚書•禹貢》載雲:“珠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其中的嬪,即蚌之別名。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古代著名地理著作。

1、古代珍珠的分類

古代我國珍珠按地域主要分爲南珠和北珠。漢朝開始區分採珠區,將珍珠產區分爲南北兩地。北珠以東北的牡丹江、混同江、鏡泊湖等地的淡水珠爲代表;而南珠則以廣西合浦地區北部灣海域所產的海水珠爲代表。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南越王隨葬的枕頭以珍珠填充枕芯。

2、清代東珠的使用

北珠這個名字聽上去陌生,淡水珠貌似也沒有海水珠珍貴,而大名鼎鼎的東珠,恰恰就是這產自東北的北珠,在清宮簡直備受推崇。清朝將產自東北地區黑龍江、烏蘇裏江、鴨綠江及其流域的珍珠稱爲東珠。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東珠產於松花江、黑龍江、烏蘇裏江、鴨綠江及其流域。


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東北水下常年低溫,江水徹骨寒冷,珍珠在其中生長緩慢,皮緊而色白,又產自皇家故土,所以他們將東珠視爲珍珠中至尊,只有皇家、貴族方可使用。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金鑲珠寶帽頂,清,高14.2cm,底徑4.5cm。


清朝統治後,服飾風格較前朝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就首飾而言,則更加的趨於華麗複雜,雍容華貴,珍珠因其珍貴、且能與各色寶石形成鮮明的顏色反差的特徵,大量的運用到首飾的製作中,使得首飾整體奢華無比。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點翠嵌珠寶五鳳鈿,清,高14cm,寬30cm,重671g。


清皇室一直壟斷東珠的採捕資源,從捕撈到使用,全部由皇室直接控制,嚴禁一般民衆使用。爲此專門在山海關設卡,對於出入之人都要嚴格搜查,一旦發現有人私帶東珠,即刻交刑部治罪,必須遵循“非奉旨不準許人取”。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統管採珠。


對於東珠的使用,體現了清王朝森嚴的等級制度,一是皇帝和后妃可以佩戴,不得逾制,二就是官員可以佩戴於朝珠之上,朝珠是工匠們奉旨製造,又是皇帝賞賜,歸根結底,東珠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中。而清朝典章制度規定,東珠朝珠只有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在宮中舉行大典時才能佩戴。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東珠朝珠,清順治,周長137cm。


乾隆皇帝有詩云“大地沆瀣清淵淪,光涵璣鬥潛效珍。”東珠的地位之隆可見一斑。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金鑲東珠朝帽頂,清,現存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3、清代其他天然珍珠的使用

清朝康熙年間,《採珠序》中寫道:“嶺南北海所產珍珠(海水珠),皆不及北珠(淡水珠)之色如淡金者名貴。”南珠雖然在清朝不如東珠尊貴,但由於東珠極其珍貴且產量不足,大量首飾的製作還要依託於南珠等其他品類的珍珠。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海水珍珠,清,最大徑均約爲3.2cm。


根據《中國古代當鋪鑑定祕籍·當鋪集》(清乾隆二十四年抄本)中所記載:

清代當鋪關於珍珠的價值判定:“廣珠潔白緊圓上對牌,每顆其價三等數目……一分銀九兩……一分重,成一副墜者價銀一百二十兩…二分銀三十兩……三分銀五十五兩…四分銀一百兩……五分銀二百兩……六分銀三百兩……”

在清朝的質量單位中,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十錢,一錢等於十分。一兩大約等於31.25克,一分大概等於0.3125克,所以不到兩克重的珍珠(六分)在清朝就價值白銀將近十公斤(9375克)。說明天然優良廣珠的價格同樣不菲(廣珠即爲南珠)。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金鏤空嵌珠石扁方,長34.7cm,寬4.7cm。

其他品類的天然珍珠,除了圓珠,主要是米珠和異形珍珠的運用。米珠顧名思義,是米粒狀或非正圓形的小珍珠,被大量運用到耳環、扁方、頭簪、頭面之上。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銀鍍金嵌珠雙龍點翠長簪,清,橫27cm,縱6cm。


異形珍珠,以其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特性和誇張、大氣的外形,也被運用到清宮首飾的製作當中。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金鑲寶石蝙蝠簪,清,通長9.8 cm,最寬4.1cm。

4、清代假珠的使用

像清宮這樣大規模的使用珍珠,除了依靠皇室的特權壟斷以外,還需要龐大的財力作爲支撐。東珠採捕量的急劇變化,以及其他天然珍珠產量的侷限,使得假珠應運而生。難以想象,我們平時參觀的清宮首飾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用假珠製作而成的。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銅鍍金點翠嵌珠寶雙喜紋鈿花,清,上嵌假珠一顆。


其中頭簪因爲數量龐大,且附帶有明確紀年與使用材質的黃條,成爲整理凊宮首飾使用假珠狀況的直接證據。頭簪所附帶的黃條中,最早明確記錄使用假珠鑲嵌的首飾,乃是乾隆五十年四月初四日由敬事房呈上的一塊銀鍍金葫蘆蝠簪,黃條上凊楚地記載“覽銀鍍金葫蘆蝠簪一塊,嵌紅寶石三塊,藍寶石一塊,假珠四顆,無挺,共重三錢五分。”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青絨銀鍍金嵌珠石頭箍,清嘉慶,其上珍珠爲假珠。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上圖頭箍附黃紙籤,其上墨書,嵌假珠十一顆。


《清稗類鈔·工藝類》記載:“草珠,假珍珠也,爲廣東之細工品。其製法,以鯉魚鱗浸漬硏碎,和入魚膠,成糊質物,以玻璃之小珠加適宜之溫度調合之,而包其外,狀如真珠,婦女多用以爲飾品。”民間使用以假亂真的假珠,替代價格昂貴的珍珠,這樣的做法被清宮所採用,成爲滿足龐大的珍珠需求最爲常用的替代方法。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清稗類鈔》是關於清代掌故遺聞的彙編。


總體來說,清宮首飾中所鑲嵌的珍珠,乾隆年間以大顆天然珍珠、東珠爲主,到了乾隆晩期,隨着採捕量的下降,假珠與珍珠開始同時鑲嵌首飾。

道鹹年間,鑲嵌於首飾之上的珍珠也開始隨着國家實力的變化發生着變化,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碎珠與假珠同時鑲嵌於首飾的現象。

而到了同光時期,入不敷出的國家經濟,無力支撐內廷的奢侈生活,君主的私慾卻要不時地予以滿足。在日常大量使用的首飾中,以假珠替代珍珠,成爲捉襟見肘的晚清宮廷追求華麗裝扮的權宜之策。

古代光影——清代珍珠的驚鴻一瞥

慈禧太后一生奢靡無度,喜好珍珠。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珍珠在清朝的使用歷史,又何嘗不是一個朝代的興亡史,見證了最後一個封建社會由盛及衰的軌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