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李娜在武漢出生。20歲的陳可辛正打算從泰國返回香港。

1996年,14歲的李娜正式加入湖北省網球隊時,陳可辛已經拍出了《金枝玉葉》。同年,《甜蜜蜜》橫空出世,被《時代》雜誌評為當年十佳電影之一。

2002往後的兩年,陳可辛的產量驚人。而第一次宣布退役的李娜回到華中科技大學,難得地過上了一段平靜日子。

2011年,李娜拿到亞洲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陳可辛卻全身心投入在《中國合伙人》的前期籌備當中……

分別走在各自人生軌跡上的兩個人,也許從沒想過會有發生交集的一天。

直到2014年,李娜正式宣布退役,從此進入「退休生活」;而陳可辛自《親愛的》上映後,也已4年未坐導演椅。

四年里,李娜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廣網球和照顧孩子身上;陳可辛除了在幾部電影中擔任監製外,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投注在新電影的籌備上——一部關於李娜的電影。在國內影壇已許久沒有過一部高品質體育電影的背景下,這部展現中國第一代商業體育明星的電影,早就受到觀眾和影迷們的期待。

陳可辛和李娜在短片《做自己》拍攝現場

兩條軌道就這樣相遇。很難說得清楚是誰主動選擇了誰,這次合作更像是一種非你莫屬的水到渠成。作為李娜的「頭號粉絲」,陳可辛曾親自坐在網球場觀眾席「追星」;而說起這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電影,陳可辛又是李娜眼中導演的不二人選。

情緒是比時間更高的維度。喜怒哀懼,六欲七情,陳可辛最擅長捕捉藏在人身體中隱秘而微妙的情緒。

電影《李娜》開機在即,陳可辛和李娜決定坐下來展開一場對談。GQ 實驗室將跟隨兩人的對話,去了解「陳可辛眼中的李娜」,並獨家記錄這場關於「人生這四年」的對談。

拋開單線時間敘事的束縛,以喜怒哀懼四種情緒再去看李娜,也許能讓人更加讀懂這位武漢女伢的酸辣人生。

  

陳可辛 X 李娜:人生這四年

姜山來了。李娜的眼神越過鏡頭向門口望望,嘴角閃過淺笑。

現在是2018年9月17日,北京盤古七星。就在剛才,陳可辛問李娜,未來二十年想要做些什麼?「也許會去旅行吧,去一些以前沒時間認真感受的地方」,李娜說。姜山恰好在這時進門,她看著姜山,補充到,「姜山對我好就帶他,對我不好就自己去。」

這對兒網球界的「神仙伴侶」,從來沒有什麼刻意甜膩的橋段,所有幸福早就被掰開揉碎,混進了每一次舉手投足。對於從小在球場上經歷「成王敗寇」的李娜來說,和姜山在一起時這種淡淡的幸福,實在太過珍貴。

職業運動員想在球場上獲取快樂,幾乎成為一道無解的命題。

若是輸,自然不開心;若是贏,一想到還有人比自己打得更好,快樂也便轉瞬即逝了——除非是獲得世界冠軍。

然而,哪怕是站在羅蘭·加洛斯的紅土場上捧起蘇珊朗格朗杯,李娜的快樂也帶著克制,以至於回過頭來再看錄像,連她自己都覺得「太冷靜了」。

2011年,法國當地時間6月4日,法國巴黎羅蘭加洛斯,李娜在決賽中擊敗義大利選手斯齊亞沃尼,獲得了個人首個大滿貫單打冠軍,這也是亞洲單打選手首次獲得大滿貫賽事的單打冠軍。

從1989年第一次踏上網球場,李娜的快樂從此就是定時的。儘管離家只有四站地,但除了每周六的晚上,她都不得不住在業餘體校,參加高強度的網球訓練。

好在媽媽每天傍晚都會準時出現,風雨無阻。一起出現的,還有愛吃的零食、乾淨的換洗衣物和一天中難得的快樂時間。晚上十點,就寢鈴聲響起,宣告著今日份的快樂額度用盡。李娜會用她獨特的方式和媽媽告別——裝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躲開正面離別時的悲傷。

李娜(左)兒時在武漢中山公園和媽媽李艷萍合影(翻拍照片)

作為國內體育圈的美式幽默代表,李娜從來不喜歡按套路出牌。

能贏得比賽的動力是「冠軍獎金」、顯得緊張是因為「昨晚姜山打呼嚕沒睡好」、領獎時感謝姜山幫自己修球拍……在和記者鬥智斗勇的這些年裡,姜山是李娜最順手的「擋箭牌」。

哪怕這次對談中,談起經營家庭的苦累,李娜也不忘帶上姜山。「如果男人比較負責呢,就會輕鬆很多;但如果男人每天只會打手機遊戲呢,那就會很累。」此時此刻,姜山正葛優癱在一牆之隔的沙發上,橫著手機玩遊戲。

從冠軍到母親,李娜幽默的方式沒變,而讓她獲得幸福的事情,卻已經不同。

「懷孕之後,再看《親愛的》,那種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見到陳可辛,李娜這樣形容做母親的感受,「我不能看到任何傷害孩子的消息。」

這次坐在李娜對面,陳可辛的第一感覺就是「你沒那麼憤怒了」。

對談正式開機前,她指著座椅上 GQ 實驗室和今日頭條的抱枕,笑著問工作人員「需要抱著它們拍照嗎」。而在拍攝間隙,工作人員邀請她試試現場的 VR 網球遊戲,她也爽快地接過球拍,利落打完一局後,得意地喊了一句「我贏了」。

同樣是手持球拍,很難相信此刻的她與2008北京奧運會賽場上喊出那句「 Shut up 」的人,是同一個李娜。

李娜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

易怒是許多人對李娜的第一印象,甚至常常在球場上怒吼早就成了她的標籤——只不過都是吼向姜山。畢竟,李娜雖然「易怒」,但除了向姜山發泄怒火,她不知道還能有誰,可以無條件地包容和理解自己。

2005年10月,李娜在全運會女單半決賽的賽後採訪中,因為一句「我覺得國家隊各項措施不很完善,也沒有針對球員個人的系統的訓練」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時間「李娜炮轟國家隊」出現在各大媒體的字裡行間。李娜怒,卻不再敢言,滿心的委屈無處訴說。在幾乎成為「全民公敵」的時刻,只有姜山堅定地站在她身後。

於她而言,姜山的性格和父親很像,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父親的角色。李娜至今無法忘記,在爸爸重病時,奶奶那句漫不經心的「死馬當活馬醫」。當時年僅14歲的她憤怒、無助,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打球,扛起這個家」。

看到「父親」,李娜又哭了——在陳可辛的鏡頭前。

2018年,短片《做自己》拍攝現場,李娜第一次以演員的身份出現。

聽著對面扮演自己已故父親的男演員的獨白,李娜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陳導喊「卡」之後,很多工作人員圍上來對李娜說,「演得真好」。她禮貌地微笑回應,心裡的話是:「這不是演的。」

短片《做自己》片段

用陳可辛的話說,「《做自己》是電影《李娜》的一個延伸」。9月17日與陳可辛的對談中,李娜再次提起這件事,仍忍不住稱讚,「拍人,我覺得您最合適」。陳可辛問李娜,如果能再見到父親,最希望聽到的話是什麼?

「我為你感到驕傲。」李娜略作思考,堅定地說。

短片《做自己》片段

22年前,巨大的悲痛讓14歲的李娜在一瞬間長大。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後,正在深圳打青少年比賽的她連夜坐車趕回武漢。走進家門,垂下的黑紗反覆提醒著她父親的離去。從小最親近的舅舅湊過來安慰,姑娘的眼淚突然決堤,再也止不住。

爸爸生病去世的陰影之下,李娜和媽媽對健康問題都變得更加敏感。在自傳中,李娜講起這樣一段往事:2002年初夏,備戰釜山亞運會期間,為了能讓她的身體恢復到最佳狀態,當時的網球管理中心領導直接對醫生說,「你只管給她打針就行了」。

6歲的李娜(前右)和媽媽李艷萍(前左)、爸爸李盛鵬的合影照(翻拍照片)

李娜一邊毛骨悚然,一邊心灰意冷。遠在武漢的媽媽在電話中得知消息後,堅定地說「我們不打了,身體是一輩子的」。

就這樣,李娜在兩天之內買好機票,寫好《退役申請》,飛回武漢,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退役。

一路走來,這位擁有網球界至高榮譽的職業運動員,曾不止一次地說出「我恨網球」。但2014年9月19日,李娜正式在大眾面前宣布退役,她還是忍不住地掉了眼淚。

退役4年,當陳可辛再次追問李娜,是否真的恨網球時,李娜變得有些遲疑。

也許不是恨,也許也不是愛。

也許是恨,也許,也是愛。

「你恨網球嗎?」陳可辛再一次把這個問題拋給了李娜。

「更準確地說是害怕。」李娜說。對於職業運動員而言,商業價值與運動成績幾乎直接掛鉤。李娜的害怕不止一層:害怕拿不到好成績,又害怕拿到好成績後,自己無法平衡好訓練與商業活動的關係。複雜的通告安排對於李娜這個直腸子來說,更像個挑戰。

2018年9月17日,陳可辛在準備與李娜的對談

時間撥回2004年,李娜和孫晉芳面對面坐著,心裡同樣有些害怕。

這位新上任的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是來勸李娜復出的。也正因為曾經是冠軍,反而讓李娜對復出更多出一份忌憚——「再出去打,打得好沒關係,一旦打得不好,別人會怎麼評論我?」

也許是從小接受的訓練太過嚴格,李娜似乎始終難讓自己自信起來。從1991年進入湖北省集訓隊,到2002年第一次退役,李娜的教練一直是余麗橋——曾經的日本國際網球賽女雙冠軍。李娜在後來的自傳中回憶到,如果在訓練場上接連失誤,余會不耐煩地一把把她推下去,劈頭蓋臉地罵一通「滾滾滾」。儘管回首往事,李娜無比感謝這位嚴師,但不可否認,兒時的懼怕和自卑也同樣是真的。

這種難以定論的、微妙的恐懼一直藏在李娜心底,哪怕到30歲遇到教練卡洛斯時,仍然「每次聊天都會發抖」。在卡洛斯的勸說下,30歲的李娜重新找到余教練,詢問她當時那樣對待十幾歲的李娜,內心是怎樣的想法。直到這次談話後,李娜心底的堅冰才逐漸融化,與內心的恐懼握手言和。

正如她的自傳書名《獨自上場》,網球是一項註定孤獨的運動。一旦上場,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所有的意外和挑戰都要自己一個人做出判斷。

「我以前覺得打球特別難,現在覺得生活更難。」

這是李娜在《做自己》中的一句台詞。

對談中,她與陳可辛再次聊到這個話題。球場上,李娜是絕對的 C 位,而回到生活的舞台,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妻子和母親。學會接受光芒褪去的狀態,是退役後的必修課。如何更好地關心別人、照顧別人,是當下擺在李娜面前的挑戰和恐懼。

只是這一次,她再也不必獨自上場。哪怕是聊著新生活的恐懼,她的嘴角仍掛著自信的微笑,眼神中仍閃著幸福的光。

你大概很難想像,一位大導演、一位大滿貫,兩個人坐在一起後,卻興緻勃勃地聊起育兒和教育,聊「退休」之樂,聊生活之苦。

電影《李娜》開機之際,

GQ 實驗室

有幸與

今日頭條

西瓜視頻

一起,共同策划了這次「辛娜對談」。我們討論了很久,該以怎樣的方式去呈現陳可辛與李娜之間的碰撞——畢竟是兩個如此繁盛的靈魂。最後,我們乾脆拋開了慣常使用的人物或時間的講述方式,決定以「喜怒哀懼」四種情緒作為鏡筒,去了解作為觀察者的陳可辛,以及陳可辛眼中的李娜。

站在新的維度上,李娜幾乎推翻了我們對她的所有預設。對談鏡頭之下,她所有的情緒都好像加了柔光。相比於之前那個風風火火的大滿貫冠軍,現在的李娜開始享受平淡的幸福、不再靠憤怒護身、不再抗拒悲傷、也不再懼怕「懼怕本身」。走到聚光燈外,她越過山丘;作為一個「普通人」,她把日子過得挺好。

她甚至儘力迴避一切採訪——這次難得願意坐下來敞開心扉,也是因為對面的人是陳可辛。

難怪陳可辛會打趣,「這次聊完之後,我就要回去改劇本了」。

監製:Rocco

統籌:楊帆

編輯:楊依卿 、范稚瑞、兔子、小豬

微信撰文:兔子、范稚瑞

視頻編輯:Murphy

攝影:陳嘉熙、徐建明、陳少川

燈光:車坤潼、徐沁雪

剪輯:顧翊琪

調色:馮傑、饒中群、楊洋

聲音:劉陽、房盈暉

聯絡:四四、雅琪、張弓准

部分圖片提供:東方IC

Created with Sketch.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