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708期)世界上沒有常勝的軍隊,當初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鐵蹄踏向歐洲,征服歐亞大陸建立龐大的蒙古帝國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後來他們的大軍居然會敗在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小的島國日本手裏。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發起這場戰爭不是旁人,正是成吉思汗最優秀最不可一世的後代忽必烈。忽必烈在稱帝之後,派使臣去日本“通好”,日本不但不答應,反而痛斬來使,忽必烈大怒,發動14萬大軍討伐日本,但卻遭到慘敗,幾乎全軍覆沒。爲何天下無敵的元軍會敗給日本?日本人對付元軍有什麼奇招嗎?欲知詳情,本期分解。

  一、忽必烈稱帝,欲一統天下

  蒙古帝國在同南宋聯合滅掉金朝以後,便同盟軍南宋反目,接着發動了吞併南宋的戰爭。雙方打了20多年之後,互有勝負。在宋元雙方戰事處於相持階段之時,忽必烈於1260年稱帝。當然那時他還不是元朝皇帝,而是大蒙古國皇帝。鑑於蒙古帝國的強大,同年,高麗便向其稱臣,成爲蒙古國東藩。

  1264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式定都大都。此時的忽必烈意氣風發,儘管南宋還沒被完全滅掉,但已不在話下,中州大地似乎已盡收囊中。這時他有更大的打算,他有包舉宇內、一統天下、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之意,於是又把眼光投向了東海。首先進入其眼簾的便是日本。他當然要把這個島國先收之麾下。但鑑於南宋戰場上還在大動刀兵,他也不想傷筋動骨對日本有太大動作,於是先不動武,先來文的,若日本有什麼想法,再來硬的。於是在1266年,他先派藩國高麗的使者去日本,以“通好”之名,勸日本歸附大元朝。

  二、忽必烈第一次征伐日本

  高麗使者攜國書赴日,書中要求日本效法高麗來元朝“通好”,但日本人不予理會;1268年,忽必烈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但同樣是空手而回。此後,忽必烈又繼續發送了一系列的信件,並以戰爭相威脅,但日本仍置之不理。當時日本處於幕府時代,即鎌倉時代中期,但幕府並無實權,實權掌握在權臣北條時宗手中。北條時宗態度強硬,決不向元朝臣服,並立刻着手加強日本九州島的防禦。

  在先後四次對日本派使者並被拒之後,忽必烈決定對日本動武。1274年10月3日,忽必烈任命元帥忻都、右左副帥洪茶丘和劉復亨統率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000人、水手6700人,計3.23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東徵日本。元軍以強大的攻勢很快就攻下來日本的馬島和壹岐島。然後又逼近肥前沿海諸島,使幾百名日本武士在戰鬥中喪生。10月19日元軍兵船駛進博多灣,第二天登陸。在元軍步兵集閉戰法和火藥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軍處於不利地位。

  對此,日本鎌倉幕府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發出了緊急動員令,急令各地守護武士按照事先指定的防禦計劃,迅速帶領兵馬向博多灣、大宰府等北九州沿岸要地集結迎戰。但日本數百年來未與其他國家發生過戰爭,日本武士的戰術還是比較原始的“一騎討”戰法,即由高級武士帶着自己的家臣發動衝鋒。

  而元軍中不僅有以騎兵突擊爲長項的蒙古軍,還有講究排兵佈陣的漢人軍隊,同時,元軍還使用了其橫掃歐亞大陸的重型武器“鐵炮”。這樣,由蒙、漢、高麗三族軍隊組成的聯軍,不但在戰鬥力,還在戰術方面都遠遠高於日本,讓日本武士損失慘重。

  然而畢竟在日本的本土,戰爭時間一長,元軍的優勢就會下降,比如日本多山,而元軍卻不擅長山地作戰,無法突破九州島崎嶇的地形進入九州腹地。且日軍戰鬥意志頑強,堅決抵抗,給元軍也造成了不小損失。後來元軍火藥和弓箭都將用盡,副元帥劉復亨又不幸都中箭落馬負了重傷。見戰況不利,元軍元帥忻都下令退回船上進行休整。

  可當晚便發生了意外。海上突然颳起了猛烈的颱風,元軍船隻被傾覆二百餘艘,落水淹死者不可勝數。

  第二天,當日軍又來交戰時,發現海面上已經空無一船,只有隨波漂流的屍體和碎木,待抓到了倖存的元軍俘虜後才知道,元軍遭受颱風死傷過半,其餘已經撤退回國了。日本人欣喜如狂,逃過一劫,而元軍在遭受颱風打擊後好不容易撤回本土,只剩下一萬多人。至此忽必烈第一次征伐日本以失敗告終。

  三:元朝使臣被日本斬首,忽必烈怒發14萬大軍再伐日本

  元軍遠徵日本失敗回國後,統兵將領們因害怕忽必烈追責,便隱瞞了不少損失,只對元世祖忽必烈彙報了“官軍不整,又矢盡”,就是說因爲路途遙遠,準備不足,而導致失敗,但損失不算嚴重,只是小負;不過此戰也確實讓日本人嚐了不少苦頭,領教了我天朝之威。言外之意,日本人害怕了。這讓向來自負的忽必烈認爲這次遠徵日本是並不是失敗的舉動,反而功績不小,已經給了日本足夠的教訓。所以他還像之前一樣,再次派使臣向日本“通好”。

  1275年,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計議官撒都魯丁出使日本,再次宣諭,讓日本臣服大元朝。但在第一次戰爭中獲得勝利的日本鎌倉幕府並不買賬,而且打破“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慣例,將三位使臣以及書狀官董畏、高麗人徐贊共五人全部斬首。

  簡直豈有此理!一個小小島國,彈丸之地,竟敢斬我使臣,犯我天威?對於此奇恥大辱,忽必烈勃然大怒,於是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再次發兵討伐日本。但因當時對南宋戰場還處在膠着狀態,元軍也沒有太多精力對付日本人。

  到了1281 年,元軍已經徹底滅亡南宋,忽必烈終於下定決心,進行第二次徵討日本。

  此次東徵聲勢比第一次浩大得多,共派兩路大軍14萬人。東路軍(高麗盟軍)由忻都、洪荼丘率領4萬作戰部隊,戰船900艘,從高麗金州合浦出發;南路軍由阿剌罕、范文虎、張禧率領10萬江南軍,戰船3500艘,從揚子江口出發。兩軍約定於六月中旬在日本壹岐島匯合。但南路軍出發前,主帥阿剌罕病倒無法成行,只能由副帥、南宋降將范文虎統帥,所以南路軍出發較晚。

  六月初,東路軍繞過對馬和壹岐島,進入博多灣,攻克了志賀島。但因爲日本鎌倉幕府已經在博多灣附近建起了牢固的石堤,元軍戰艦竟找不到一處可以登陸的地點,只好停泊在海面。

  以後一個月裏,元軍多次強行登陸失敗,日軍也多次進行偷襲,雙方各有損傷。於是元軍退到肥前的鷹島,等待南路軍趕來會合。

  七月初,南路軍終於到達,兩軍會合,再次發動進攻。但在日軍的頑強阻擊下,仍然未能取得進展,反而損失慘重。待到八月一日夜間,再次出現了意外,海上突然颳起了劇烈的颱風,元軍艦船面對如山巨浪,互相撞擊,多有沉沒,士兵溺死者甚衆。這一場持續兩天的颱風,就是被後來日本人稱爲的 “神風”。當時只有張禧部軍隊事先在平戶島築壘,避免了大風襲擊。

  損失如此之巨,再加上對臺風的恐懼,元軍統帥們都已鬥志全消,只想逃走。只有張禧沒有氣餒,鼓舞大家重整旗鼓,繼續戰鬥。但遭到主帥范文虎反對,他完全不聽取張禧的勸說。八月五日,范文虎等人丟下部隊,乘船逃走。張禧無奈之下只得儘量挽救士兵,由於大部分船隻被毀,他只有將船上的七十匹戰馬趕入海里,讓士兵上船。儘管如此,仍有近十萬士兵被扔下,因爲船隻都沉沒了,他們連逃跑都不可能。

  但餘下的士兵並未向日軍投降,而是推舉一位姓張的百戶長爲統帥,一面抵抗日軍攻襲,一面伐木造船,準備回國。但是,孤立無援而又無裝備的士兵們在日軍包圍剿殺下很快崩潰,近十萬人中大部分戰死,餘下兩三萬人被日軍俘虜。日本人將東徵軍戰俘押送至八角島,“盡殺蒙古、高麗、漢人,謂新附軍爲唐人,不殺而奴之”。後來人們認爲日本人不殺南宋新附軍是因爲文化上的親近感。其實,十萬孤軍中大部分是南宋新附軍,他們大都被殺了。即使被俘而未殺者也都成爲奴隸。

  這次遠徵日本的慘敗當然令忽必烈大爲憤怒,他於1286年試圖再次入徵討日本,但由於同時元朝在南方發動的對越南陳朝的進攻受挫,造成元朝國力匱乏而只有作罷。

  四:元軍慘敗的原因,難道果然是“神風”幫助了日本人嗎?

  忽必烈對日本發動的兩次遠徵,特別是第二次的慘敗,讓後人不斷提起,讓元朝人,甚至是後來的中國人耿耿於懷。假如當時元軍勝利了呢?是不是會吞併日本?或者至少日本也成了元朝的藩國了。但事實是,日本一直是獨立的。

  戰爭失敗了,但許多年來,人們對它失敗的原因衆說紛紜。有許多種猜想。日本人把他們勝利的原因主要歸結爲“神風”的幫助,他們認爲兩次元軍的失敗都是因爲及時颳起了颱風,是天助日本,所以他們把那次颱風稱之爲“神風”。不過後世學者認爲,那只是日本人故意神化自己罷了。其實元軍失敗的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日本人準備充分。自第一次元軍伐日失敗之後,日本幕府就開始做準備了,因爲他們認爲不久元軍可能再次來攻。所以他更好地組織起九州的武士練兵,並學習元軍特別是漢人的戰術體系,他們還在很多登陸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設施。這些登陸點中包括博多港,他們在博多灣沿岸長達十多公里的地帶修築了一條高約六尺、厚約一丈的石壩,日本人稱之爲“元寇防壘”,隨時準備迎戰。

  第二是日本人的頑強。還有元軍的不團結,元軍有蒙古人、漢人和高麗人組成,很難形成一個向心力。還有做爲主帥的范文虎的臨陣逃脫,讓元軍羣龍無首,使軍隊士氣暴跌,很快崩潰。

  第三才是颱風的影響。颱風儘管給元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可是颱風是在元軍多次搶灘登陸不成、退回到海上之後到來的,只能算是給元軍的失敗造成的最後一擊,這一擊當然也是致命的。不過,兩個月之久的作戰,元軍哪怕有一次能夠登陸成功,颱風都無法發揮作用。

  第四是關於元軍艦隊被颱風摧毀的原因。因爲即便有颱風來襲,元軍的十幾萬大軍,那麼多船隻豈能那麼快就被摧毀殆盡?元軍的戰船是紙糊的嗎?有種說法認爲是因爲元軍使用的是在內河航行的平底船,採用了當時較爲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爲由於元朝蒙古統治者在中國及高麗的殘酷壓迫,導致兩地(高麗與中國南方沿海)對於造軍船很反感,造船的漢人和高麗人故意使用錯誤的船型,而蒙古人對航海又一無所知;又或者是忽必烈征伐日本太過倉促,未有充分準備海船,造船人只得在匆忙間敷衍了事。

  總之,忽必烈這次東徵日本的慘敗也證明瞭一個道理,世上沒有常勝將軍,更沒有不敗之師。(文/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歷史遺忘的元日戰爭》《元史》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