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iGEM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是全球範圍內專業程度最高的合成生物學方向的競賽。

在近一年的準備過程中,同學們從不知道如何將熱情投入到科學研究,到真正確立自己隊伍的研究方向並完成課題;

從只是掌握零散的基礎知識,到熟練使用專業實驗器材驗證自己的實驗設計;

從走訪專業人士和普通大眾,宣傳講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對於日常生活的價值,到設計完整的產品線。

參加這項賽事,對於學生的提升,是全方位的。那麼曾經參加過賽事的學長們,現在都在哪裡呢?

ITCCC自2016年開始組建高中隊,目前參與過的學生,部分同學已經或者將要升入大學,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都去了哪裡。

肖同學,2016隊員, 2017年組隊參賽,劍橋預錄取,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自然科學和腦神經專業)趙同學,2016隊員,哥倫比亞(生物)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宋同學,2016隊員,羅斯-霍曼理工學院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張同學,2016隊員,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許同學,2016隊員;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丁同學,2017隊員,威廉瑪麗學院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姜同學,2017隊員,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張同學,2017隊員,格林內爾學院 Grinnell College(生物)郭同學,2017隊員,范德堡大學 Vanderbilt University趙同學,2017隊員,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

在未來的日子裡,部分學長將在此介紹自己參加研修課程和競賽的收穫與體會。

參加過2016、2017兩屆iGEM的肖博文同學帶來他2016年首次參賽的分享。從中可以窺探比賽的緊張與豐富。

「此次Giant Jamboree堪比一部複雜的戲劇……」

01

當然戲劇的主線,是展示自己的項目

項目展示最核心的是Presentation。來美國第一天上午在房間里三人練習演講,體驗到了提升critical thinking的過程:不斷地追問——你這幾步是為了什麼?能不能把這幾個實驗的描述升華一下?

記得當晚在日誌中寫道「我現在很想去逛其他隊的展板。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準備時的笙簫,秋雨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橋隔壁的泡茶城」,心情複雜。最後的陳述環節沒有出什麼大差錯,雖然也沒有像寧波論壇上那樣超水平發揮。當然最感動的還是由於時差,我們的家長們晚上爬起來看我們的直播。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Poster Session則是另一個重頭戲。自己的海報忙了半天,倒是有不少人以為我們是大學隊……很多人都被高中隊的項目驚訝到了。仔細想想我們做的也真不差,總項目很簡單但是細節極多,而且很多人都會記住我們項目的特點。

02

不得不提的還有「交流」劇情

iGEM的機制非常正確,能夠鼓動人們去交流。我們不會拘泥在自己的攤位上不動,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遇到一些問題,檢驗自己對Poster的了解……然後就開始「社會(社交活動)」了。不過最後頒獎時還是有很多獲獎隊伍不認識,實在有點可惜。

交流其實是多方向的。我給NUS大學牽線搭橋,讓他們去找以色列技術學院人,chemotaxis和抗癌細菌不知道能碰出什麼火花。這也是一個了解異國文化的機會。我特意去幾個以色列隊看了看,還遇見了一些南美的隊伍。當然,這也是了解夢校的好機會。去UCL展位碰到神經科學系學姐,留了郵箱,然後她還說This is a great course,神情與蘇黃不屬。談起神經科學其他幾名UCL的學生也說很給力。Bacelona也有個大學生搞神經科學方向的細胞學,當即又留了郵箱。

其他支線劇情:

I. 語言學劇情:

第一天就有語言「問題」,和華南農大的人用英文聊了半天,最後說「We are from China, too」時非常尷尬。後來碰見牌子上有中國名字的人時會說「Please select a language; 請選擇語言」,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漢語。另外聽到了希伯來語,這是暑假的夏校里沒有的。

II. iGEM主辦方劇情

iGEM畫風比較輕鬆活躍。開幕式大概兩千人以上的禮堂,上來幾個穿帽衫講話的人,只有副總(也是CEO)Meagan穿地稍正式一些。

仔細反思一下,iGEM還是有些不足的。主要還是快餐文化:高中生和大學生畢竟閱歷淺,而一年不到的準備時間也太短(這個可以通過follow-up來解決,然而follow-up並沒有什麼機制;當然得獎的隊伍中,起碼有兩個是準備了兩年的,很說明問題:想要有好的科研成果,還是需要大量時間投入的)。

III. 百態人生劇情

「一無可看,只可看七月半之人。」——張岱

Jamboree這樣的活動也是閱人的過程,很高興能看到如此多元的iGEMer社群。在大會上,我們遇到了極其認真的德國老師,聽說了因為英語能力不夠而不得不放棄出國計劃的學長,也見到雖然英語不行,但還是過來參賽的以色列朋友,更有加了微信之後才發現原來之前也參加過同一個活動——

經歷過以上種種「劇情」之後,產生了要把iGEM介紹給我所在的中學的衝動——介紹Poster時我們一直說十校聯合影響力大,是該兌現承諾了。

Giant Jamboree是一場iGEM隊伍的狂歡。在狂歡的最後一天,各支隊伍聚集到Hynes Convention Centre的Auditorium一層,留下了一張合影。近處,自信的人們滿懷希望、仰望鏡頭;中部,快樂的人們踏上椅子、張開旗子;遠處,激動的人們張開雙臂,呼聲匯入這人造的海洋。一款款隊伍構成了繽紛的色塊,而各個色塊又浮動起來,迸發出無可比擬的活力。 這股活力的背後,是三天來的汗水、笑聲與思考的濃縮。每一個人都有所付出,每一個人都有所收穫。Giant Jamboree正式開展的三日,是奮鬥的三日、交流的三日和學習的三日。

CIEI隊經歷了奮鬥:我們在飛機上、在房間里、在海報前、在睡夢中準備著,理清報告和海報答辯的思路,完善報告和海報答辯的語言。這既是對我們的一次考驗,也是對我們四個月的忙碌的最好答覆,因為報告和答辯不止是評獎的重要參考,更是整理並分享自己項目的時機。知識只有在分享時才有力量,CIEI隊通過分享獲得了力量。

CIEI隊開展了交流:各位隊員馬不停蹄,奔走於各個展板之間。問候、握手、詢問、聆聽、拍照、簽名,再帶到自己的海報前介紹一番,一氣呵成,毫無畏懼。大家陶醉於各支隊伍高大上的項目之中,而許多大學生也驚嘆於隊員們高中生的身份。當然,隊員們也懂得勞逸結合,在談話的間隙,不忘享用大賽提供的茶點飲料。

CIEI隊還在繼續學習:在報告廳里,在海報前,都能看到身著白色帽衫,兜上畫著隊徽、背上印著商標的CIEI隊員的身影。我們欣賞著其他隊伍的創意,學習著新鮮的辭彙,探索著別樣的解決方案。這三日的所學,或許足以彌補一周所缺的課程。各位隊員如何看待Giant Jamboree?答案包括「潛水與划水」、「很社會」、「不明覺厲」、「挺好」、「養眼」、「正常」、「Exciting」、「飢餓但健康」等,五花八門。在歡聲笑語中,我們離開波士頓,乘上飛往北京的航班,再攜著風塵和iGEM的記憶,回歸各自的城市。至於這些記憶能否擴增成功,還待後續Jamboree再看。

--------------------

青少年國際競賽與交流中心(ITCCC)出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