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的服飾,特定的舞蹈動作加上風格鮮明的音樂,連日來,一場場藏族風情十足的壤巴拉鍋莊展演接連在會展中心、五馬街、星河廣場等地熱鬧上演,不少市民被這民族舞蹈深深吸引並駐足觀看。據悉,這是此次溫州國際時尚文博會上進行的壤塘文化周系列活動之一,由來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阿壩州”)壤塘縣的少數民族同胞們傾情演繹。作爲溫州市東西部對口援建縣,阿壩州壤塘縣、阿壩縣、紅原縣受展會主辦方邀請,“千里走親”組團亮相此次文博會,全方位、多形式展示藏區風情文化。精彩的展示內容背後是阿壩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階段性成果,也是我市在對其進行文化幫扶的突出成效。

藏區風情文化精品頗受溫州市民青睞

在文博會的5號館,200平方米的藏區風情館內,展現了奇異多彩的安多藏民族風情。展臺現場人頭攢動,阿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特色產品文化,吸引了不少嘉賓和觀衆前來參觀,時不時會有人向展臺前的參展商諮詢相關情況。據溫州市掛職阿壩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奚玉鈿介紹,此次阿壩縣組織了7家參展企業20餘種產品亮相文博會。其中,唐卡繪畫、純天然藏香、木雕、傳統裁縫技藝、手工藝製品等特色文化產品備受青睞。

在藏香展位上,第四代傳人德金這幾天忙得連口水都顧不上喝,“好多溫州的老人和青年都對藏香很好奇,我都會認真給他們解釋藏香的製作和功效,”德金表示,自己祖上三代都是製作藏香的,父親一直很擔心這種傳統手工藝會失傳,於是她便聯繫上了阿壩縣政府和溫州援建團的工作人員報名來參加溫州文博會,“展會每天銷售額都在兩千左右,這在我們當地幾乎是一個月的銷量了”,德金開心的告訴記者,文博會給了她展示的機會和舞臺,她一定要將藏族傳統手工藝認真傳承和保護下去。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溫州援建團一直都在深度挖掘紅原縣內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和獨特的民俗風情,特別此次還將藏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服飾和手工製品“引”到了文博會現場,成爲了最吸引人們眼球的“亮點”之一。ང “一百多條羊絨披肩一早上全部被搶空,不少企業負責人和市民都加了我微信諮詢訂貨,”阿壩神座榮瓦倉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索朗告訴記者,披肩上採用了藏區純天然的羊毛和犛牛絨,還有精美的唐卡圖案,不僅寓意着美好和祝福,也是對藏族文化傳遞的一種形式。

除了文博會上的產品展示,壤塘縣這次還精心安排了爲期5天的“壤塘文化周”,以非遺活態展示、電商交流、文化對話等活動爲市民帶來原滋原味的藏文化“特產”。此外,還在我市啓動了“100幅唐卡100個城市”巡展活動,讓壤巴拉文化與溫州甌越文化進行一場跨越千年的相遇,有效的提升兩地交流融合和扶貧開發新進程。

文博會爲藏區文化產品搭建了展示交流的舞臺

紅原縣此次共有6家特色企業在展會上亮相,帶來了犛牛肉乾、奶粉、地毯、唐卡、藏香、藏茶等民族特色產品,同時展覽了反映紅原文化、旅遊、生活的作品,發放了紅原旅遊宣傳冊展示了紅原形象。

“此次藉助溫州國際時尚文博會的平臺,紅原縣的參展企業認爲將自己的形象帶到了親人家中,所以都很開心。代表紅原參展的企業多是紅原本土特色企業,這些企業通過對紅原土特產的加工、包裝和銷售,能夠帶動部分貧困戶增加收入,提供就業崗位,促進經濟發展。”據溫州市掛職紅原縣委常委、副縣長呂金記介紹道。

除了搭建展示的舞臺,文博會還爲藏族同胞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在6號時尚設計館,雲品·甌憶工作室的一些展品圖案還帶有我們藏族文化的特色,我覺得這就是兩種不同地域文化在文創領域的融合和交流,值得我們回去好好學習,未來在文創方面也能吸引到更多溫州企業去到壤塘開展交流合作,”壤塘縣委副書記達爾吉告訴記者,這幾天他也在文博會現場仔細觀看了其他展位展出的產品,深受啓發。在他看來,文化交流也是兩地人民之間溝通的重要紐帶之一,期望現在和以後,能繼續借助文化的橋樑紐帶作用,更進一步的加強兩地的溝通和交流。

“阿壩州一帶是藏區文化風情的‘富礦’,民族藝術精彩紛呈,這些藝術瑰寶應該走出大山,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據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文博會主委會特地遠赴千里之外的阿壩州,邀請當地的文化精品企業參展,也是希望通過文博會的平臺,讓藏區文化精品走進沿海地區市民的生活,更能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專業領域的人士能夠了解藏區文化的發展現在,並通過交流對接,幫助提升他們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

“非遺+扶貧”模式幫助民族地區深挖“文化富礦”

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衆多當地唐卡繪畫、金屬製品、木雕、傳統裁縫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在阿壩縣得到良好保護與傳承,並延續至今。事實上,這些非遺文化資源是當地的“文化富礦”,也是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更是我市對口援建的“突破口”。這其中,壤塘(浙川)文化扶貧產業園項目正是我市通過“非遺+扶貧”模式,助力阿壩州地區深挖“文化富礦”的典型縮影。

壤塘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地處川甘青三省結合部,是嘉絨、安多、康巴等藏文化交融交匯地,歷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先後被評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藏族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基地。作爲國家級貧困縣,壤塘立足悠久的文化底蘊和生態保護重任,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幫扶下,壤塘以本地豐富的非遺爲引子,深入實施文化強縣戰略。

“壤塘(浙川)文化扶貧產業園項目今年就要落成了,它對壤巴拉非遺文化的挖掘、搶救、保護、傳承發揮巨大的作用,爲文化強縣的建設添磚加瓦。”達爾吉告訴記者,近年來,該縣出臺了《關於促進壤塘縣文化創新發展的決定》,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用於非遺傳習所一次性建設補助,從扶持藏戲演出,逐步擴大到唐卡、藏香、藏茶、藏藥、石刻、陶藝、覺囊梵音、傳統服飾、川西北民歌等。

目前已建起27個非遺傳習所,已有3000餘名農牧民羣衆從事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學習民間技藝,製作文化產品,拓寬增收門路,人均月增收300元以上,消除貧困人口1600餘人。通過傳習所積極鼓勵農牧民參與文化保護傳承,培育起一批文化發展“能人”和示範戶,讓文化不僅“富”羣衆腦瓜子,更“富”羣衆錢袋子。

“文化產業是壤塘脫貧致富的關鍵,”達爾吉說,在溫州援建組源源不斷的提供人才交流的機會和社會各界力量的資金扶持,以及技術層面的保障幫助下,他們立足自身優勢,確定了建設“一城、兩縣、三地”的發展定位,下一步將文化產業作爲引領轉型發展的旗幟,作爲實現脫貧奔康目標最有力、有效的途徑,力爭使文化產業成爲縣域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生活看溫州選自溫州商報

◆編輯:餘小疼

◆責編:張昶

◆審覈:廖永波

聯繫我們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