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歷史名將的璀璨舞臺,豈能跳過李道宗?李道宗真的是奸臣嗎?答案肯定的告訴你:不是!

我們回望李道宗家的族譜,會發現他的背後是跟李氏家族有很大的淵源的,這樣一個家族,在歷史的長河篇章中留下重墨一筆,還會再質疑是否奸臣。用現代話講:他擁有如此純正的血統,奸臣之頭銜是故意揶揄他的嗎?

歷史上,李道宗卻被眾人稱為奸臣,那麼李道宗真的是奸臣嗎?受人如此詬病的,其實就只有相傳的陷害薛仁貴一事,那麼要想知道李道宗到底是不是奸臣,就只需要翻開過往,一切便在其中。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一點:史書上是從來沒有過對於李薛二人的過節記載,這一切的起因都源自於一本留傳至今並且非常受歡迎的叫做《薛仁貴》的小說,它是一個以薛仁貴為線索的系列人物故事,所以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薛仁貴,像其他小說一樣,裡面少不了對主人公的各種渲染,著墨重彩,也少不了對配角的扭曲與虛構,並且小說的定義就是通過各種怪誕誇張手法,去構造一個不曾存在的場景,突出一個唯心主義的主題,而這個主題只是作者想要的,符合大眾口味的,並不會遵從史實,更多的只是作者的內心表達。

我們再翻開這本留傳廣泛的小說的其中的一頁,江夏王李道宗變成了成親王,戰績隨風而煙消雲散。其中不得不提的還有一節如果按照小說的說法,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叔,但其實這個輩分是完全錯誤的。根據那時正規史料記載,李世民的曾祖也是李虎,祖父是李昞,父親是李淵,他李道宗大3歲,他們是堂兄弟關係而非小說中肯的叔侄關係,並且他也曾徵戰四方,勇敢殺敵,無懼無畏,以上的種種錯誤足以證明,所以小說畢竟是小說,我們不能入戲太深。

大眾愛看的國產電視劇《薛仁貴傳奇》是當今對於李道宗被抹黑最嚴重的一次,裡面最為讓觀眾咬牙切齒的一段就是,李道宗深受愛妃張美人的誘惑,整個心智被複仇計劃瘋狂佔領和攻陷,開始絞盡腦汁,居心叵測的使用各種卑鄙小人手段陷害薛仁貴,將薛仁貴置於死地。這個問題的關鍵突破點還是與這個電視劇中年輕貌美的張美人有關,可歷史上是不存在張美人的,也根本沒有張美人的任何記載,張美人的存在只是在電視劇中,只是為了劇情的發展和曲折,張美人是不存在的,何談苦求李道宗陷害薛仁貴之說?何有奸臣頭銜之史實?

我們都知道隨著唐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唐宋文化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對於李道宗的這些都源於北宋以後出現的講述隋唐故事的話本、小說和戲劇。把李道宗硬要編纂為舊勢力受抨擊的標榜,編造了許多迫害薛仁貴的故事以突出這一點,而達到作者的目的。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作品被稱作好,往往離不開影射和抨擊當朝權貴,但往往騷客們會虛構一些,而這些虛構往往都是特有所指的。很多小說和戲曲之所以留傳和經典,與之是相關的,我國的四大名著也不例外,所寫就一定所存在正確嗎?它們純屬於是戲曲文化的改編而已。傳統的史書上記載薛仁貴是一名將,那麼李道宗何嘗不是?他不是奸臣,他也是一名將,並且薛仁貴傳奇裡面的人物設定與故事都是來源於傳統小說、曲藝的框架結構,並沒有史實作為依據,可能某一情節的敘述只是為了迎合大眾,又或許只是突出表達編纂者的某種情感罷了,不必深究,也不必作為當代人評價前者的唯一憑證,我想這也是作者最後對讀者的寄語,只是後面一時忘記了,罷了。

其實,在歷史上,留下更多的證據表明:李道宗勤奮好學,喜歡與士大夫交往,一點王爺的架子都沒有,因此很有賢名,史書稱「好學下賢,於羣從之中,稱一時之傑」。他懷揣也始終秉行著唐王朝的統一和開疆拓土,史料也明確記載著,唐太宗在晚年評價李道宗是名將。

綜上所述,李道宗真的是奸臣嗎?你們心裡都有數了吧!不敢說李道宗有多少多少的豐功偉績,李道宗有多少多少的駭人聽聞,李道宗有多少多少的戰功碩果,但我敢說他絕對不是一個奸臣,一個迫害君子的奸臣,一個受歷史詬病的奸臣。他,李道宗身上,有我們後人許多值得學習的點,而歷史和我們大多數人,都應該對他說聲:對不起,李道宗。


唐朝的李道宗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在影視中成了大奸臣

李道宗(公元602年-公元653年),字承範,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境內)人,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的曾孫,與李世民是表兄弟,《舊唐書》有雲,「江夏王道宗,道玄從父弟也。父韶,追封東平王,贈戶部尚書。道宗,武德元年封略陽郡公,起家左千牛備身。李道宗被小說和演義及影視作品搞成了奸臣,但事實上,他可說是唐朝名將,為李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然,誰都不是生來就會打仗,李道宗自然也脫不了這個框架。想當年隋文帝楊堅奪了外孫的皇位建立起大隋,何等不可一世,到楊廣時更是威震八荒,西域各國來朝,隋朝那麼快就倒,那是誰也料不到,李道宗自然沒辦法先練習兵法,卻也露出了幾分英氣。

李唐剛起家的時候,其實也算是個受氣包,爭天下的羣雄,誰都想來咬一口關中,《舊唐書》載劉武周進逼,「討劉武周,戰於度索原,軍敗,賊徒進逼河東」。河東是為關中門戶,再讓劉武周搞了去,李淵那就是後院起火,再不能爭天下。而這個時候的李道宗,不過是個十七歲的少年,卻終於有了用武之地,《舊唐書》載,「道宗時年十七,從太宗率眾拒之。太宗登玉壁城望賊,顧謂道宗曰:『賊恃其眾來邀我戰,汝謂如何?』對曰:『羣賊乘勝,其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與力競。今深壁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能持久,糧運致竭,自當離散,可不戰而擒。』太宗曰:『汝意暗與我合。』後賊果食盡夜遁,追及介州,一戰滅之。」

李道宗表現出了超人一等的才能,對李唐宗室來講,正是求之不得,「又從平竇建德,破王世充,屢有殊效。五年,授靈州總管。梁師都據夏州,遣弟洛仁引突厥兵數萬至於城下。道宗閉門拒守,伺隙而戰,賊徒大敗。高祖聞而嘉之,謂左僕射裴寂、中書令蕭瑀曰:『道宗今能守邊,以寡制眾。昔魏任城王彰臨戎卻敵,道宗勇敢,有同於彼。』遂封為任城王。初,突厥連於梁師都,其鬱射設入居五原舊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開拓疆界,斥地千餘裏,邊人悅服。」

李道宗可說是李唐最戰功彪炳的驍將之一,其人西滅吐谷渾、東擊高句麗、北破薛延陀,為李唐江山的建立和統治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但為什麼他在影視作品中又成了大奸臣?

李道宗在哪裡變成了人人得而誅之的奸臣?薛仁貴。小說家站在旁觀的立場對二人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修飾,這對於藝術創作而言,自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李道宗就可恥地背了鍋,實際上,李道宗自始至終都算是李唐良臣,可惜晚年身遭冤獄,卻決沒有「出演」陷害薛仁貴的戲份。現代影視作品多對原著進行部分修飾,卻仍走著大體的方向,李道宗陷害薛仁貴的鍋就只好繼續背,反之,如果哪家導演要拍一個敘述李道宗的電視劇,也多半是要踩踩別人的。


歷史上的李道宗不僅不是大奸臣,還是一個少有的皇室名將,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另外有傳言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和親公主文成公主就是李道宗的女兒,但卻未經證實。

李道宗字承範,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出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唐高宗永徽二年(653)因被人誣陷參與謀反而流放,病死於路途中,後來武則天得勢後為李道宗恢復了名譽和江夏郡王的爵位。李道宗一生參與了大唐立國前後中數次重要戰役,比如破劉武周、破王世充、參與了滅亡東突厥、吐谷渾之戰等,並長年為大唐戍守邊疆,是有名的守邊名將。

李道宗這個人為人比較正直,謙遜好學,敬慕賢達,從不依仗自己的權勢壓人,在李唐皇室宗親中,於河間郡王李孝恭並稱,被太宗李世民稱讚「當今將帥、惟李績、道宗、薛萬徹……」,可見唐太宗對自己這位堂弟的認可。

至於為什麼在影視中變成了奸臣,這裡面起重要作用的當屬小說《薛家將》和當代熱播電視劇《薛仁貴傳奇》。在這小說和電視劇中,李道宗成為了陷害賢臣薛仁貴的奸臣小人成親王,先不說唐代根本沒有親王這個稱呼,當時直接稱秦王、魏王等等,更不用說在史書記載中,李道宗和薛仁貴基本沒有什麼過多交集。

一部小說和電視劇為了襯託薛仁貴的神勇,為了描述薛仁貴的成名前的坎坷,不僅僅黑了李道宗,也抹黑了另一位唐代開國名將張士貴,這位也是《薛仁貴傳奇》中另一個大奸臣。

但是由於古時小說的流行和現代電視劇的熱播,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知道歷史中叱吒風雲的宗室名將,記住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白臉奸臣。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劇!

(我是公子皇鋣,請多多點贊關注,也歡迎留言探討交流!)


唐高祖李淵之所以能在太原舉兵後不久便創建帝國,並且僅用了數年時間便混一海內,除了在政治上得到關隴集團的支持外,還跟他手下有一大批名將甘心為之驅使有關。在這批名將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皇族內部,名氣、功績尤著者有李孝恭、李道宗、李神通等人,其中李道宗更是被唐太宗讚譽為「當時三大名將」之一。那麼,李道宗究竟都有哪些精彩表現,以至於受到「戰神皇帝」如此高的推崇?

李道宗是東平王(追封)李韶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太宗李世民的堂弟,在唐朝開國後被封為略陽郡公,當時才只有16歲。李道宗雖然只是個半大孩子,但很早便表現出遠超常人的成熟穩重與遠見果決,在跟隨堂兄徵戰期間,其表現常常令後者讚嘆不已。

李道宗「雛鷹初啼」的時刻,發生在跟隨李世民征伐幷州軍閥劉武週期間。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李世民屯兵柏壁,並與劉武周的大將宋金剛對峙,見對方軍勢強盛,便向李道宗詢問破敵之策。李道宗主張堅守壁壘以挫敵銳氣,待其糧儘力屈後再出擊,可以不戰而勝。李世民聞言大喜,連稱李道宗的意見跟自己相合。果然宋金剛的軍隊在糧草不濟後退走,唐軍一戰而勝。

道宗年十七,從秦王討賊。王登玉壁城以望,謂道宗曰:「賊怙眾欲戰,爾計謂何?」對曰:「武周席勝,剡然鋒未可當,正宜以計摧之。且烏合之眾憚持久,若堅壁以頓其銳,須食盡氣老,可不戰禽也。」王曰:「而意與我合。」既而賊糧匱,夜引去,追戰滅之。見《新唐書·李道宗傳》。

擊敗劉武周後,李道宗又跟隨李世民徵討鄭帝王世充、夏王竇建德、漢東王劉黑闥,在一系列戰役中屢建功勛。武德五年(622年),李道宗出任靈州總管,奉命防禦突厥及朔方軍閥梁師都。李道宗在任期間,曾大破梁師都與突厥聯軍數萬,一時威震西陲。唐高祖對李道宗的表現非常滿意,曾當著宰相裴寂的面誇他可跟曹操次子、任城威王曹彰的表現相媲美,遂下旨冊封李道宗為任城王。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李道宗繼續得以重用,作為皇族名將裏的中堅分子,陸續參與過擊滅東突厥、吐谷渾、薛延陀等戰事,並隨徵高句麗,因功接連升任左領軍、大理卿、靈州都督、刑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要職,改封江夏郡王,直到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才因身體不適轉任太常卿的閑職。

唐太宗對堂弟的軍事才能異常欣賞,某次在跟「軍神」李靖(此時已退休)評點當世名將時,曾將李道宗、李勣、薛萬徹三人並列,由此可見其在皇帝心目中地位之高。唐太宗在評價三人的優劣時說道:「當今將帥,惟李勣、道宗、薛萬徹。勣、道宗用兵不大勝亦不大敗;萬徹若不大勝即須大敗。」(見《舊唐書·薛萬徹列傳》),李靖對此深表贊同。

難能可貴的是,李道宗雖然身為近親皇族、開國元勛,但身上卻毫無王爺們慣有的驕墮放縱習氣,不僅勤奮好學,而且喜歡與士大夫交往,個人形象非常好,史稱其「好學下賢,於羣從之中,稱一時之傑」(見《舊唐書·卷六十》)。不僅如此,李道宗心胸開闊、善於容忍,某次參加宮廷宴會時,曾被撒酒瘋的尉遲敬德差點打瞎掉一隻眼,但他事後卻並沒有跟對方計較,其心胸之開闊可見一斑。

唐太宗晚年及高宗時期,李道宗基本上退居二線,不再參與國家事務,可儘管如此,卻依然未能逃脫政治的碾壓。永徽四年(653年)二月,駙馬房遺愛、高陽公主「謀逆」案發,權相長孫無忌、褚遂良藉故打擊政敵,不僅處死吳王李恪、駙馬柴令武、名將薛萬徹等人,還將平素與其不睦的李道宗牽扯進來,將其罷官奪爵、流放象州。

李道宗年老體弱,加之悲憤異常,結果在途中便患病身亡,終年只有54歲。一代名將最終落得如此悽慘境地,實在是令人唏噓。更加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個人形象極佳的李道宗在後世被嚴重醜化,在小說《薛丁山徵西》及系列影視作品中,被描繪成一個挾私報復的小人,對薛仁貴極力誣告陷害,差點兒將其害死。如此卑劣不堪的形象,跟正史形象出入極大,委實令人無語。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李道宗是唐初宗室名將,後來在唐高宗李治時代被長孫無忌誣陷流放,途中病死。李道宗的一生和薛仁貴基本無啥交集。不知道怎麼得罪了說書人,被寫成大奸臣。

李道宗(602年—653年),字承範,是李淵的侄子,李世民的堂弟。

李道宗17歲時,就開始跟隨堂兄李世民作戰。參加了唐初山西地區平定劉武周,洛陽、虎牢之戰平定竇建德、王世充,河北平定劉黑闥等李世民指揮的歷次重大戰役。

武德中後期,李道宗鎮守靈州,位於對抗突厥第一線,開始獨當一面。

貞觀三年(629年),唐軍大舉討伐東突厥,一舉攻滅東突厥。李道宗作為大同道行軍總管,統領其中一路大軍參加了作戰。

貞觀八年(634年),唐滅吐谷渾之戰,李靖為帥,李道宗和侯君集為副帥。

其後李道宗因為貪贓,一度被免官。

貞觀年間另外的兩次大規模戰事,李世民親徵高句麗和唐軍討伐薛延陀,李道宗均作為重要將領參戰。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道宗身體不適轉為閑職,不再作戰。

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高陽公主謀反案,長孫無忌擴大打擊範圍,將李道宗列入其中。李道宗被流放象州(今廣西柳州一帶),途中病死。

薛仁貴嶄露頭角是以平民應募參加高句麗之戰,作戰勇猛被李世民看到提拔為右領軍中郎將。這是李道宗和薛仁貴唯一可能有交集的時候,但此時兩人地位相差甚遠。其後也沒啥交集。

(李道宗)

李道宗參加了唐建國和貞觀年間幾乎所有的重大戰事,武德後期開始獨當一面,在唐初作戰經歷最豐富的高級將領之一。李道宗也是貞觀年間少數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李靖淡出後,李世民曾將李勣(即評書中的牛鼻子老道徐茂公)、薛萬徹、李道宗並列,作為貞觀中後期的軍隊重要將領。

李道宗曾經貪贓行為,除此以外並無啥負面行為。李道宗然也出任過禮部尚書、太常卿等職位,但主要角色是作為軍事將領存在,沒有做把持朝廷的奸臣的資格。

唐初李唐宗室中,除去李世民不說,有兩個優秀的軍事人才,李孝恭和李道宗。李孝恭活躍在武德年間開國時期,李道宗獨當一面後則活躍在武德後期和整個貞觀年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