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是跨越傳統與現代的象徵。1804年,英國出現了第一臺能在鐵軌上前進的蒸汽機車,此後便掀起了一陣鐵路建設狂熱,向整個歐洲大陸伸展開來。

誕生在上海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最終卻因一名士兵拆毀

部分國家擁有的第一條正式鐵路時間表

思想保守,鐵路建設遭遇坎坷

1867年,已經有無數外國公司向清廷呈上希望在北京或其他省份籌建現代化設施的規劃或建議,但是卻無一被批准。

在當時,這些關於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清廷始終對其它外國技術採取退縮的態度。

福建巡撫李福泰甚至指責電線、鐵路都是“驚民擾衆,變亂風俗”的有害之物,而且,修建鐵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驚動山神、龍王的不祥之物,會惹怒神靈,招來巨大災難。

江西巡撫劉坤一認爲“以清國之貿遷驛傳”,根本不需要鐵路。甚至連一向通達的曾國藩也認爲無論是外國商人還是清國商人,只要修鐵路都將使“小民困苦無告,迫於倒懸”,結果都是“以豪強而奪貧民之利”,所以不僅不能同意外國人修鐵路,而且同樣要禁止清國本土商人修鐵路。

誕生在上海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最終卻因一名士兵拆毀

英商和清國工人建設合影

封建迷信頑固不破

清廷認爲修建鐵路工程浩大有壞風水,鐵路沿線人們可能會發生反清起義,同時外國人勢力會在國內變得異常強大,外交關係變得令人討厭地複雜。

美國觀察者阿爾伯特·S.畢克默就一針見血地說,“實施這樣一項偉大工程的最大障礙只能是清國人對所有外國人所抱持的敵意,以及他們自己的迷信思想。”

在後世人眼裏,清國封建王朝的統治到這裏就已經顯露出極大弊端,會不斷抨擊當時的統治者思想落後。可在當時,清廷的決策卻是順應民意的。

自古以來的“迷信思想”始終左右統治者和他們的子民。

誕生在上海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最終卻因一名士兵拆毀

清政府出銀28.5萬兩買下,並於次年10月予以拆毀

矇混過關建鐵路

1875年初,英商欺騙洋行,聲稱需要修築吳淞上海間的馬路,事實上卻是在築好的路基上鋪設鋼軌開行火車。

直到1876年初路基完成正式通車營業,列車速度爲每小時24-32公里,共設上海火輪房、江灣、吳淞三個站。有竹枝詞《詠火輪車》雲:“輪隨鐵路與周旋,飛往吳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機器巧,豔傳陸地可行船”。

由於當時清國人沒有見過火車,車站兩旁圍觀羣衆“立如堵牆”,堪稱上海一件特大新聞!

誕生在上海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最終卻因一名士兵拆毀

鐵路正式運營時的情景

淞滬線自7月正式運營通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火車碾死一名清國士兵,將其視爲不祥之物的沿途居民阻止列車繼續運行,同年10月清政府出銀28.5萬兩回購,並於次年10月予以拆毀。

死而復生的淞滬線

隨着洋務運動高潮的結束,直到1897年,以四品京堂候補督辦鐵路總公司事務的盛宣懷重建該路,名曰淞滬鐵路,1898年9月1日通車,全長16千米。而此時,距離清王朝的覆滅只剩下14年時間。

誕生在上海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最終卻因一名士兵拆毀

清末淞滬鐵路站臺

1932年——1937年期間,一二八事變和淞滬會戰,淞滬鐵路兩側是中日兩國軍隊對峙的前沿地帶和發生激烈爭奪的地區,在戰火中受到嚴重破壞。戰後只有部分地區勉強得到恢復,不少地方無法恢復。

1938年又被日軍徹底拆除薀藻浜站至炮臺灣的鐵軌。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淞滬線

1997年該路被拆除,開始建設高架鐵路(當時稱之爲軌道交通明珠線)。2000年12月26日,軌道交通明珠線(後稱爲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上海南站站至虹口區江灣鎮站建成通車。2006年12月18日,北延伸段虹口區江灣鎮站至江楊北路站通車。

誕生在上海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最終卻因一名士兵拆毀

淞滬鐵路的延續——上海軌道交通3號線

誕生在上海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最終卻因一名士兵拆毀

上海軌道交通3號線全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