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記者許昌平╱臺北報導】

發展電動車已成為全球各國政府及車輛企業的新趨勢,晟昌機電董事長彭昭羣表示,他說過去燃油車時代,兩岸根本不會做引擎,德國等國汽車大廠的百年工藝把持了引擎、變速器等零件,如今電動車時代來臨,「這是個百年難得一見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把握」。

晟昌機電成立於1995年,至今邁入23個年頭,成立之初原來是做工具機專用的主軸馬達,2、3年前有客戶問說,這個馬達可不可以拿到電動車使用,於是一腳踏入電動車領域,目前提供高雄港都客運電動巴士使用,已經有20幾套開始使用,晟昌也看好大陸市場電動車商機,彭昭羣說,「中國大陸量太大了,千萬不能小看」。

彭超羣說,目前全世界政府為了節能、環保,紛紛宣告零排放,禁售燃油車時間表,各大車廠也只有「自廢武功」,放棄過去百年工藝發展的引擎、變速器,轉向發展電動車,電動車和動力相關的零件主要有三:馬達、驅動器和電池,「臺灣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

彭昭羣說,2017年全球電動車銷售170萬臺(包括混和動力車PFEV和純電動車EV),其中大陸就佔了60萬臺,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190萬輛,但仍然只佔了全球車輛總數的2%不到,代表電動車的市場根本還沒有上來,機會還很大,特別是中國大陸2018年第一季量就達到13.2萬輛,2018年的總量也將是美國的3倍,大家千萬不要小看大陸市場。

臺灣業者 要會打羣架

彭昭羣認為,目前電動車市場還沒有真正上來的原因是「電池」,電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有好的馬達、驅動器,沒有電池沒有用,好的電池要符合「安全、續航力高、價格低」等三個條件。

他舉例,現在一臺中型電動巴士造價800萬,電池價格就要400萬,「所以誰能夠製造出符合以上條件的電池,誰就是世界首富。」

他曾經到大陸電池大廠寧德時代參觀過,寧德時代有好幾萬員工,是個成長很快的大企業,電池的量非常大,市值也驚人,但是目前仍然在虧錢,大陸很多電動車相關企業幾年前大家聽都沒聽過,但是未來幾年一定爆發性很強,另外,大陸政府對於相關企業都有大量補貼,主要是著眼在這是個有未來的產業。

彭昭羣表示,臺灣企業不是沒有機會,因為大陸企業為了政府補助,東西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臺灣業者「一定要打羣架」,組成產業聯盟纔有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