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自從出現了國家,就有了軍隊和戰爭。只有強大的軍隊,才能保證自己的國家不被外敵入侵、不被別人欺負。縱觀中國古代,我們會發現以前經常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的戰爭。但到了清代,貌似戰爭的規模都變小了,大的戰爭也不過幾萬人參戰,這是爲什麼呢?

爲什麼秦始皇、隋煬帝能調動百萬大軍,而咸豐、道光只能幾萬人馬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國降軍四十萬。秦始皇派王翦伐楚,用了六十萬大軍;派屠睢、趙佗徵百越,用了五十萬大軍。淝水之戰中,苻堅率領八十萬前秦軍隊對陣東晉。隋煬帝楊廣徵討高句麗,三次投入的總兵力超過兩百萬。

劉邦在彭城之戰中,率領的聯軍有五十六萬。元朝末年的鄱陽湖之戰,陳友諒、朱元璋各自投入兵力達六十萬和二十萬。劉備爲關羽、張飛報仇,出動七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征伐東吳。

爲什麼秦始皇、隋煬帝能調動百萬大軍,而咸豐、道光只能幾萬人馬

而到了清朝,我們發現皇帝可徵調的軍隊人數少得可憐。即使在八國聯軍侵華,滿清貴族的皇權和性命收到嚴重威脅時,朝廷也只能組織幾萬人的軍隊抵抗。按道理來說,清朝人口總數比起秦漢唐宋來要多得多,那爲什麼軍隊人數反而少了呢?

研究這個問題,就要從古代軍隊士卒的來源說起。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朝廷規定每家每戶都必須有適齡男子服兵役。有的制度是有戰爭時就出徵打仗,和平時就務農發展生產。

爲什麼秦始皇、隋煬帝能調動百萬大軍,而咸豐、道光只能幾萬人馬

在中學課文《木蘭辭》裏,花木蘭在替自己的父親報名參軍之前,到集市上購買駿馬、馬鞍、長鞭等物品,作爲隨軍出征之用。既然參軍了,戰馬不應該是軍隊發嗎?不是的,武器裝備國家都是不管的,殺敵用的大刀長矛還得自己去買。

因爲是強制徵兵,而且國家還不承擔武器裝備等費用,所以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包括隋唐,一旦國家有戰爭需要,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力資源。因此,一場大的戰爭,出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軍隊都有可能了。

爲什麼秦始皇、隋煬帝能調動百萬大軍,而咸豐、道光只能幾萬人馬

而到了宋明以後,職業化的國家常備軍出現了。國家要承擔軍隊的武器裝備、後勤保障、官兵薪水等所有開支。在這種狀況下,常規軍隊的規模就要有所控制,要不然就會成爲國家沉重的財政負擔。

到了清代,因爲滿族作爲少數民族,人口不是很多,所以滿清入關時八旗軍也就十多萬人。後來滿清統一了中國,出於對漢人的防備,國家軍隊還是以滿族八旗軍爲主。所以咸豐、道光等皇帝調動軍隊作戰往往也就是幾萬人的規模。

爲什麼秦始皇、隋煬帝能調動百萬大軍,而咸豐、道光只能幾萬人馬

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統治者爲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才允許地方辦團練武裝。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纔有機會登上歷史舞臺。不過,湘軍、淮軍一開始並不能算是國家的正規軍隊,只能算是地方的鄉勇民兵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