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韶關轄區,老線和清遠段狀況差不多,大都是大段的廢棄,但在韶關內工程遺跡非常多,主要還是因為韶關曾經保留了一段50多公里的老線,而且有些地方即使到了今天仍算是人跡罕至的,因此也保留了不少大型建築;另外由於韶關-省界一段系粵漢鐵路最後完工的一段,因此文獻資料比較豐富,有些地方也很容易做到比較。

韶關段複線的大致情況為:大坑口~樂昌段為部分雙繞,樂昌~省界幾乎都是雙繞,和老線僅在坪石合攏了一下。

上承上一篇結尾的大坑口橋,老橋墩就在下游處。

原址改造(推斷)的大坑口站。

從大坑口一路到今烏石站南咽喉又再向西北分出規避丘陵並設烏石站,複線則剷平丘陵設現有之烏石站,由於烏石電廠的存在,老烏石站被保留並改建成電煤大列到達的烏石老場,連接複線的老線也被作為聯絡線保留(稱南北聯絡線)且被電化;惟2015左右,烏石老場改造,兩條聯絡線均被拆除改造。

烏石南聯絡線。

烏石老場,以原來的烏石站改造,民國3年5月通車,里程為190+070。

烏石老場北。

左側烏石老橋,北聯絡線。

烏石以北開始地勢又開始抬高,且出現一個小分水嶺,至莫屋附近,複線上行單繞,以1300餘米長之新清風亭隧道穿山,而老線則折向西北1公里左右的埡口,在以一個上行6‰的上坡(長度超過6km)和574米的小半徑曲線復向北,以276米的清風亭隧道通過埡口,老線為減少隧道的長度的風格可見一斑。

複線和老線(右側下行)分開,然後各自以新清風亭隧道、清風亭隧道穿過背景的山。

清風亭隧道南口,注意隧道名字用了正體字。

清風亭隧道原來的結構圖。

清風亭隧道是衡廣複線工程之後仍保留使用的最南邊一座(修建於民國3-4年之間),由於穿過構造剝蝕之埡口,所在之山體極為支離破碎。該隧道的原始資料毀於共亂,到修複線前,該隧道老京廣里程為2100+007-2099+731,長276.11米,由於多年維護不力,隧道內有滲水裂紋等。

1978年曾通過雙線繞行建造1360長隧道的方案,但又在1982年4月通過了利用既有清風亭隧道之方案(文獻中字裡行間的意思是沒錢了),該方案即為今天的佈置,上行取直,下行沿用老線,連小曲線半徑都沒改動,不過限速100。

雖然是保留了這段老線,但一個民元時期修建的隧道顯然是不能滿足80年代的鐵路限界,於是老清風亭隧道被重建,固有結構完全不存,施工時按明洞修建,完工後在頂部重新覆蓋土層。

馬壩河大橋,可見中間的老線橋墩。

通過清風亭隧道後老線向西匯合複線一直到馬壩站。馬壩站為粵漢鐵路的原配車站之一,民國四年6月通車,里程209+340,到修建複線前已經擁有10股道,南接大寶山專用線,北接韶鋼,運輸量十分巨大;複線改造時選擇在原地修建新站,抬高地形2.5米,並將原有站房拆除,修成複線新站的南咽喉區,並廢棄站南面的馬壩大橋,在下游處新修雙線馬壩大橋,老線修改為現馬壩站之5路(停辦客運之後只有貨車停靠),北面則直接沿用為下行線(馬壩北頭牽出線曾經一度被我認為是老線,但看了馬壩改造圖後發現牽出線是複線之後新修的)。

老線大概是在今天的韶關大機段專用線的位置取直通過,反而複線為了避開新建的韶關機務段(今為車間)而在西面繞圈。

韶關站南,複線繞避韶關機務段和大機段。

據說此地在修建複線時曾在老線兩側挖出了不少抗戰國軍的遺骸,原來這裡曾經是前線,抗戰時期日軍一直意圖打通粵漢鐵路而同國軍爆發過幾次粵北會戰,火車站這樣重要的目標自然是主要戰場之一了,可憐無定河邊骨,希望這些遺骸當時得到合適的安置……

通過大機段的位置,老線複線都接入韶關站。

韶關(東)站南,左側第二股線路估計是原始老線。

韶關站原名韶州站,現名韶關東站,通車於民國5年6月,原始里程為224+150;到複線前就有9股道,在1985年日裝卸車達120-130車,旅客0.6-1.2萬人次,在要保證運量的情況下進行改造難度非常大,因此改動也非常多,但非常幸運的是原有的正線被改造為現在的韶關站1路(抬高了),北面則部分被改造為電務段專用線,現在的韶關站站房是以前的側線1路和以前的老站房原址上重建,2站臺則為以前的5路。

韶州站陳年老照片,圖源網路。

韶關(東)站1路南頭。

複線初期韶關站只有兩座站臺,後來因為客運量大增建第三站臺。

韶關站向北,老線繼續在複線東面,一段保留了作為木材廠專用線,後來又部分修建成韶贛鐵路,過老曲江大橋後被改造為複線的下行使用。

最右側為老線改造之木材廠專用線。韶關以北到樂昌50多公里的路,老線沿用得比較多,除了一兩段距離稍微長一點的雙繞之外都是小改動,這段比較明顯的遺跡有以下幾個:老曲江大橋(網路上圖很多,這裡偷懶不放)。

河邊廠站房,這是個粵漢鐵路的原配車站(民國22年2月通車),但站房肯定是五六十年代重修的,2013年去時變成了廢品廠,站址就在今線路旁。

高廉村隧道

高廉村隧道位於粵漢鐵路里程234+640-235+065,長425米(整個廣韶、株韶段最長的隧道,可能也是整個粵漢鐵路最長的),複線黃岡-梅村區間接近梅村一側,隧道建於民國19年,但直到民國35年株韶段通車時方纔使用。複線時在隧道南面新建兩座單線隧道,原來之隧道便作廢棄,由於在複線上的車廂視覺是無法看見該隧道,因此該隧道很快便被遺忘,清風亭也是某次經過驚鴻一督才發現有這麼個老隧道。

2008年複線實施全封閉,造成這個隧道的兩頭都被隔絕,而且由於2012年探尋坪石北面的老碓磑沖隧道失敗的經驗,我深知一個荒廢了接近30年的地方植物會瘋長成什麼樣子,所以我對找到這個隧道的信心一直很小。,直到2015年入冬,才和清風亭結伴探尋,開始就已經不順利,複線兩邊的夾竹桃密集得無法下腳,幸好得到了巡路的工務指點,在一個口子上了下行線,然後爬上現有之高廉村隧道,方纔在清風亭不懈努力之下找到了下去老隧道前的,近乎垂直的落腳點(已經不存在路了,都是在草堆上踩出來的),終於來到了老隧道的南頭。

粵漢鐵路路基,廣州方向。

粵漢鐵路高廉村隧道南口(這個隧道其實幾乎是正東西向……東口即為南口)。

南口的淤泥

粵漢鐵路高廉村隧道北口,隧道名那裡居然還可以隱約看到民國三十五年字樣。

高廉村站(會讓)的舊址

兩側護牆上依稀還可以看到赤色的標語,去往黃沙方向的老線一片雜草,完全沒人跡,隧道南口一地的淤泥,深至腳跟,每一步都要用儘力才能把腳抽出來。

隧道中間全是石渣,北頭倒是沒淤泥,而且有一些簡易生活器具甚至幾個可以坐的粗木樁,而據清風亭介紹,這個隧道在廢棄後北面一小段成為一個服務附近小煤窯工人的小菜市場,這些東西估計就是當時菜市場的一些設施,清風亭甚至還在排水溝裏找到了韶關早年流行的啤酒瓶。興寧礦難(沒錯就是直接導致梅隆鐵路停運的那次)後廣東關閉所有的小煤窯,這裡便徹底沉寂下來,僅有當地少量的山民通行,甚至當地村民都說「到不了了,封死了」,而我們在找到隧道之前一共準備放棄達三次,前兩次是我堅持走,最後一次也是最關鍵的一次,則是清風亭在現有的高廉村隧道頂 。,完全找不到甚至看不到老隧道和老線的情況下靠著方向和他敏捷的身手找到了老隧道。

高廉村隧道在抗戰和內戰時均被炸塌過,所幸的是外觀扔保持原始。

高廉村向北就是梅村,但這個梅村似乎不是粵漢鐵路在原配,附近有一段老線路基,不過這地方太荒了,筆者一直都沒去。

淺藍為被拆除的老線,藍色為沿用的老線,深藍為現有複線,黃色為已拆除的高鐵工程便線。

老線在梅村-青石坑一段基本沿用為現在的下行,青石坑站拆除後複線上下行外包老線,上行開360米的元廟隧道,隧道北面接繞過來的老線,並一直沿用到安口站南,下行則單繞,這一段有廣東極少見的上下行不等高並行區間。

老安口站在今安口西面,與現有車站呈45°,站房站臺在2012年時仍存,車站被改成了733專用線的調車場,南段保留了約300米老線作為牽出線。上圖即為在牽出線盡頭看複線。

2012年,安口老站,圖序為南-北。

複線往安口老站的老線。

北面老線保留了作為聯絡線使用,現在得安口站是老線所規避的丘陵平整出來的,修建武廣高鐵時,安口站有一條連接高鐵的工程便線,現在僅存路基。

說起安口,在粵漢鐵路名錄上是沒這個站的,反而有一個楊溪站,里程也差不多(261+260),但我一查地圖,特麼楊溪是在武江對岸,而且安口本身離江邊就有不短的距離…後來得到當地老人一個說法,是楊溪在以前是一個大村,而安口這個地方以前是荒地,因此鐵路便用了楊溪這個名字來吸客,而鐵路在這裡有車站後才開始有小村(2012我去探索時仍然很小),但這裡離楊溪實在遠得坑爹,所以不知什麼時候起改名為安口了…

梅村~安口~樂昌間的不等高增建第二線。

老長垑大橋的殘留建築,可見這裡的路基被挖光了。

在樂昌南面的長垑鎮還有長垑車站和大橋等一些建築,但此站是70年代加上去的會讓站,非粵漢鐵路之原配。

複線之長垑大橋,可見上游處的橋墩。

樂昌站,最左側線路為1路,背景中的九峯山體極為龐大。

樂昌站是原有之基礎上改造,老站房位置在今天車站的北頭,已稱為1路的一部分,老線的正線大概是現在的1-2路之間,然後老線繞到複線的西側出站。

樂昌站出來,就是老車迷都知道的極為著名的大瑤山雙繞區間,這段老線曾經是保留得最長的一段。

老線和複線,樂昌站~老虎頭保存作為木材線和採石線使用。

老線北鄉水中橋。兩線明顯拉開了高差,複線爬升準備上老虎頭武水大橋。

北鄉水中橋的橋碑,注意公里數。

該段老線還有行車。

樂昌~坪石段老線大致走向圖。深藍為複線,沒標記的是隧道。樂昌向北到坪石為九峯山區,武江迂迴曲折於穿流於羣山之中,河牀縱坡陡,石灘與深槽交錯,水流湍急。峽谷兩岸層巒疊嶂,坡陡谷深,植被茂密,荊棘叢生,人跡罕見,屬於特殊困難地形。

粵漢鐵路在此段走向為自行勘探,由李耀祥先生等勘探,選擇沿江修築,一來可免密集隧道,二來坡道相對平緩;此段長53.24KM,曲線共131個共34.4KM,65個曲線半徑小於400M,最小曲線半徑229M,路基為半填半挖,雨季一到水患坍方嚴重。至1978年,該段有車站9個,其中5個僅2道,多數設在曲線甚至是在半徑小於400m的反向曲線上,且到發線長度僅650M,到1984年時該段已經超飽和運行,改造極為困難,從技術層面上講,複線遲遲未能上馬就是這一段的技術難度太大,當然打臉的話是不會說的,所以決策上明知這段出名了的卡脖子,都硬說是粵漢鐵路已經可以滿足華南的需要之類的屁話。

到了1978年,鐵道部各做了兩套複線雙繞方案,分別是考慮樂昌峽水庫和不考慮水庫,但都明確不會直接增建第二線(客觀上也是不可能),而且要個別方案要四跨武水;最後選擇的是今天的長隧道取直,兩跨武水的走向,直接的後果就是該段老線完全廢棄,諷刺的是,這個被考慮的水庫,一直只停留在設計圖紙上長達20年,直到2006特大洪水之後才上馬。

1988年複線修通之後該段老線是作為備用保留,並在某年大瑤山隧道翻車事故中重新啟用過,到了1998年左右,老線據說還有木材外運,但後來年久失修,老線多次被水害破壞,幾次修復幾次中斷;2004年前後,隨著九瀧十八灘漂流的興起,坪石鎮政府、廣州工務段、羊城鐵旅等單位合作搞了一個現在看來也好玩的旅遊項目,就是從坪石漂流到

小灘上岸,搭乘軌道車坐到樂昌然後參觀古佛寺,也因此,老線老虎頭到小灘一段得到了較好的維護,後來因為地方政府和山區羣眾要求,整段老線都以最低限度的修復,用來運行早晚各一趟的交通車,到2006年老線徹底被破壞前,老線的交通車是上午從麻沖開出,中午達到老虎頭,旅遊軌道車在歧門的側線等漂流的遊客上岸後開到小灘接客再折返開到老虎頭,下午返回歧門,交通車則在旅遊車回到歧門之後開車返回麻沖。

樂昌站出來之後老線與複線並行一段,複線為跨越武江而慢慢爬升,兩者在通過北鄉水小橋後分離,複線折向南邊跨武江,之後以一個急彎折向西北,老線向北修向武江河谷的張灘村,然後與複線隔江並行一段,並各設張灘站;老線的張灘站是70年代加建的會讓站,還修了一個裝河沙的裝卸線,這個站南頭由於剛好處於河道轉彎處的岸邊,在06年洪水中被完全掏空,只剩下幾條鋼軌半天吊;但這個站的站房卻奇蹟地挺過了洪水,至今仍在以老線路基改建的左岸公路旁邊。

2008年,老虎頭。

2012年老虎頭老線,可見正線已經泯滅在野草中。

2005年,老虎頭。

2005 / 2008年,老虎頭,右側為木材線(現仍存)。

2005 / 2008年,老線和木材線分開。

2008年,老線和複線武水大橋。

複線武水大橋,此橋是上行向南,下行向北的區間。

老虎頭~(老)張灘區間,右面遠處隱約可見老虎頭武水大橋。

複線老虎頭武水大橋南岸,上行在此由西南折向西北。

2012年,老虎頭老線路基。從這裡開始老線被改造成了樂昌峽左岸公路。

老虎頭~(老)張灘區間。

2006年張灘站,雖然站已經關閉但股道還能通車。

2008,回填的張灘。

2008年,還有軌道的張灘站和站房。

2012年,已經變成了左岸公路的張灘站和頑強的站房。

2005年,擔當小灘~老虎頭的旅遊列車接送漂流遊客。

旅遊列車在旅客下車後返回歧門站整備,當時會留一下一個軌道車擔當通勤車的出發機。

2005/2008老張灘站北咽喉,老京廣里程2009,對岸是複線的張灘隧道,從張灘隧道開始複線就是進入大瑤山隧道羣了。

2012年,張灘隧道頂,左方公路就是老線。

2005 / 2008 / 2012的張灘明洞,廣州埠。

張灘明洞武昌口。

被水災破壞的老線。

2012年,已被改成了左岸公路的老線和張灘明洞。這個明洞在粵漢鐵路株韶段的名錄裏是沒有的,所以很可能是後期加建的,畢竟可以看出這個山坡極度陡峭。

複線在過了武江後轉向西北後新建張灘站作為大瑤山隧道羣的南閘,並正式進入大瑤山隧道羣,首先一頭扎進長 米的張灘隧道,出洞後經過一小段同老線隔江相望的直道,過127米長的黃泥坑大橋進入牛咀嶺,望嶺,茶園幾座隧道之後進入大瑤山隧道,而老線則通過武江的右岸河谷迂迴,順著河道以弓形通過武水峽谷。

2012,回望張灘隧道。

複線,黃坭坑大橋,望嶺隧道與牛咀嶺隧道之間,對岸的公路是老線。

老線改造之左岸公路。

複線在經過牛咀嶺隧道、茶園隧道之後馬上進去著名的大瑤山隧道,南口設土嶺線路所。大瑤山隧道長14公里,在90年代時各種宣傳,也算是老老老車迷的集體回憶。

老線在複線南口對岸稍北一點的地方很快就有第一個站:永濟橋(粵漢鐵路原配車站)。

在今天樂昌峽大壩的位置,老線設塘角站,自大壩建成後,從這裡開始,老線一路向北到泗公坑,全部變成了水底。

D

只剩下一個站牌的大長腿,呃,大長灘站。

大源水隧道,和九峯橋。圖:黃頌智。

同上位置。

歧門站看大源水隧道。

淚流滿面的民國圖。

粵漢鐵路岐門站

岐門站位於當時的大源鎮,有大瑤山區裏唯一一的一個中學,所以當時通勤車很大程度上就是校巴,接送沿途的學生到大源上下課。

岐門站也是當時這段老線唯一可以使用側線的車站,當然連同鎮子(其實相當之小)現在也是在水下了。

2006年特大洪水之後,老線被破壞殆盡,但學業不能停,於是當地的學生就開始了越野式的上學、回家之路。友人黃頌智先生曾造訪過,記錄下了這組極為珍貴的照片(均已得到黃先生授權),記錄了學生們跑著回家的情況(不跑就無法在天黑之前回家)……第一張他們是反向行進的,因為前方完全塌了,只能迂迴到河岸下通過在折回去……求學之路如此艱辛,實在令我們這些城市人汗顏!

*****未完******

鳴謝部分明天再寫……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