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鳥絕人跡滅的下面,孤舟釣翁的堅持?你可知白雪寂寂寒江凍徹的下面,獨此一人靜等魚兒上鉤的激情?世界很大很大,一切都已空空,披蓑戴笠的老人卻孤執的不肯離世,這哪裡是在垂釣,分明是一份對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的堅強與固守。孤獨是絕世的,但不等於無有思想,無有執念,無有追求,無有夢想。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長城大河,仍有"惟余莽莽"的雄偉,;"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寂寥,仍有"山舞銀蛇,原馳臘象"的奔騰。一首《江雪》世人看到的是凄涼孤獨,我卻看到的是一顆火熱滾燙的心,看到的是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與追求。柳宗元唐代的偉大作家、詩人,他的《小石潭記》更寫得是悄愴幽邃、凄神寒骨,人們都只看的是他的孤與獨,但都沒看到那水中魚"似於遊人相樂"的歡快與愉悅,岸邊蒙絡搖墜青枝翠蔓的蔥蘢與茂盛,一千多年來人們確實都過於簡單的看待這位"八大家"之一的古賢人啰。


謝邀回答

柳宗元在805年,因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運動被貶謫永州。當時,無權無官舍,實際上過著被軟禁的流放生活,母親又因困苦病故,是其一生中最為凄苦的時期。但政治上的失利並沒有摧毀詩人的堅強意志,而把精神寄托在詩歌的創作上,表現了倔強高傲的品格。《》江雪就是在這個時期所作,大約807年。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從其意境和表現出來的藝術感染力看是很凄涼,但是不是最凄苦,我查了不少資料。有兩個結果:

1.凄涼得相似。王安石《》梅花: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還有不少,短句較多,不一例舉。這一首看來比不上《》江雪凄苦。

2.不同看法。中華書局有一篇論文認為,《》江雪是相當積極向上的一首詩,由凄苦到清高傲然,由倔強到渴望建功立業的心路歷程。

對一首詩的不同看法是常見現象,較真也沒有什麼意義。

那末怎樣評價這首詩呢?我想還是看看古代名家的評論。

蘇軾《》東坡題跋:柳子厚千山鳥飛絕...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

范晞文《》對床夜話: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釣雪一詩之外,極少佳音。

我們現代詩詞大家對這首詩評論的更多,不勝枚舉。


《江雪》是柳宗元最為知名的一首詩,這首詩僅僅用二十八個字就把一幅寒江孤舟、老翁垂釣的江雪圖描繪得淋漓盡致。《江雪》入選了小學語文教材,不少人在兒時已能成誦。然而古詩詞的魅力不僅僅在於朗朗上口的聲調,更多的是在於,當你日後某一刻經歷過同樣的場景,那些蘊藏在古詩詞中的意境、詩人在創作時的心境,都能一一浮現在你眼前,成為自己的體驗。《江雪》這首詩的凄寒之感在小學搖頭晃腦的朗誦的時候可能無法體會,但是年歲漸長,世事蒼涼,就算沒有去寒江垂釣,也能感受到詩中的孤獨與寒涼了。若說此詩極凄涼之致,那麼其凄其涼又從何而來呢?

1.意境之涼

意境是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不僅是文學作品,繪畫作品乃至電影中也有意境。而本詩的意境傳達主要是通過幾個極其簡單的意象:千山、萬徑、孤舟、寒江和一老翁。這些意象的特點就是清寒的。千山的意象可以是無屬性的,但是有飛絕的鳥,便把人的視覺拉到了白茫茫的山頂的天空,那是同樣的一片孤寂。"萬徑人蹤滅"也是同樣的效果,即以"無"寫"空",以消失了的意象來襯托環境的清幽冷寂。千山萬徑都只有老翁一個人的身影,茫茫大雪中只有一粒人影、一介孤舟,用山水畫的理論來說,就是慣用的"留白"。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中也採用了這樣的手法:"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不同的是,《江雪》中老翁的形象更加得凄寒,因為沒有"痴人"與他相遇飲酒。萬水千山,卻總是只有一個人而已。這裡就要說到創作者心境的投射。

2.心境之凄

老翁是柳宗元嗎?真的是柳宗元去寒江釣雪了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但在作者的心裡,這個老翁就是作者自己。柳宗元被貶永州時,只有三十歲出頭,本應是仕途上升期,卻無奈遭到了事業上毀滅性的打擊。柳宗元不是一個達觀豁達的人,無法像吃貨蘇軾一樣被貶到嶺南還想著"日啖荔支三百顆",也不能像他的好友劉禹錫一樣,吟秋卻不悲秋,直言"秋日勝春朝"。對於這場政治上的失意,他始終是放不下。或許在柳宗元的心裡,自從被貶之後,人生已經到了嚴酷的冬天。而他一個人在寒江上垂釣,眼前是白茫茫的大雪,頭頂是蒼茫茫的天空,身後空無一人,這種人生生而孤獨的感受在這樣清冷的環境中被放大到極致。他是在釣魚嗎?是在釣雪嗎?我認為都不是,他只是在品嘗自己的孤獨。

《江雪》這首詩總讓我想到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國》。《雪國》中也有雪景的描寫,但由於是小說,它還是通過一個完整的故事,傳達了人生虛無與徒勞的主旨。我想柳宗元也是在那片大雪裡,感受到了與川端康成同樣的心境。是人生的孤獨與徒勞,是生命過早的殘朽,是一顆寂滅枯死的心,在感受著這個世界,永恆的時間流動和萬古不滅的虛空。(作者:寒塘)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一個人遭到貶謫,滿身才華及報負得不到施展,鬱鬱寡歡,哀嘆人生不得志。處於人生最低谷的時刻,只要是個人都會有如此情景。我們從詩中的「絕」、「滅」、「孤」、「獨」幾字的使用就會明白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刻是何等的凄涼與絕望!當然,也有人認為是作者身處孤寒、傲立霜雪的大無畏英雄氣慨。但本人不會逆向思維,所以不敢苟同!我們從整首詩來具體分析:寒冬降臨,道路上不見行人來往,連天上飛翔的鳥兒也不見蹤跡,只有我這孤獨的釣翁、披蓑戴笠,在這冰天雪地的時刻臨江垂釣!請注意;此釣並非姜太公之直鉤垂釣、「願者上鉤」,此釣是很無奈之釣!詩人之意本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身處偏僻,孤立無助,一心渴望遠走高飛,奔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於是乎等呀,盼呀!但望眼欲穿終不見自己想釣的大魚出現,釣魚變成釣雪,你說他當時的心境是多麼的凄慘與悲寒!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十九世紀的某一天,有人對樂聖貝多芬講,他被大師的作品感動得痛哭流涕,貝多芬不無親蔑跟他說:「你跟本沒有整懂寡人的樂思!」貝多芬的音樂是救命的,是理性的最高思辨,不是供人消遣的情懷,「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柳宗元的《江雪》,說實話在我眼裡就是中國文人最高的人生境界!「千山鳥飛絕『』,鳥到哪裡去了?鳥為食亡,當然找吃的去了。「萬經人蹤滅」,人到哪裡去了?人為財死,當然尋官找貴去了。只有孤舟中的老翁翁(這正是作者自己),不釣魚(天寒水冷魚不食),在釣雪(雪滿山中高士卧)。呵!我懂了,人生豈能漁魚而生,人生應是釣雪為絕對精神絕對目段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柳宗元是唐代的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江雪》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作的五言絕句,全詩通過對漁翁在嚴寒大雪中獨自江中垂釣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孤獨寂寥,不屈服於惡勢力的清高節操。

《江雪》的全詩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的大意是:

千山之間飛鳥全無,萬條徑路人影絕滅。

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乘坐孤舟,獨自在被寒雪覆蓋的江水之上垂釣。

詩意賞析:

  •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絕「:沒有;」萬徑「:指多條道路。千座山嶺之間沒有一隻飛鳥,萬條徑路之上沒有一個人影。首句詩人用「千山」和「萬徑」營造了一個寂靜空曠的大背景,為下句漁翁在嚴寒大雪的天氣下獨自乘孤舟在江上垂釣作背景襯托,更加體現了詩人的孤獨寂寥,清高孤傲。

  •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孤「:孤伶伶;」蓑「蓑衣,防雨之用;」笠「:斗笠,防雨之用;」獨「:獨自,一個人。在沒有一隻飛鳥,沒有一個人影的空曠大背景下,江水上飄著一隻孤舟,舟上有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翁,此時大雪紛飛,,天氣寒冷。一般情況下,雪花落到江里會化成水,與江水融合,詩人卻在這裡寫「江雪」,宛若是雪花覆蓋江面,以此來形容大雪如鵝毛般從天上落下。就在這樣嚴峻的天氣狀況下,詩人面不改色地獨自乘舟在江上垂釣,好像對外界景物毫不在意似的,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孤獨清高,頑強不屈的思想情感。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明明白白的赤裸裸地炫富!

一二句介紹環境,明顯是隆冬季節。這個時候窮人在幹啥,又能幹啥。詩人還有閒情逸緻釣魚說明衣食無憂;還說明詩人抗凍,自然人當然不抗凍,那要是錦衣玉裘就不一樣了。三句孤舟和四句的獨釣是重點,還能開船去釣魚,首先得有船,買船是要花銀子的;其次還得有安保,一個人出去釣魚,還冰天雪地的,沒有陪同人員嗎?萬一船凍在江面豈不是性命危已。有人陪同,卻獨自垂釣,這架勢;能不算擺譜嗎?綜上所述,此詩展現的並非孤獨,而是徹頭徹尾的炫富煽情!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再也沒有恢復元氣,從此之後藩鎮割據成為李唐王朝的頑疾,最終葬送了它。實際上,對於藩鎮割據弊病,中唐之後,經常有人提起並提倡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永貞革新運動。但由於反動勢力的聯合反對,改革很快失敗,參與這次運動的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險惡的環境壓迫,並沒有把他壓垮。他就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在貶謫期間,寫下他人生中最經典的一首小詩。

全詩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的名字是江雪

是的大致意思是說:

山中的鳥早已經絕跡;所有的路早已經不見人的蹤跡。只有那江上還飄著一葉孤舟,舟上的老翁披著蓑笠,面對著周圍的一切獨自垂釣。

這首詩的環境清幽到了極點,已經到了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的境地。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詩人內心寂寞孤獨的外在體現和真實感受。這首詩給我們描繪的場景,如同就在我們眼前:一葉小舟,一個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這首詩的名字叫江雪,所以雪籠罩了這首詩的一切,一眼望去,全都是雪:山上是雪,所以飛鳥絕跡;路上也是雪,所以早已人跡罕至;就連江上的孤舟,老翁之所以披上斗笠也是因為雪。詩中展現的環境純潔而寂靜,纖塵不染,萬籟俱靜,正好反托出漁翁的性格的桀驁不馴。

整首詩用用精雕細琢和極度誇張概括的手法,展示出一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所以經歷千年,依然深受歡迎。


柳詩不只是孤獨寂寞,更有孤傲自賞的高傲氣度的抒發,在罕無人跡的荒山野嶺之間的柳翁不是如杜甫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悲涼呼號,而是在那裡鎮定自若,平心靜氣地垂釣,擺出一副超凡脫俗的不凡形象,足見柳的孤傲心裡,不與世俗合污,出污泥而不染的形象躍然紙上!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鳥飛的都絕了,人影的蹤跡全滅了,

有一個僅有一個老人戴著斗笠身披蓑衣在茫茫江上風雪之中靜心垂釣。如此境界較悠悠南山更有意境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