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靠着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於的閼氏行賄,才得以脫險。自此白登之恥七十年後,纔有漢武帝劉徹命衛青任車騎將軍,率軍出朔方發起漠南之戰,吹響反攻匈奴,一雪前恥的號角,此後四十餘年間漢軍不斷出擊,最終雖未能全殲匈奴,卻也取得決定性勝利,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南下騷擾漢邊的問題。

同爲外族所辱,唐三年血恥,漢爲何等了七十年

公元626年,突厥頡利可汗趁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登基,權力不穩之際,發二十萬雄兵,列陣於渭水北岸,耀武長安。京城危急,李世民只得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質,兩天後李世民與頡利可汗斬殺白馬立城下之盟,頡利可汗退走。三年後,大唐李靖李績出師塞北,擊潰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前恥盡雪。

同爲外族所辱,唐三年血恥,漢爲何等了七十年

同樣是大一統王朝,同樣是敵前受辱,西漢等了足足七十年,而大唐卻只用了區區三年便可雪恥,這是爲何?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先要分析一下漢唐兩朝當時的具體情況。“白登之圍”時漢朝立國僅三年,楚漢爭霸也纔剛剛結束兩年,按說老兵宿將都在,不至於發生國君上前線被敵人圍困的情況,但當時的情況是兵仙韓信剛剛因爲窩藏項羽餘黨鍾離眛,被劉邦貶爲淮陰侯,軟禁於洛陽;英布則因爲原來是項羽部下,後來被劉邦策反,這種牆頭草此時自然不能重用;而彭越原來是流寇,也是被劉邦利誘才投誠,和英布一樣不是嫡系。而第一謀士張良籍口身體不好有意隱退,而且張良曾經輔佐過韓王信,此戰起因就是爲剿滅韓王信的叛亂,所以張良也沒有隨行。雖然此行領兵的有樊噲、夏侯嬰、周勃,但由於劉邦貪功冒進這纔在主力未到時被匈奴圍住。此戰匈奴集四十萬騎兵,讓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樣的馬兒的一國之君劉邦,見識到什麼才叫強悍。自此以後劉邦算是絕了報仇的念頭,一門心思收拾能給他王位帶來威脅了各路封王,同時用和親的方式討好匈奴,國家治理上推行老莊無爲而治,之後的幾代君王也都遵循這一國策,通過七十年積累這才一改自秦暴亂以後中原疲弊的面貌,有了能與匈奴掰手腕的力量。到了雄心壯志的漢武帝劉徹繼位,這才改變策略出擊匈奴一雪前恥。

同爲外族所辱,唐三年血恥,漢爲何等了七十年

渭水之盟時大唐已經立國第十年,在這十年中先後平定了薛舉·薛仁杲父子、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蕭銑、輔公祏,李子通、林士弘、劉黑闥,除了樑師都,大唐在中原可以說已經沒有敵人了,而且大唐是越打兵力越強盛,越打名將越多。與漢朝立國之初不同,唐朝繼隋,而隋的富足是漢之前的秦所不能比擬的。渭水之盟如果不是剛剛發生“玄武門之變”大唐內部人心惶惶,以大唐當時的實力是絲毫不會弱於突厥的,所以在短短三年後,當李世民整頓好朝堂,在得知對突厥的分化起作用後,便馬上派出當時大唐最出色的將領出擊大漠,一舉便將東突厥滅亡。

同爲外族所辱,唐三年血恥,漢爲何等了七十年

總之,唐朝實力一直都在,頡利可汗只是鑽了個空子,這才逼的李世民簽下渭水之盟。而漢朝在劉邦和之後幾任皇帝期間是沒有能力與匈奴一較高低的。而且居有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擁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匈奴冒頓單於,實力是大於突厥頡利可汗的。

漢唐兩朝皆是前期受外族之辱,而後奮發圖強一舉雪恥,在煌煌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上留下最爲濃墨重彩的一頁,從此讓我們的血管裏流淌着自強不息的血液,讓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自豪和嚮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