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說說這個楊儀。

大家都知道,楊儀是魏延一生的死對頭。兩人互相看不忿眼,猶如仇讎。那麼,楊儀又有些什麼樣的經歷呢?

楊儀是襄陽人。起初他在荊州刺史傅群手下做主薄。

「主薄」是個什麼官呢?就是郡縣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雖然官職很小,但很多名人都有做「主薄」的經歷。比如陳群、楊修,都干過這個。呂布也干過「主薄」,所以說,呂布還是文武雙全呢!

楊儀覺得自己屈才了,就跑到關羽那裡去了。關羽當時是襄陽太守,又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實權在握。在關羽那裡比較有發展前途。關羽任命楊儀

為功曹。

「功曹」又是什麼官呢?功曹,就是郡守、縣令等主官的主要佐吏,主管考核和記錄主官下屬官員們的業績。

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對楊儀這樣的知識分子並不是太感冒,把他打發到劉備那裡去了。劉備和楊儀討論了一下軍政策略,覺得他是個人才,就提拔他做了左將軍兵曹掾。

「兵曹掾」是幹什麼的呢?「掾」就是州郡和幕府的高級屬官,各曹的負責人。「兵曹掾」就是主管軍械的負責人。

為啥說劉備有知人之明呢,他還是很清楚楊儀的優點的。到了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就提拔楊儀做了尚書。

尚書台,是君主內設的辦公機構。尚書台品秩不高,但權力很大,主管政事。

劉備征伐東吳的時期,楊儀與他的上級尚書令劉巴不睦,被打發去做了「遙署弘農太守」,這是降級了。

我們發現,楊儀好像人緣不太好。劉備死後,諸葛亮把楊儀調到

丞相府做了「參軍」。還參加過南征孟獲的戰役。這個工作楊儀幹得非常出色。楊儀搞軍務十分拿手,受到諸葛亮的重視。

諸葛亮北伐,楊儀也隨軍參戰。功勞和能力受到認可,提拔為「長史」。

這個「長史」可就厲害了。如果在地方上,就位同於郡丞,而在幕府中,就是公府的最高佐官。

丞相府中的長史,征戰時隨軍出征,留府處理日常政務。留在府中的稱為留府長史,權力極大,代理丞相事。曹操征孫權時,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長史;諸葛亮屯漢中時,讓楊儀隨軍,張裔則留守丞相府代行職權。

那麼,我們可以確定,楊儀的地位在張裔之下。

諸葛亮北伐,楊儀隨軍,就與當時的大將魏延經常接觸。

《三國志·魏延傳》這樣記載:魏延這個人和關羽有點

相似,對部下士卒比較親善,但與同僚的關係處理得不好。但蜀漢這個時候,能征慣戰的將才不多了,魏延無論功績還是能力都是屈指可數的,他就比較驕矜,同僚們都讓著他些。

但是這個楊儀不尿魏延這一套,對他毫不客氣,魏延遭到了冒犯,非常忿怒,兩人水火不容。魏延擅長率兵打仗,楊儀擅長治理軍務,兩個人一見面就掐架,讓諸葛亮很頭疼。

魏延比較粗魯,與楊儀爭吵的時候就經常拔出劍來指著他比劃。而當時費禕也在軍中,

他就充當了和稀泥的角色,常常對兩人進行規勸,維持工作的正常運行。所以魏延和楊儀與費禕的關係都不錯,比較信任他。經過費禕的調節,兩人也能各展才能。

魏延與楊儀的這種相惡的關係,四處傳開了,連孫權都知道。

《襄陽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孫權認為:魏延和楊儀都是「豎牧小人」

,現在因為他們的才能被重用,但終究難以長久,如果將來諸葛亮死了,他們難以被抑制,必生禍端。

書中記載,費禕聽了,「愕然四顧視,不能即答」。

而董恢認為,兩人雖互相爭鬧,但沒有反心,不能因此而貶謫,浪費了他們的才能。

而後來諸葛亮聽聞,「以為知言」,可以說是既肯定了孫權的判斷,也為董恢的說法表示認可。

果然不出所料,後來就出事了。《三國志·魏延傳》記載:諸葛亮臨死前,與楊儀、費禕、姜維商議了退兵事宜,卻把十幾里外的魏延晾下了,沒有通知他參與,而且還下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那麼,諸葛亮怎麼認定魏延「或不從命」呢?

因為諸葛亮很了解魏延,他臨死前這樣的安排,就是要魏延生亂。

如果當時召來魏延接受遺命,魏延必然要爭權。魏廷一向認為,諸葛亮死後,自己是必然的繼任人。而這樣的魏延,若掌兵執政,就再也沒有誰再能牽製得住了。

諸葛亮不讓魏延參與臨終會議,反而讓他受命斷後,而魏延知道是死對頭楊儀在主持事務,按照他的性格,那是決不能容忍的。

所以,魏延先入套了,他堅信,這是楊儀搞的鬼,他就率兵追來,截住了退軍,並發動進來,要殺掉楊儀。

但情況很意外,都說魏延「善養士卒」,到了關鍵時刻,他的部下卻「莫為用命,軍皆散」,沒人肯給他賣命。

這事挺有意思,魏延白在軍中混了這麼多年,居然連百十個心腹都沒有維護住,一鬨而散了。就剩下他們父子數人南逃漢中。楊儀不肯放過魏延,派馬岱追殺了

他。回去後還夷滅了魏延的三族。

這事做得比較過分了。魏延並沒有反叛之心,否則不會向漢中逃亡,而應該投魏。

《三國志·後主傳》定義為魏延爭權:在《三國志·王平傳》

中定義為魏延作亂:蔣琬率宿衛諸營往軍中來,聽到魏延已死的消息,立即返回成都。

史書中也認定,從魏延的行為來看,他不是背叛,而是要爭權,殺楊儀。

孫權當初的預言全部成為了現實。但是,楊儀就有好結果了嗎?

也不是,因為諸葛亮對楊儀也並不信任,楊儀也落入了套中。後面的軍政大權也沒他什麼事。

楊儀還算了一卦,感覺到事情不妙。諸葛亮指定蔣琬為自己的繼承人,而楊儀掛了了個「中軍師」的虛名,啥也沒有撈到。這楊儀不高興了,因為當年他做尚書時候,蔣琬還比他低一個級別呢。

他認為無論功勞、資歷還是能力,自己都遠勝於蔣琬。所以很憤怒,經常發牢騷。楊儀與費禕

關係不錯,他就對費禕說,假如我當年要率軍投降了魏國,哪能這樣屈才?

但他想多了。如果他敢那麼干,斷後的魏延恰恰就能對付他。

費禕卻出賣了他,回頭就把楊儀這些「不臣」之言彙報給了後主劉禪。劉禪大怒,「廢儀為民」,還判了他流放。到了流放地,仍然管不住自己的嘴,被關進了監獄。 楊儀自殺了。

評價:

楊儀和魏延,兩個死敵,一樣命運。

政治,不在於你有多麼強的能力和多麼大的功勞,多麼牛的資歷,在任何時候,都要看清時勢,擺正自己的位置,搞明白你是個幹什麼的。缺少心胸和氣度,而過多的妄想只會害了自己。

他們都死得很可惜,但都死得不冤。


楊儀並不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才是。

諸葛亮只是把兵權交給楊儀,行政大權則是交給蔣琬。諸葛亮去世後,蜀國沒有再設丞相。依諸葛亮遺命,皇帝劉禪提拔蔣琬為尚書令,負責管理全國政事。

對此,楊儀極為不滿。楊儀與蔣琬本來都是丞相長史,地位相當。但是論資歷,楊儀比蔣琬老,而且很有辦事能力。諸葛亮為何以蔣琬為接班人,而不是楊儀呢?因為楊儀有能力,品格卻有問題,為人心胸狹窄,沒有大局觀。相比之下,蔣琬人品比較好,屬於諸葛亮說的「忠正之士」,政府首腦,決不能由品行有虧缺的人來擔任,這是諸葛亮放棄楊儀的原因。

蔣琬上台後,對於楊儀的飛揚跋扈有警戒心,遂明升暗降,削其兵權。朝廷擢升楊儀為中軍師,這是軍隊中的最高官職。然而,楊儀這個「中軍師」有名無實,皇帝劉禪另升遷吳懿為車騎將軍,駐屯漢中,吳懿成為軍隊實際領袖,楊儀只有空架子,沒有實際軍權。

楊儀不僅沒當上尚書令,連軍權都旁落,他開始發神經,整天傾吐內心的不滿。他的牢騷開始超越底限了,居然說出這樣的話:「丞相剛死的時候,我若舉部投降魏國,怎麼會落到這種地步?想起來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很快,大逆不道的話傳到皇帝劉禪耳中。皇帝龍顏大怒,裭奪楊儀所有官爵,貶為平民,流放漢嘉郡。楊儀迫不急待上書申辯,字裡行間的怨氣更重,史書說「辭指激切」。皇帝更生氣了,下令把他逮捕入獄,楊儀已從權力頂層墜落為囚犯,他無法忍受,遂自殺身亡。


楊儀,並不是諸葛亮心怡的接班人,因為楊儀性情急躁狹隘,沒有蔣琬沉穩,諸葛亮更鐘意蔣琬。可楊儀自以為功勞特大,理當接替諸葛亮執掌朝政,但現實生活中他並沒有如意,反倒害死了自己。

楊儀的脾性在劉備時期就有表現。當時,楊儀任劉備手下的尚書,蔣琬為尚書郎,後來兩人都擔任了丞相長吏。而楊儀是個沾沾自喜就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他覺得自己承擔軍中繁重的工作,還比蔣琬資歷老,才能超過蔣琬,可地位與蔣琬相差無幾。於是他常常向別人埋怨,正是這種性格害死了他。當時,費禕與楊儀談話,他在談話中透露出了自己的不滿情緒,還說自己要是舉兵投靠曹丕的話,就不會淪落至此。費禕一看楊儀如此說,就地將這些話向上奏報。加之楊儀名聲不太好,在建興十三年(235年),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可楊儀還是不知悔改,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再次上書發牢騷,在奏摺中他的語氣措辭激烈,於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一看朝廷派人捉他,知道他的仕途已絕,便選擇了自殺。

楊儀會自殺,多半是怪他自己的性格,他嫉妒心太強,不滿足於自己現有的地位,與魏延是一類人。而且他不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自己活活把自己坑死,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他就是「作繭自縛」。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三國時期,在諸葛亮去世後,下令誅殺魏延的楊儀,為何沒有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在諸葛亮去世後,他又做了什麼,最終又為何落得一個自殺身亡的下場呢?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了解其中的歷史真相。

楊儀,本是一小吏,後來投靠劉備後,得到了 劉備的提拔,成為了尚書。在劉備去世後,他跟著諸葛亮混,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任命他為參軍,也就是諸葛亮的大秘書,幫著諸葛亮制定計劃,籌措糧草,做事利索,諸葛亮深為愛惜他的才幹。

後來,諸葛亮病死在沙場,楊儀負責大軍撤退。魏延不願意因為諸葛亮的去世就放棄北伐撤回以及不願意受楊儀的擺布,就去攔截大軍撤退。生育後,楊儀和魏延都上表劉禪說對方要謀反,劉禪問董允、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二人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緊接著,魏延與楊儀火拚,魏延的大軍臨陣四散。魏延與自己的幾個兒子一起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馬岱將魏延斬殺。馬岱將魏延的頭顱獻給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誅滅了魏延三族。

楊儀既率領軍隊退回,又誅殺魏延,他自以為功勞很大,理當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執掌朝政。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諸葛亮生前就密奏認為楊儀性情急躁狹隘,建議由蔣琬做自己的接班人。於是,楊儀的美夢沒有成真,再加上他自認為自己比蔣琬資歷老、才能強,心中很是不爽,各種抱怨。他更是作死,對費禕抱怨說:「以前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前就魏氏,今日處世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費禕便秘密地將這些話向上奏報。

劉禪知道後,認為楊儀有二心,就將其廢為平民,流放到了漢嘉郡。楊儀被流放後,不知收斂,竟然再次上書誹謗,言辭激烈,劉禪派人去捉拿他問罪。他自知自己死罪難逃,選擇了自殺,反而保全兩位自己的妻兒老小,他們得以回到蜀地。

總之,楊儀就是一個自命不凡,心胸狹隘的小人,他最後選擇自殺,純屬自己作死了。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們說呢?


楊儀,字威公,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臣,後來他一直追隨著諸葛亮參加戰事。諸葛亮去世後,他部署退軍情況。而在諸葛亮生前決定的是蔣琬接替他,楊儀為中軍師。

所以楊儀並非是諸葛亮的接班人,那楊儀為什麼最終會自殺身亡呢?

其實楊儀確實很有才能,諸葛亮也對楊儀很信任。而當時魏延又是一員猛將,諸葛亮同樣需要用魏延的勇猛來衝鋒陷陣,然而這兩個人卻和不來,之間也有矛盾。

當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又以自己勇猛,覺得諸葛亮不在了,蜀漢沒人是他敵手,因此他就有所叛行,之後楊儀則帶部隊退回,並且魏延也被除去。楊儀覺得自己功勞大,那就應該代替諸葛亮的位置。

然而諸葛亮雖然知道楊儀有才能,但諸葛亮也知道楊儀心胸狹窄、性格急躁,所以諸葛亮在活著的時候就決定讓蔣琬接替自己,為尚書令、益州刺史。而楊儀則為中軍師,當時蜀漢的中軍師,其實沒有具體的職位掌管。

這個結果不僅讓楊儀出乎意外,也讓他心裡不痛快。同時楊儀又覺得他比蔣琬資歷要老,才能也也比蔣琬強,所以他的不滿怨恨的情緒也就開始表現出來。

楊儀錶現出不滿,當時的後軍師費禕就去看望、安慰楊儀。而楊儀見到費禕後,就大發牢騷,並且還對費禕說,「當諸葛丞相去世時,若帶著兵馬去投魏,也不會落到如此地步,現在真令人後悔莫及。」

費禕雖然本意是要安慰楊儀,然而他安慰楊儀的基礎還是為了蜀漢安慰著想,當他聽到楊儀說的這些後,他很擔心,所以費禕就把楊儀說的這些秘密的報了上去。

於是楊儀就被廢為平民,並把他流放。然而楊儀被廢平民,到了流放他的地方,他不僅不知錯,而且還上書誹謗,言辭亦很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蜀漢朝廷於是就命人捉拿楊儀,楊儀最終自殺而亡。

所以楊儀自殺而亡,其實主要就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自持功高、資歷老,又覺得自己有才,認為諸葛亮的位置大有捨我其誰的感覺。然諸葛亮知他秉性,所以沒讓他接替自己,而讓蔣琬繼任。楊儀不僅不服,還有怨言,被流放還不知錯,上書誹謗,所以他的結局也是他自己的原因。


楊儀的死是多方面的,主要還是和魏延的內鬥引起的,導火索是對待魏延的事情,屠殺了魏延三族,這件事情引起蜀漢高層的強烈不滿,因為楊儀說魏延謀反這件事情沒有過硬的證據證明,在很多問題上也存在著激烈的矛盾,在當時就很多人覺得魏延根本不存在著謀反的依據,後世的學著也很替蜀漢政權感到可惜,說魏延後腦有反骨的那是三國演義,歷史上的魏延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歷史上的劉備對魏延極其欣賞和信任,魏延也在劉備時期建立了卓著的功勛,從劉備把魏延調去守漢中就可以看出對魏延的信任,為什麼信任?因為劉備覺得魏延忠誠,劉備看人是很準確的,比如說,他一早就看出了馬謖是夸夸其談的,不可重用,但是諸葛亮看不出來,而魏延主要的問題是和楊儀不和,這是內部的矛盾,不是集團的立場問題,說了這麼多隻想說魏延有大功沒有大錯,又沒有過硬的證據證明魏延謀反就把魏延屠殺了三族,還把魏延的人頭往地上用腳去踩,邊踩邊罵,那當然會引起高層的不滿,所以就冷落了楊儀,一冷落楊儀,楊儀就心裡極不平衡,整天誹謗朝廷,最後被發配邊疆了還在誹謗,所以最後楊儀自殺,楊儀的死是他的性格造成的,這也是蜀漢政權的宿命,自從這件事情之後蜀漢政府再也沒有了和魏抗衡的資格。


諸葛亮內定的繼承人不是魏延,也不是楊儀,而是當時在後方鎮守的蔣琬,楊儀只是暫時接管軍權而已。

至於楊儀最後的自殺,我只能用一個字形容:活該。

因為和魏延不合,以權謀私,羞辱魏延

楊儀自以為深受劉備寵愛,才能又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目中無人到了極點。不把魏延,蔣琬等人放在眼裡,尤其是魏延性格急躁,和楊儀恃才傲物的個性自然很容易激起火花,甚至魏延好幾次都拔劍想殺了楊儀。

也就因為這樣,楊儀在魏延死後,不止砍下了他的頭,還踩著他的頭耀武揚威,最後甚至滅了魏延三族。魏延始終是對蜀漢有功的重臣,而且他也沒打算叛亂,雖然說成王敗寇,可楊儀小氣狹隘如此,怎能不讓所有人心寒呢?

因為沒繼承諸葛亮的位置,就誹謗朝廷

楊儀回國只得到了個中軍師的位置,大權全部由蔣琬繼承。劉備時期的楊儀是蔣琬上司,諸葛亮時期的楊儀和蔣琬平起平坐,到了劉禪時期楊儀倒成了蔣琬屬下了,這確實令人受不了。可楊儀卻始終沒想過自己的問題,而是怪諸葛亮和劉禪不長眼。諸葛亮也說過楊儀這人「性格狷狹」,不能託付丞相重任。

可楊儀就是不從自身找原因,卻把自己的不得志都怪在別人身上,罵完蔣琬,魏延,就罵諸葛亮,罵完諸葛亮後就連朝廷也罵。還說出「要是當初起兵和魏延一起的話,何至於此」的大逆不道的話,要知道當時魏延被定的罪名就是「叛亂」,楊儀想和魏延一起,言下之意就是楊儀也想要叛亂了。

這還得了,可諸葛亮剛死,蜀漢內部不穩,所以還是把楊儀從寬處理,貶為平民,流放漢嘉郡。漢嘉郡在當時屬於益州境內,還算是個好地方,原意是想讓楊儀冷靜冷靜,到時候再讓他回來。

可是楊儀自己作死啊!在流放途中還要上書誹謗朝廷,污衊大臣,只好把他下獄。有了刑事污點的楊儀可能這輩子也沒有做官的機會了,還得連累家人一同背上「囚犯家屬」的罵名。可以說楊儀最後的自殺也是為了保全家人,楊儀死後他的妻子家屬也就回到了成都。

所以楊儀最後的自殺完全是咎由自取,已經給了他很多機會了,卻不知道珍惜。而且他的性格也讓蜀漢很多人都討厭他,在楊儀出事之後幾乎沒有一個為他說過一句話,所以楊儀的自殺只能說他:活該。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評論!!!文章來源/那隻胖狐狸

楊儀為人高傲,心胸狹小,魏延無奈反叛也有楊儀的關係。後與費禕談話言辭激烈,並說如果在五丈原投降曹操,蜀國未來不堪設想,居然回來之後只給自己弄了個閑職(中軍師,無權),後費禕向劉禪告密,楊儀被貶為平民白衣,楊儀竟又上書,語言極其偏激,說費禕誹謗他,而後入獄,自殺身亡。

總的來說楊儀是有一些才華的,但是犯了輕狂高傲的毛病,下獄也是情理之中。


蜀漢內部派系爭鬥其實在劉備死後是愈演愈烈的,諸葛亮也鎮壓不住,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在明知實力不濟的情況下不停北伐來用外部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劉禪投降也是因為蜀漢內部派系鬥爭白熱化,無人願意為劉禪效力。

蜀漢內部五派

江北派

荊州北派(主動跟隨劉備)

荊州南派(被動跟隨劉備)

益州派

西涼派


楊儀不是諸葛亮的接班人,只是在退兵的時候,暫時把軍權交給了楊儀,楊儀如同楊修,恃才傲物,過於張揚,心胸狹窄,沒有大局觀,不懂合作,最後導致自己一錯再錯,遠離蜀漢權利中心,最後自殺而死,評價楊儀:有才無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