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2018年字節跳動都在圍繞商業化發力:在線英語教育品牌gogokid、借貸產品“放心借”、電商APP“值點”、生活社區產品“新草”、“頭條小程序”……一系列的商業化動作中可以看出,字節跳動在商業化方面的急迫性。

張一鳴的商業化狂想曲

字節跳動向海外用戶推銷Lark的新聞不脛而走。

可如果深扒一下,今日頭條的“辦公夢”並不是一個新消息。2017年11月就傳出了今日頭條正在孵化企業及時通訊產品Lark,2018年3月又傳出今日頭條要借Lark對標釘釘和企業微信的說法。

這一次被“刻意”放大解讀,離不開兩個層面的原因:

  1. 字節跳動之前的戰場集中在To C領域,Lark預示着字節跳動向企業級市場進軍的野心;
  2. 今日頭條加速“搜索”商業化的動作幾乎同時發生,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字節跳動在盈利方面的焦慮。

看來,崛起於五環外的字節跳動,不僅是一家APP工廠,也在“擴張”和“賺錢”之間尋找平衡點。

01

辦公和搜索的商業化只是冰山一角,整個2018年字節跳動都在圍繞商業化發力。

2018年4月,今日頭條將整體品牌變更爲“字節跳動”,彼時流傳最多的說法是淡化“今日頭條”,後來被證明也是加速商業化的開始。

2018年5月,今日頭條上線在線英語教育品牌gogokid,針對4-12歲的少兒提供線上外教英語課程,對標的對象正是VIPKID。從人羣定位、課程體系、教師資源到教學模式,幾乎是VIPKID的復刻版。

2018年6月,今日頭條在安卓版的APP裏上線了“今日遊戲”模塊,儘管入口被隱藏在“我的-我的錢包-今日遊戲”裏,內容卻涵蓋了手遊的下載鏈接和遊戲相關的內容,併爲遊戲廠商流出了活動宣傳的廣告位,正式涉足遊戲分發運營。

2018年7月,今日頭條APP上線借貸產品“放心借”,最高可獲得20萬元的貸款額度,日利率最低爲0.03%。同時內涵段子被永久關停3個月後,搞笑類內容產品“皮皮蝦”正式上線,並邀請沈騰作爲產品代言人。

2018年8月,一款名爲“值點”的電商APP悄然上線,產品定位爲“優質低價網上超市”,今日頭條站在了拼多多的對立面。

2018年10月,生活社區產品“新草”正式上線,定位爲“年輕人都在逛的種草社區”, 直指同一賽道里的小紅書。

2018年11月,今日頭條正式推出“頭條小程序”,提供了文章詳情頁、微頭條、小視頻、搜索、賬號主頁、個人中心、錢包和信息流廣告位8大流量入口,與騰訊、阿里、百度展開小程序爭奪賽。

2019年1月,今日頭條推出針對年輕人的社交產品“多閃”,與羅永浩的聊天寶、王欣的馬桶MT一同上演了“三英戰微信”的一幕。

……

上述的盤點並未包括字節跳動的併購,以及抖音、西瓜視頻等單個APP的商業化動作,但依然可以感知到字節跳動在商業化方面的急迫性。

02

字節跳動在2018年的所有動作,都指向了10月份的F輪融資。

據傳字節跳動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軟銀、KKR和春華領投,成爲僅次於螞蟻金服的非上市互聯網公司。

以此爲界限剖析字節跳動兩個階段的佈局,已然出現了一些變形。

今日頭條並非是張一鳴在2012年的第一款產品,而是一口氣開發了內涵段子、搞笑囧圖、內涵漫畫、好看圖片、早晚必讀的話、我是喫貨等幾十款內容社區類APP,發佈到各大應用商店,依靠精準的關鍵詞引流,然後用“內涵段子”收割流量。

今日頭條的崛起,內涵段子是最大的功臣,由於早期的用戶羣高度重合,爲今日頭條貢獻了大把的流量。今日頭條上線三個月後,註冊用戶就超過了1000萬。

有人這樣總結張一鳴的流量邏輯:迅速搞出一款產品,快速進行市場驗證,有成爲爆款的跡象就all in,沒有可能就迅速推其他產品。

簡單地說就是:遍地撒網,找到爆款,流量換流量。

至少在2018年之前,今日頭條的產品佈局仍然遵循着這樣的邏輯:在短視頻賽道上先後推出了火山小視頻、抖音和西瓜小視頻,最後抖音意外成爲爆款;在海外擴張時,圍繞短視頻推出了TikTok、Hypstar、Flipagram以及10億美元併購的Muscial.ly。

對於張一鳴的這種打法,可以作出的解釋是:習慣了頭條系產品風格的用戶,自然地完成了不同產品間的轉移,將獲客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時公司內大量研發、數據和業務中臺人員是高度複用的,有利於節約人力成本。

但2018年是個轉折點,字節跳動面臨的現實不再是如何用流量換流量,而是讓流量變現,或者導流給可以快速變現的產品。

可用戶時間是有限的,在抖音上耗費了太多的時間,留給今日頭條的就要少了許多,張一鳴的流量騰挪術,到了變現這個環節似乎沒那麼奏效。

揭開謎底的是彭博社在2019年初的一篇報道,字節跳動給投資者許諾的營收是500億-550億元,最終只達到了預期範圍下限,與同梯隊的互聯網公司仍有不小的差距。

03

張一鳴很清楚字節跳動的困境:內容賽道的流量很可觀,卻沒有什麼粘性,費盡心思的產出了優質內容,用戶關係卻被沉澱到了其他平臺。最好在流量高峯的時候趁早變現,抓緊孵化出其他產品。

借用恆大研究院的說法,字節跳動的擴張之路在於多元化經營和全球化佈局,多元化決定下限,全球化決定上限,在盈利模式上將出現三種可能:

  1. “免費+廣告”模式,基於資訊分發、短視頻流量,通過廣告等商業模式,提升營業收入,對標百度;
  2. “流量入口+多元化”模式,基於流量入口延伸產業鏈,拓展非消耗型的流量變現手段,憑藉流量、技術優勢做生態圈投資,對標騰訊;
  3. “全球流量入口”模式,海外版資訊分發和短視頻APP成功打開市場,突破國內流量的“天花板”,成長爲全球互聯網巨頭,對標Facebook。

這三種可能將走通幾步,或者說能夠走多遠,完全取決於字節跳動生態擴張的章法。

只是迄今爲止,張一鳴的流量邏輯還僅僅侷限在內容板塊上,多數產品還談不上成功。比如悟空問答的產品形態是問與答,導致用戶有很強的目的性,並沒有產生像今日頭條和抖音那樣的沉浸感。

今日頭條強化“搜索”,某種程度上是爲了探索對標百度的可能,高調推出多閃這樣的社交產品,被解讀爲挑戰騰訊,如果想要對標Facebook,字節跳動想要解決的問題還有更多。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搜索、IM、小程序等都有着工具屬性,有別於內容型產品。

《張一鳴的APP工廠》將字節跳動的產品創新比作流水線作業,以相同的推薦算法爲核心,匹配不同的用戶需求。進而以批量生產APP的能力,將試錯成本壓縮到最低,佔領內容生產的每一個細分領域。

不過字節跳動的流水線作業,在多閃上暴露了問題。過去一個多月中,“多閃”的百度搜索指數環比下降84%,資訊指數下降92%,遠沒有預想中順利。以至於抖音打破慣例,強行將多閃內置到APP內,以守住多閃的流量來源。

今日頭條信奉的流水線模式,在處理內容之外的產品時,終歸還是欠了火候。

04

相比於BATJ,七歲的字節跳動還很年輕。對於這樣年輕的新巨頭,可怕的不是犯錯,而是和前輩們踏入同一條河流。

彭博社在評論騰訊的生態佈局時,用了這樣一個比喻:騰訊擁有像八爪魚一樣的業務佈局……遊戲、社交、音樂、視頻、資訊、金融等等,並且幾乎在每個細分領域都成了行業翹楚。

有理由相信,彭博社的初衷是爲了盛讚騰訊的商業模式,其實也指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商業生態的生命力不在於有多少觸角,而是能否繼續保持“頭部”的優勢。不然馬化騰也不會說出那句心有餘悸的話:“微信要是不是騰訊做的,我們就完了。”

事實上,在商業化的重壓下,字節跳動越來越像另一條八爪魚:字節跳動2018年至今的所有商業化嘗試都是以流量爲紐帶的,諸如電商、教育、遊戲、金融等業,等同於生態體系內的一個又一個觸角,並不具備製造流量的價值,僅僅爲了服務變現的需要。

同時,字節跳動的APP工廠正努力在今日頭條和抖音之外,不斷打造新的流量入口,卻沒能解決變現路徑的問題。

目前今日頭條的營收仍重度依賴廣告,雖然估值在迅速增長,也要拿出對應的營收數據。據今日頭條內部人士爆料,爲了完成2018年500億元的營收,一個員工每天需要打400多個電話,向客戶兜售今日頭條的廣告投放,導致50%的電銷員工在一個禮拜內離職。甚至被央視曝光過今日頭條大量承接醫療廣告、虛假廣告的行爲。

如此一來,字節跳動的問題就暴露在競爭對手的射程範圍內,不需要針對每一個觸角各個擊破,只需要瞄準字節跳動的流量源。何況頻頻出現的不良內容,也爲字節跳動的產品生態帶來了監管風險,今日頭條和抖音多次被約談整改、內涵段子被永久關閉……八爪魚生態的“頭部”並非無懈可擊。

作爲新巨頭,字節跳動還需要回答一個有關社會價值的問題:用戶一口氣看了三個小時的抖音,到底會留下什麼樣的收穫?從社會總收益的角度來看,字節跳動還無法在邏輯上給出一個正值。

05

The Information 爆料了一個不那麼樂觀的數字:2018年字節跳動整體虧損12億美金,相較於2017年的小幅盈利,字節跳動的燒錢效率和回本週期並不讓人滿意,但商業化擴張還需要繼續。

儘管造成虧損的原因是Tiktok在海外市場投放了大量廣告,2018年在商業化上的大踏步未能及時奏效也是不爭的事實。

相傳M·斯科特·派克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被張一鳴列爲影響他最深的書之一,尤其推崇書中“延遲滿足感”的觀點。

被提及最多的還有作者對“延遲滿足感”的探討:這種滿足感的延後意味對抗人性的弱點,放棄對暫時性安逸的追逐和享受,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你首先去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

普通用戶抵抗不了算法推薦的誘惑,沉浸在精英們設置的屏幕裏無法自拔。而在商業化的世界裏,面對市值的激勵,面對IPO的誘惑,字節跳動也需要思考下“延遲滿足感”意味着什麼。一切爲了變現漫天撒網,以追求所謂的八爪魚生態,還是在戰略上更剋制一些,避免被另一隻看不見的手控制。

人性都有弱點,一切都有定數。

#專欄作家#

Alter,微信公衆號:spnew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觀察者。專注於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電子商務等科技領域。獨立的自媒體人,走在創業的路上。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