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鐵霸座是個輿論熱點,連續三起強佔火車座位的事件,雖說已經針對這種不道德行為的實施處罰,但憤怒的公眾早已開始出手了。視頻傳播開來,當事人的姓名、身份證號、個人經歷和職業背景等信息就被扒的一乾二淨。

幾乎所有能夠引起「民憤」的情況,都免不了被人肉的下場。其實,這種擅自公開他人隱私信息的已經觸犯了法律,但在當前複雜的網路環境中,「人肉搜索」已經成為了民間自發性無組織的對那些法律難以量刑的惡人惡事做出的「懲罰」。

自從2006年的黑龍江虐貓女事件之後,「人肉搜索」的主要對象就成了那些惡貫滿盈之人。包括之後2007年的周正龍華南虎照片、2008年的北京女白領「死亡博客」引出的人肉搜索第一案,這些都是網友為了伸張正義而對事件當事人作出的聲討。

不過有時候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人肉搜索伴隨而來的就是網路暴力。上個月,四川德陽的安醫生夫婦因為一起衝突,就被不明真相的網友冠以「打小孩」的罵名,於是安醫生夫婦兩人的姓名、電話、工作單位、照片等信息在網路中廣泛流傳,最終,在無盡的謾罵威脅中,安醫生服藥自殺。

廣東陸豐少女,因被懷疑偷了一件衣服,店主上傳了一條配又「穿花花衣服的是小偷」的視頻,並求「人肉搜索」,之後年僅18歲的女孩就因不堪受辱而自殺。接二連三的慘劇引發都直接跟人肉搜索、網路暴力有關係。

而這些發起人肉搜索,參與網路暴力的「始作俑者」,是否也應承擔責任?從法律角度看,「人肉搜索」也是有明顯界限的,「越界」就要承擔法律責任。但多數的網友還是會扮演「大眾審判官」,畢竟可以不負任何責任的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給別人判「私刑」。

很多人對「人肉搜索」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這種搜索需要靠人工搜索引擎,或者知情人的爆料去實現,而忽略了背後暴露的隱私問題。 試想如果被人肉的是自己或是自己身邊的人,我們該如何去如保護自己的隱私。

解鈴還須繫鈴人,在探索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知道人肉搜索是如何實現的。其實除了知情人士的爆料之外,我們大部分人的隱私在網路上都留有痕迹。下面我來舉一個早已不是秘密的案例。

首先要知道一個人的賬號,QQ賬號、郵箱賬號等等這些基本上人人都會有的,最好是主用的,接下來是關鍵, 去社工庫查一下這個賬號,就能知道密碼、以前用過的密碼、還有都註冊過哪些平台。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社工庫,全稱社會工程學資料庫(Social Engineering Data),簡單說就是黑客在進行攻擊的時候,記錄下來的各種方面的數據,裡面包含了大量信息(個人賬號、密碼、照片、購物記錄、行程記錄等等),比如之前被爆出的某某酒店開房紀錄,裡面就有大量個人身份信息。當然了,查詢和搭建社工庫是國家明令禁止的行為,情節嚴重要承擔刑事責任。但目前有現象表明,社工庫仍然活躍在互聯網地下產業鏈。

接上面,用查來的賬號密碼登錄郵箱,你的工作簡歷,收到的offer,還註冊過什麼賬號,就都知道了。不巧的是你還辦理過簽證、入住過酒店什麼的,那麼現在你的名字、身份證號、照片、年齡、手機號、工作經歷、畢業學校等信息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更不巧的是,你註冊的所有平台都用了同一個賬號密碼,那麼某寶、某東、某團等等,這些就知道你的現住址、和公司地址了。一些訂票網站就能知道你的行程了,添加的常用聯繫人就能知道你朋友、家人的名字和聯繫方式了。

你肯定用某個品牌的智能手機,糟糕的是你還用了它們提供的同步服務,這下好了,用相同品牌的手機嘗試登錄同步,現在你同步的照片、通訊錄、通話記錄、簡訊等等都被暴露了,你的所有隱私信息都被扒得底褲不剩了。

以上都還是最基本的套路,更別說再用上一點技術手段,所以在互聯網上基本沒有什麼密碼可言。對於如何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防止被人肉,我們就可以對此換位思考,比如不留痕迹上網、不亂完善個人信息、設置上一期介紹的「動態」密碼等等,正所謂「涉密不聯網,聯網不涉密」,看重自己的信息安全和隱私。

但是最最重要的還是別作惡,別幹壞事,別被人盯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