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健康中國建設的省域示範區

做更有溫度的

高水平現代化醫療領航者

3月的第三個星期二,早上5點半,湖州安吉。

天還沒亮透,14歲女孩欣欣(化名)和爸爸早早洗漱完畢,這天,是他們去杭州複診的日子。

2小時後,車子緩緩停靠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門口,一下車,欣欣便拉着爸爸的手,直奔心胸外科心臟病區住院病房。

浙大一院

“馬叔叔,我又來做檢查了!”一見到心胸外科心臟病區主任馬量,欣欣笑意盈盈、蹦蹦跳跳地朝馬量主任跑去,見到相熟的醫生哥哥護士姐姐,欣欣揮揮小手,不停打招呼問好。活潑可愛的身影,朝氣蓬勃的氣息,如一縷春風,吹暖了病區的裏裏外外。

欣欣是浙大一院自1998年開展首例心臟移植以來,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年紀最小的一位。

6年前的一場感冒,年僅8歲的欣欣,在本該如花綻放的年紀,患上了擴張性心肌病,胸悶、氣急、乏力、心功能衰竭……心臟移植手術,是當時能救欣欣的最有效的方法。

那些年,欣欣的父母帶着她四處求醫,輾轉各地,幾乎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

在成功等到供體後,去年8月2日,欣欣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不僅“換心”成功,還獲得了浙大一院器官移植基金提供的10萬元公益基金。

這個公益基金,天生帶着醫學的溫度,給患者帶去生的希望。而支撐這些醫學溫度的背後,是浙大一院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以及20餘年積澱的“移植精神”的感召。

“換心”7個月

生命陽光再次溫暖照耀

“這次來又長高了點嘛,更漂亮了,小美女一個了咧。”馬量主任從不吝惜對欣欣的誇獎,他至今記得初見欣欣時,揪心的一幕。

“去年第一次見到她,是她爸爸揹着來的,她一點力氣都沒有,算是病情危重了,整個人又瘦又小,13歲的年紀,身高148釐米,體重只有27公斤。心臟情況更是不容樂觀,一般情況下,成人心臟的左心室直徑在4釐米以下,而她的左心室直徑達到了7.5釐米,將近正常人的兩倍。左胸向外“頂”了出去,看上去像個“小山丘”,心臟已經擴張到了機體無法承受的程度。我們綜合她的各項檢查結果,覺得心臟移植手術是救她的最有效的辦法。”馬量說。

然而,在等待供體的半年時間裏,欣欣病情急轉直下,先後住了八次院,住一次就是一張病危通知書。

去年8月2日,在絕望中,欣欣終於等來了供體。馬量主任親自主刀,爲欣欣做了心臟移植手術,手術非常順利。根據欣欣家庭的經濟情況,“浙大一院器官移植基金”爲他們提供了10萬元公益基金醫療資助,爲這個歷經磨難的小家解決了燃眉之急。

移植後,欣欣漸漸恢復。從開始的一週一次複查,到如今的一月一次複查,馬量見證了欣欣一點一滴的變化。而欣欣,也把心胸外科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們,當成了自己最信賴的朋友。身體好點了,愛畫畫的欣欣,給最愛的“馬叔叔”畫了一幅水彩漫畫。

如今的欣欣,出落地亭亭玉立,長高了,身上也長肉了,再也不是那個病懨懨的小女孩了。

馬量和欣欣合影

在家休養的這些日子,欣欣每天會拿起畫筆畫畫,會騎着滑板車出去找小夥伴玩,會陪着媽媽出門曬曬太陽,走走路。

懂事的欣欣,有時還會給爸爸媽媽煎個荷包蛋,或者自己DIY一杯奶茶。

欣欣還喜歡唱歌跳舞,和其他小女孩一樣,欣欣也有自己的偶像。她特別喜歡聽TFBOYS組合隊長王俊凱的歌,經常問爸爸要來手機,邊聽歌邊哼着唱,說以後一定要去看一場王俊凱的演唱會。

當然,欣欣最期待的,是今年9月份重新回到學校,和同學們一起上課,一起學習。“她們都想死我了,我要早點回到同學們身邊去。”欣欣說。

對於欣欣的爸爸媽媽來說,看着欣欣一天天進步一天天好轉,心裏懸着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能放下了。“這麼多年擔驚受怕,最黑暗的日子終於挺過去了。”欣欣爸爸說。

歷經磨難,生命的陽光,再次溫暖照耀在這個曾被疾病籠罩的家庭。

一次次挑戰醫學高峯

只爲見證生命的重新綻放

在馬量主任的辦公桌旁,放着一幅名爲“馬叔叔”的水彩漫畫。畫裏的馬叔叔,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聽診器,親切又可愛。這是愛畫畫的欣欣,在康復期間畫給她最愛的“馬叔叔”的。

欣欣畫的馬叔叔

“看到欣欣慢慢康復,重新拿起畫筆畫畫,我真的很開心,這就是做醫生的成就感吧。”馬量說。

馬量參與了浙大一院21年來的每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1998年,我們開展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當時爲了縮短心臟的缺血時間,轉運過程由警車開道,我們當時的副院長坐在副駕駛座上,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萬無一失。”

經過21年發展,在倪一鳴、馬量等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浙大一院心臟移植中心創造了省內多個第一:首例心肺聯合移植、首例完成心腎聯合移植、首例DCD(心臟死亡供體)心臟移植,患者術後存活最長,年移植數量全省第一等……。

此外,還完成了多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9天內成功完成3例心臟移植手術、最短心臟移植主動脈阻斷時間19分鐘、心死亡成功移植等……

“醫學的進步,讓我們可以延續更多的生命,讓更多生命重新綻放,更多家庭得以完整,作爲醫者,這種感覺,暖暖的。”

浙大一院領跑“器官移植”

20年積澱“移植精神”

醫療有溫度,醫學才溫暖。

在浙大一院,強大的綜合實力和前沿頂尖技術,支撐起醫療服務的溫度。

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樑廷波說,浙大一院是國內具備肝、腎、心、肺等器官移植資質最多的醫院之一,“作爲‘國家隊’醫院,浙大一院長期心繫器官移植事業發展和人民健康,不斷提升醫療技術和質量,還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爲貧困患者家庭解決切身問題,讓更多人真正享受到醫療的溫度。”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移植醫生幾乎都帶着同樣的“硬核”標籤:迎難而上,鬥志昂揚,百折不撓,團結協作,7×24小時隨叫隨到不計個人得失,心有大愛一切以患者爲中心……

依託浙大一院強大的綜合實力,多器官移植學科羣已經形成高峯,用頂尖技術造福患者。尤其是近20年來,浙大一院在國內綜合實力排名穩居第一方陣,其制勝之道唯有一條,就是創新。

時間回溯到1993年4月13日,鄭樹森教授團隊開展浙江省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掀起國內第二次肝移植浪潮,同時也領銜開啓了浙大一院在器官移植領域的快速發展。

時至如今,浙大一院的器官移植學科羣在國內移植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蜚聲海內外。

肝臟移植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會長鄭樹森教授和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樑廷波的帶領下,截至目前已完成肝移植2580例,創下多項國內及國際紀錄。2019年元旦至今,完成肝移植60例,手術成功率100%,重肝肝移植約佔45%,數量和質量都大幅提高。

腎臟移植學科自1977年完成首例腎臟移植後,在腎臟病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陳江華教授的帶領下,目前已完成5920例腎移植,移植受者最長存活時間逾30年。

心臟移植學科倪一鳴主任醫師和馬量主任醫師帶領團隊,目前完成37例心臟移植,吸引了省內外患者慕名求醫。

肺移植學科自2016年單獨建科以來,韓威力主任醫師帶領團隊成爲後起之秀,排名全國第四,已完成32例肺移植,給一大批終末期肺病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2018年底,浙大一院組建新的院領導班子,浙大一院站在了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黨委書記樑廷波教授領銜的一批專業型管理幹部,瞄準我國醫改方向、醫學發展的趨勢和未來“刀刃向內”開始新一輪改革,有方法有態度,狠抓落實,擲地有聲,快速推進醫院發展,其內生動力,就是“移植精神”。

解決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用一流技術幫患者解除病痛”。這些植根於醫護人員內心的信念,多年來形成的“移植精神”,已經成爲行醫救人的出發點,成爲立院之本。

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樑廷波表示,浙大一院的“移植精神”是浙一文化的重要內涵,在醫院還將繼續發揚光大。

四月的杭州,春風拂面,萬物復甦,一片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模樣。

浙大一院器官移植手術室裏,同樣是生機盎然,生命勃發。

移植醫生們的默契配合、精準縫合,一次次托起生命的希望。

20多年積澱的“移植精神”和凝結的醫學溫度,正在一間間診室、病房、手術室裏溫暖流淌……

記者 金晶

通訊員 王蕊

編輯 潘雷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