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的兵力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歷史上很多歷史學家在編撰蒙元史時,也很難說清其中的具體數據,有一個原因是因爲兵力屬於軍機重務,別說當時的漢臣了,即便是在樞密院任職的大臣也很難得知,因此,除了執政者本人以外,恐怕沒幾個人知道了。到了現代,很多學者也對此進行過考證,但仍然無法得到一個確切的數字。不過,兵力作爲軍事的根本,不僅要求精而多,來源和指揮系統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成吉思汗是怎麼解決的呢?

蒙古帝國兵力之謎,連年徵戰卻不減反增,指揮系統更是讓人佩服

成吉思汗

蒙古帝國的兵力數量

大家都知道,蒙古鐵騎擴張版圖的步伐非常快,這種不停歇的徵戰時時刻刻都在影響着兵力的增減,而兵力的基礎在於人口,但在戰亂的年代,人口數量也沒有過具體的記載。另外還有一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史料因爲編著者環境背景的不同,所以在記載上也會有一定出入,就拿很權威的兩部蒙元史書《元史》和《蒙古祕史》來比較,數據上就有很大的出入。

蒙古帝國兵力之謎,連年徵戰卻不減反增,指揮系統更是讓人佩服

蒙古部落

雖然我們無法瞭解蒙古帝國每個時期的兵力情況,但有幾個關鍵時期的卻可以知道,比如在《蒙古祕史》中記載,1206年蒙古諸部被統一後,此時有95個千戶,也就是說兵力在9.5萬。根據外國學者的一些考證,到了13世紀中葉的時候,也就是蒙哥汗攻打南宋之時,蒙古大軍已經增加到了90個萬戶,與此同時,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則各有22個和43個萬戶。察哈臺汗國因爲沒有太詳細的數據,這裏就不說了。

蒙古帝國兵力之謎,連年徵戰卻不減反增,指揮系統更是讓人佩服

蒙古軍營

但並不是所有的兵力都能夠及時的投入到戰鬥中的,據一些學者研究,一個萬戶的兵力只能算六成,也就是說,不算察哈臺汗國的話,此時的蒙古帝國兵力大約在93萬,如果算上察哈臺汗國的話,超百萬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這樣看來,蒙古帝國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兵力居然增加了十倍,要知道蒙古帝國起源於草原,本族的人口數量並不是他們的優勢,那兵力增長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蒙古帝國兵力之謎,連年徵戰卻不減反增,指揮系統更是讓人佩服

蒙古部落

蒙古帝國的兵力來源及指揮系統

蒙古軍隊在征服一個地方後,有三件事必做:第一、屠殺平民;第二、轉移有手藝的工匠;第三、整編被俘虜的軍隊。前面說到兵力基礎在於人口,因爲蒙古之前沒有建國的經驗,又忙於徵戰,所以對人口的統計纔會不那麼上心,但有很多學者估計,在統一蒙古諸部的時候,蒙古的人口大約在70萬-250萬之間,雖然這個數字差距很大,但有一個結論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僅靠蒙古本族的人口,成吉思汗是無法完成自己的宏圖大業的,所以整編敵軍的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蒙古帝國兵力之謎,連年徵戰卻不減反增,指揮系統更是讓人佩服

蒙古軍營

《元史》:初有蒙古軍,探馬赤軍。蒙古軍皆國人,探馬赤軍則諸部族也...既平中原,發民爲卒,是爲漢軍...其既得宋兵,號新附軍、又有遼東之契丹軍、女真軍、高麗軍,雲南之寸白軍,福建之畲軍。

有一點要說明,遼東、雲南、福建等地整編的都是“鄉兵”,也就是地方部隊,這些軍隊是不會跟隨大軍徵討其他地方的。除了對征服地的俘虜進行整編外,在本有的領土上也有徵兵的策略,但這個策略在標準上也有所不同,比如探馬赤軍,要求每家15歲以上,70歲以下的男人都要當兵。再比如窩闊臺執政的時候,在宣德、太原、陝西等地,每20名男子就要有一人當兵,等到忽必烈執政的時候,整個中原地區每10名男子中就要一個人來當兵。也就是這兩個策略,才維持了蒙古帝國兵力上的旺盛。

蒙古帝國兵力之謎,連年徵戰卻不減反增,指揮系統更是讓人佩服

十戶

但是,兵力等同於戰鬥力嗎?戰鬥力其實就是一種軍事效率,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但有一個制度我們不得不佩服成吉思汗的謀略,也就是這個制度,蒙古鐵騎既能保持機動性的優勢,還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效率,那就是以“十進制”爲基礎組成的指揮系統:“萬戶”下有“千戶”,“千戶”下有“百戶”,“百戶”下有“十戶”,比如“萬戶”中的萬戶長只需要對大汗負責,以此類推,這樣每名指揮官只需要負責十個人就行了。可以說,蒙古帝國的強盛,除了硬性裝備外,指揮系統也有很大的功勞。

參考資料:《元史》 配圖來源:《十勇士》《蒙古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