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始用師於西方,歷哲宗、徽宗,遂漸奪橫山之地,又傍取熙河湟鄯以制之。”

宋神宗繼位以後,決心一改前朝歷代皇帝消極軟弱的外交策略。希望以開疆拓土的秦皇漢武爲榜樣,徹底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現實。

他立志改變北宋在西部地區的被動捱打局面,期求徹底制服西夏,欲先取靈州滅西羌,乃圖北伐,奮然將雪數世之恥。

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地區,拓地千里,是爲兩宋以來最大的邊功

宋神宗

但想要真正落實這份計劃,宋神宗還必須獲得朝中重臣的支持。而在北宋朝廷中最支持這個計劃的,恰恰是被宋神宗委以改革重任的“熙寧改革”的主導者王安石。

熙寧元年(1068年),大臣王韶上《平戎策》三篇,詳論取西夏之略,其大意爲奪取西夏左廂橫山之地,切斷西夏賴以生存的右臂,傍取熙河湟鄯之地,隔絕西夏與吐蕃的聯繫,從右翼邊境壓迫西夏,徹底解決西夏威脅,消除西部邊患。

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地區,拓地千里,是爲兩宋以來最大的邊功

王安石

而解決西夏之後,再由西部和東部兩路出兵,向北擊敗遼國。

由於《平戎策》既正確分析了熙河地區吐蕃勢力的狀況,更提出瞭解決北宋統治者最急迫的西夏問題的策略,其目的和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派“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張相一致,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視和採納,王韶被任命爲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相當於機要祕書)之職,主持開拓熙河之事務。從此以一文人出掌軍事,擔負起了收復河湟的任務。

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地區,拓地千里,是爲兩宋以來最大的邊功

熙河路

青唐政權治理下的吐蕃部落,漢化程度原本就不低。有些部落本身就是唐朝丟失河隴地區後留在當地的漢人遺民團體。所以在宋朝官員的積極招誘下,這些人選擇背離青唐政權去投奔了宋朝。

其中蕃部的俞龍珂在青唐一帶勢力最大,渭源的羌人與夏人他都想加以節制。各將帥議論先對俞龍珂進行討伐。

王韶因爲糾察邊境之事,帶領數騎直到俞龍珂的帳中,給他分析其成敗勝負,當晚又留宿在那裏。第二天早晨,羌人、夏人都派遣他們的一些重要首領隨王韶東去了。很久以後,龍珂率領其部屬十二萬多人臣服朝廷。

根據宋朝政府自己的統計,在青唐政權和宋朝交界的秦州地區,有20多萬吐蕃部落民歸附宋朝。宋朝的邊境也因此瞬間拓展了1200餘裏的新領地。這些邊境部落的歸附,還讓宋朝完全掌握了在熙河方向上的戰略主動權。王韶以武力奪取青唐政權熙州地區的計劃已經沒有任何阻礙。

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地區,拓地千里,是爲兩宋以來最大的邊功

宋軍

公元1072年,宋神宗志在收復河、隴,於是修築古渭城,組建通遠軍,以王韶知軍事。

熙寧五年(1072年)七月,王韶派兵至渭源堡和乞神平,擊敗了蒙羅角、抹耳水巴等族。宋軍大敗瞎藥等部,遂進駐武勝,建爲鎮洮軍。遷王韶爲右正言、集賢殿修撰。接着又擊走瞎徵,降其部落二萬人。更鎮洮之名爲熙州,劃熙、河、洮、岷、通遠爲一路,王韶以龍圖閣待制知熙州。

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王韶攻取河州,熙河地區羌族首領木徵逃走。王韶分兵兩道,一道由部將率領進圍河州,一道自率擊木徵。宋軍連戰皆勝,木徵敗走,結彪開城門投降。王韶平定河州,再克宕州(今甘肅宕昌),打通洮河路。九月十八日,宋軍入岷州,該地羌族首領瞎吳叱、木令徵等降。旋即,王韶分兵破青龍族於綽羅川(今青海東部與甘肅交界處),迭(今甘肅迭部)、洮州羌族首領欽令徵、郭廝敦相繼以城投降。巴氈角亦以其族依附宋朝。

王韶率領大軍轉戰五十四天,跋涉一千八百多裏,拿下五個州,殺敵數千人,繳獲牛、羊、馬數以萬計。

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地區,拓地千里,是爲兩宋以來最大的邊功

收復河湟

熙寧八年(1075年)宋廷在熙州(今甘肅臨洮)、河州(今甘肅臨夏)、洮州(今甘肅臨潭)、岷州(治所今甘肅西和)、永寧寨(今甘肅甘谷)等地設州、買馬,進行民族貿易,此舉受到了邊境各族的熱烈歡迎,史載“熙河人情甚喜”。朝廷以王韶爲經略安撫使,“通遠軍自置市易司以來,收本息錢五十七萬餘緡”,吐蕃政權逐漸瓦解。

經略熙河、招 撫吐蕃各部族的成功,實現了王韶所預想的使西夏“有腹背受敵之憂”的戰略目標,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邊疆各族人民,使其免受西夏的侵擾和掠奪。市易司的設置及其實踐活動,更爲新法創造了新的經驗,增添了新的內容。 此外,被西夏的掠奪戰爭而阻斷的絲綢之路,又變得暢通起來。

但自變法派在熙河舉兵開戰,北宋不得不將越來越多的兵力的投入到西北戰場。其結果不但未能達到消滅西夏的戰略目的,反而由於吐蕃部落的叛亂導致宋朝在河湟地區投入更多兵力。雖然戰爭的結局是宋軍攻克了青唐城,消滅了青唐吐蕃政權。但宋朝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重西輕東的軍事格局已經無法扭轉。

在西北地區集中精兵猛將的代價,就是以河北爲核心的東線防禦的空虛。在攻陷青唐城十年之後,北方的金國大舉南下,東線宋軍全線崩潰。北宋末年的一系列戰略想象,從熙河開邊到消滅西夏,進而擊敗遼國,全都成爲了星辰大海一樣的海市蜃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