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我們讀關於西漢的中國史書,張騫出使西域,的確是值得銘記的重大歷史事件。我的家鄉,喀什,就有張騫塑像,還有張騫公園。在不少史書中,我們都會讀到:張騫鑿空西域。似乎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中西之間是完全隔絕的。其實,我們研究歷史,要儘可能多地閱讀各方面的文獻資料,以期接近歷史真相。我國著名學者何新就認為,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往來與互動影響,時間上遠比我們想像得要早得多,而且非常頻繁,恐怕夏商周三代即已如此了。他甚至認為,佛教其實早在秦漢之際即已傳入中國。(何新認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始皇33年,用事於西戎,「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所謂「禁不得」,語頗難解。其實「不得」一語古音通於「浮屠」,似即佛陀入華的初名。此雖孤證,但可備一說。)司馬遷的《史記》中,曾提到,從我國雲南到印度,存在一條非常古老的商道。這條通道,可能比中土到西域之間的那條絲綢之路,更早開通。漢唐之後,因為種種原因,陸上絲綢之路衰落了。海上絲綢之路,宋明兩代,曾無比繁榮。現在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大戰略,不僅是要實現中華復興,而且是全世界走向大同的必由之路。


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通過兩次艱辛跋涉,開闢了影響至今的——絲綢之路,本文將從軍事、文化、農業、經濟展開敘述!

大漢騎兵的寶駒

眾所周知,西漢從漢高祖的白登之圍到漢武帝的反擊之前,對匈奴一直都是採取的和親策略,其中漢朝缺乏優秀的戰馬是重要的原因,尤其是經過文景之治的漢朝表現更加突出!為了一雪前恥打敗匈奴,尋找戰馬就成了當務之急。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一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向漢武帝進獻了一匹汗血寶馬,隨之愛不釋手的漢武帝呼之為「天馬」,並作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馳容與兮。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世上的好東西,想得到總是不容易,汗血寶馬也是如此。

公元前104年,車令為帥,帶黃金千兩和金馬一匹,前去西域大宛換取汗血寶馬,結果是損兵折將大敗而歸。直到3年後,利用大宛政變之機,才得到公馬數十匹母馬3000匹。因為汗血寶馬的速度可達1000米/67S,50℃高溫每日只需飲水一次,更由於血管較薄流汗時有奇異的汗血現象,漢軍才得以發動漠北之戰等痛擊匈奴的戰役,一舉解除了數十年的匈奴威脅!

東西齊奏音樂會

在今天的湖北省博物館珍藏著一套樂器——曾侯乙編鐘,它是先秦時期諸侯國君日常所用的物品。

宴會,祭祀等場合都要用到編鐘,數百年來只有它孤單的身影,但張騫通西域之後,它迎來了它的小夥伴——胡琴等西域樂器。從此它和它的小夥伴們豐富了漢人們的文化生活!

百姓餐桌靠它撐

今天隨處可見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豆等水果,對漢朝人民來說就是進口水果,而且因為絲綢之路未通還吃不上!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這些水果沿著張騫的足跡紛至沓來,而漢朝的鐵器與絲綢也絡繹不絕流向西方,就連羅馬的凱撒大帝都以穿絲綢做的衣服為榮!不僅如此,畜牧業也得以蓬勃發展,因為產量高飼口好的苜蓿,也在此時傳到了漢朝。

中華喜迎新成員

隨著與西域諸國的聯手討伐,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也走向了窮途末路,最後遠遁歐洲。經過數十年的和睦相處,西域諸國也與漢朝的心更近了。在公元前60年,漢朝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其職責為保土安民協調西域諸國的矛盾!

如果沒有張騫通西域,則上面的東西會晚數百年,才能傳到中國,新疆的歸屬也會成為今天的國際糾紛,因此我們要感謝張騫的冒險精神,以他為榜樣貢獻我們的力量,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首先,你這就是當前在批判的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表現,如果……會……。

眾所周知的一句話是歷史沒有如果。

如果研究歷史靠「如果誰怎樣,那麼會怎樣」,那麼註定是悲劇的。因為萬事萬物都可以如果。

你要問如果張騫沒有出使西域會怎樣,我能不能反過來問你,如果沒有大漢王朝會怎樣呢?或者問你,出使西域的不是張騫,而是衛青,或者是李廣會怎樣呢?

同樣,我還可以問你,如果出使西域的不止張騫,漢朝皇帝派了一百人去出使西域,會怎樣呢?難道學習研究歷史就是靠這種胡亂假設來嗎?

我們學習歷史,應該學的是,張騫當時已經去了,他做了什麼?有什麼作用?對今天有什麼啟示?而不是問假如沒去,因為假如張騫沒去,可能王二劉三李四的就去了啊。

就算當時沒去,那過幾年再派其他人去不一樣嗎?

問假如張騫沒去有意義嗎?沒有。


實際上如果張騫當年沒有出使西域,對中國的政治,文化,文化,軍事,農業影響都沒有達到決定性作用。但是對之後整個中亞以及世界歷史的影響,卻存在著至關重要的節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早在張騫發現絲綢之路之前的2000年前,從地中海沿岸過中亞再到中國就有通商道路,而且不僅僅只有一條(另外還有兩條是走南亞次大陸過緬甸雨林進入中國,此處不展開)。

所以說,並不是沒有張騫就沒有從西方到東方的通商道路。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張騫在歷史上的評價能夠這麼高呢?因為是他首次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概念是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所提出的)提升到官方級別。他的貢獻在於確定把當時從西安到甘肅,新疆(西域諸國)再過中亞,西亞直至地中海以及廣大的歐洲陸地這條線連接起來,整條路線的傳播源、傳播路徑、目的地變的清晰可見,所以司馬遷評價其為"鑿空"。

在這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中國古代王朝經由"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向全世界輸出中國商品,瓷器,絲綢,茶葉等。但是我們還需要知道的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習慣於自給自足的國家,同時對外經貿(古代)依賴度非常低。所以有沒有張騫,對古中國來說真的影響不大。反而是元封六年漢武帝為保"絲綢之路"暢通,跟烏孫和親擊敗匈奴,最終迫使"匈奴西遷"這件事還真改變了整個中亞和南亞次大陸的歷史進程。

而真正對中國歷史產生影響的實際上是明清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清朝道光年間是中國最為富裕的時代,沒有之一,也是古代中國經濟第一次見識到對外貿易的厲害之處,那就是—賣茶葉。根據統計,當時茶葉一年的出口額就可以佔到國庫15%的數目。要知道雖然自宋代開始我們就大賣瓷器和絲綢,但是對整個國家來說並不在乎,無非是富了私人商賈。但是清朝的茶葉卻使得中國真正走向世界頂級富國行列。

可惜,富也茶葉,衰也茶葉。為了獲得更多的茶葉,打開清朝通商之門,英國人發動"鴉片戰爭",也使得中華民族進入一段永久的黑暗記憶。扯遠了。總之,張騫貢獻很大,這個貢獻很大還是對現在的歷史意義來說。


至多是個自給自養的農業國家。


張什麼去過喀什???????


如果沒有張謇,也會有王謇、李謇等人完成這一偉大任務。所以,題主你多慮了


這麼早的歷史都家有戶曉,小學課本都學邊,過。你這空去整實人象不象,是鬼嗎


題大手累(這至少要5頁紙寫題干),先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