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期的學生和老師比較能折騰,校務稍微處置不當,就拉些人離家出走自立門戶,跟牛津劍橋一樣有個性。

例如上海的大同大學就是因為一些人不滿清華北大的美式校風,一走就跑到上海成立了大同大學,名字還挺會起,清華北大一同出走,叫大同。

另外一個大夏大學,是廈門大學離家出走的產物,簡稱依然還可以叫「xia大」,不得不佩服這些起名字的人。

復旦脫離震旦也是,名字上就能看來,你不是震旦嗎?我復(又)旦,還好復旦內部沒有再離家出走的,不然名字該怎麼起。

上面的這些大學都是家庭糾紛,兄弟間鬧矛盾,聖約翰和光華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聖約翰推崇英語太過了,全面英語教學,使得當時聖約翰成了全國最牛的英語角,當然國文就被忽視了。於是上面派人來調查,制定了國文不合格者不準畢業。

逐漸,東西方碰撞越來越強烈(具體可以搜索光華資料),一些人就離校單過,成立了光華大學,這個速度堪稱世界之最,三個月就憑空靠著這些出走的部分打造了聞名的光華大學(這個名字值得思考,就是跟聖約翰對著乾的意思)。

看不慣西方那一套的大師很多,都來投奔光華大學,可以說當時的光華就是一個風頭正勁的青年,充滿朝氣,沒多久就成為上海六大高校之一。

1951年,光華被化整為零,商、法學院,政治法律系併入復旦,土木併入同濟,其它文理科和大夏大學合併成了華東師範大學(大夏校址),而光華大學的校址則歸了今東華大學。

是不是覺得從復旦,大同,大夏這幾個名字就能看出為什麼後來紡織大學會起名東華大學了,是要繼承光華大學遺志,再造東方的光華大學。

其實只有東華的話,聽得多了就覺得還挺好聽的,誰知道後來又出來了那麼多華。


不知道,我是東華理工大學的,跟東華大學差遠了。如果你問我東華理工大學為什麼叫東華理工大學,那作為這個學校剛剛出來的畢業生,那我就要好好跟你嘮嗑嘮嗑我的母校了:我特么也不知道為什麼叫東華理工大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