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傳位給雍正,是康熙的最佳選擇。

一、雍正適合做帝王,雍正雄才大略,是個鐵腕人物,敢說敢幹,又能兼顧左右,大清沒有立嫡立長之說,在大清創業和入主中原前期,基本上誰優秀讓誰繼位!

二、比雍正大的幾個阿哥都不著調,有的急於掌權,有的碌碌無為。康熙很失望,把阿哥關進宗人府不商量。

三、比雍正小的老八、老十四也是人選,但不是最佳人選。老八舞文弄墨,沽名釣譽,收買人心,在大臣中有八賢王之稱,引起康熙警惕。老十四能打仗,但太年輕,缺乏歷練。

四、雍正有個好兒子,叫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康熙很喜歡,相當於康熙有了一個「好聖孫"。雍正即位,他有個好兒子,因此雍正當皇帝順理成章。當然雍正心機重,又有貴人指點,繼位為必然。

那些雍正篡改遺詔,什麼傳位於什麼的不可信,那時遺詔有漢文滿文兩種文字,改得了漢文改不了滿文,那時沒簡化漢字,要不你改改試試。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雍正是個合格的皇帝,至少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謝謝悟空邀請。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一生有35個兒子,可是真正活到成人有資格競爭儲君的是12個,公元1722年,康熙駕崩,享年69歲,康熙去世後,雍正登上了皇位,於是很多人好奇康熙皇帝兒子眾多,為什麼傳位給雍正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雍正本身德才兼備,行事低調

康熙的兒子們都很優秀,可是雍正的才能更出類拔萃些,做事情果斷,為人低調,在其他皇子們爭奪皇位的時候,為皇位打破頭的時候,雍正坐在書房裡精研佛法,一派閑雲野鶴的風範,表現的很沉穩,不爭不搶,韜光養晦,一個勁的做實事,這是身為一個君王最基本的條件。

況且當時的清朝國庫還是有點虧空的,縱觀皇子之中,真正倡導節儉和有幾把刷子的只有雍正,雍正在戶部那幾年一直是兢兢業業,政績卓著,康熙有時候臨時交給他差事的時候,44歲的雍正都完成的迅速周到,康熙也看在眼裡,雍正從不玩虛的,從來不結黨營私,對滿漢官員一視同仁,對貪贓枉法絕不手軟,當時清王朝初期的爛攤子需要一個實幹家來擔當。

第二:康熙特別喜歡雍正的兒子弘曆

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必須多算幾步,而不是僅僅看眼前,康熙喜歡弘曆無疑給雍正登基增加了砝碼,當時康熙第一次見弘曆的時候,就驚的放下了自己手中的酒杯,弘曆敏捷得體、沉著冷靜、靈氣逼人,憑著閱人無數的經驗,康熙確定這位弘曆不是等閑之輩,接著考了下弘曆的學問,康熙就認定這是所有孫子中最出色的一位。

於是康熙下令把弘曆的八字拿到宮裡親閱,後來看到弘曆的命格也是福澤深厚、貴不可言、壽元高厚,弘曆也就是未來的乾隆皇帝,他的八字顯示他是個長壽的人,在康熙眼裡,認為他的八字一定可以當個皇帝,因此再次下令把弘曆帶回宮中養育,這是極大的恩寵了,因為康熙眾多孫子中,只有弘曆養育宮中,康熙還經常教授弘曆讀書,因為喜歡自己的孫子而傳位於雍正,這的確合情合理,因為當時的雍正已經44歲了,古代人壽命很短,如果雍正駕崩,皇位理所應當是弘曆繼承,確實是康熙傳位給弘曆的理由。

第三:其他皇子並不適合做皇帝

雖然和雍正競爭的皇子很多,可是最強力的對手就是老八胤禩了,不過胤禩有個硬傷,就是和大臣們走的太近,和滿朝文武關係不錯,依靠別人做事,如果當了皇帝,想改革或者觸動文武大臣的利益是做不到的,如果動不了這些利益集團,那改革就是一句空話,而雍正可以,雍正是冷麵冷心,很多人都被他得罪光了,即使很多人私心罵他,他還是一心勵精圖治,這點也是康熙看重的地方。

綜上所述,雍正可以當皇帝,確實是康熙深思熟慮的結果,事實證明,康熙沒有選錯人,在康熙皇帝去世時,清朝的國庫裏只有700萬兩銀子。但是到了雍正皇帝去世時,國庫儲銀超過5000萬兩,可見雍正確實是位實幹家,不負眾望!

我是小聰歷史客棧,本文章首發於悟空問答,堅持原創,每日更新,喜歡請關注我哦!


關於清聖祖(康熙帝)為什麼傳位給清世宗(雍正帝)這個問題,本人不想去扯野史小說裏那些什麼「十改於」,也不想說什麼清世宗能力出眾、他兒子清高宗(乾隆帝)深得祖父清聖祖喜愛云云。只用排除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皇位只能是清世宗的。

眾所周知,清聖祖皇子眾多,到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廢太子時,清聖祖成年(以古人虛十六歲算成年,實際上很多朝代更早)且活著的兒子就有允禔、允礽、允祉、胤禛、允祺、允祐、允禩、允禟、允?、允裪、胤祥、允禵、允禑、允祿、允禮。

這其中有幾個是自己不願爭儲的,如允祺、允祐、允裪、允禑。允祺天生豁達,性情溫和、不喜爭鬥,他的這種性格是清聖祖與清世宗都公開認可的,自然不會捲入儲位之爭。允祐因為有輕度殘疾,自知爭儲無望,索性本分做人、不摻和。允裪自幼是蘇麻喇姑養大的,深知宮廷鬥爭的慘烈,早早置身事外了。而且,從後來允裪經常因為犯一些低級錯誤受到降爵、罰俸的處分來看,這位皇子做事過於隨性,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材料。至於允禑,史籍記載較少,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他和胤祥一樣,都是清世宗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養大的。很可能允禑和胤祥有些類似,與清世宗關係比較融洽。這一點從允禑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績」,卻能在雍正四年受封貝勒並於雍正八年晉封愉郡王,多少也能看出一二。總之,這幾位在所謂「九子奪嫡」中都置身事外了,原因或許各異,但起碼說明他們自己都覺得自己爭不來這個儲位,清聖祖就更加不可能選擇他們了。

除了主動退出的,就是出局的了。康熙五十一年,允礽第二次被廢,徹底出局,這位就不鋪開說了。胤禔於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太子時,迫不及待想取允礽而代之,暗示父親清聖祖殺掉允礽,之後又被允祉告發以巫蠱之法魘陣允礽,被清聖祖革爵幽禁,也算是出局了。

與此同時,允祉因為告發允禔的事情,被清聖祖認為居心叵測,雖然事後晉爵誠親王,但卻被父親清聖祖否決了皇位繼承資格。此外,允祉的黨羽以清流為主,自古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被父親否決之後,允祉基本上也沒有能力再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儲位、甚至皇位了,他也被排除了。

允禩在康熙四十七年因為結黨謀求儲位,遭到了清聖祖革爵的處分,雖然第二年又恢復了貝勒爵位,但是已經被父親清聖祖打入另冊,指望父親傳位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允禩經營多年、黨羽眾多,加之又有允禟這個「金主」兼「智囊」的支持,翻盤的機會還是存在的,而這也是他後來下場最慘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允禩雖然有實力,但通過傳位途徑獲得皇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清聖祖放棄允禩可能還有幾個原因:第一、允禩與朝臣結黨犯了大忌,已經威脅到了清聖祖的皇權,清聖祖為了自己的善終,必須提前除害。第二、允禩過於濫仁,實則以濫仁收買人心,而這正是清聖祖曾經做過,且嘗到了惡果的作法,晚年的清聖祖想糾正卻已經沒有精力了。允禩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或許也是清聖祖放棄允禩的原因之一。第三、允禩的生母良妃衛氏出身太低,連清聖祖自己都覺得丟臉,甚至在訓斥允禩時說良妃衛氏是「辛者庫賤婦」。讓這樣一個兒子接班,或許清聖祖自己覺得太跌份了。

允禟是允禩一黨,他不可能跟允禩爭儲、爭位。而且,允禟因為經商多次被清聖祖斥責,甚至稱之為「奸商」,清聖祖自然也不可能傳位於他。至於允?,是能力實在不行。作為出身僅次於皇太子允礽的皇子,守著龐大的額亦都-遏必隆鈕祜祿氏家族,卻甘心委身投靠允禩,足見他根本不具備爭儲的能力,清聖祖就更加不可能傳位給他了。

胤祥、允祿頭上帶著清世宗給的兩頂鐵帽子,就不用多說了,他倆必須是清世宗的鐵杆盟友!允禮是阿靈阿的女婿,清世宗即位之後高調處置自己已故的姨父阿靈阿,並且殺了自己的表弟、阿靈阿的兒子阿爾松阿,卻在給阿靈阿的女婿允禮不斷加官進爵,先封果郡王、再晉果親王。由此可見,允禮也早已投入了清世宗的懷抱。只不過,在所謂「九子奪嫡」期間,胤祥是公開為清世宗站臺,而允祿和允禮是在暗地裡使勁兒而已,他們不可能跟清世宗爭位。

除此之外,胤祥康熙五十一年之後因為鶴膝風(骨結核)一直在養病,允祿和允禮是成年的皇子中年齡幾乎最小的,而且他們生母地位都很低,這也註定了他們幾乎不可能成為清聖祖的接班人選。

換句話說,康熙五十一年胤礽第二次被廢之後,真正的候選接班人只有兩位,那就是一母同胞的清世宗與允禵兄弟。康熙五十七年,清聖祖封允禵為大將軍王時,曾經讓很多宗室、朝臣誤認為清聖祖要傳位於允禵。事實上,恰恰相反,清聖祖此舉根本不是選擇了允禵,而是將允禵支離了權力核心,與兄弟、朝臣隔離,是在為清世宗上位鋪路。這一點從康熙六十年清聖祖將清世宗的大舅哥年羹堯提拔為川陝總督也能看得出,如果清聖祖有意讓允禵即位,斷然不會把允禵後援供給的途經地全部交給年羹堯。此外,允禵相對於清世宗短板明顯,雖然軍事能力不錯,可是城府不及清世宗深、政治手腕也不如清世宗老辣。而且,允禵在出任大將軍王、領兵西征之前,長期作為允禩集團邊緣人物出現,因為與清世宗的關係,允禩對他是既拉且防,允禵根本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而允禩只是想藉助允禵翻盤,允禩集團的勢力很難為允禵所用。而康熙五十七年之後,允禵身處軍營,能發展的黨羽也只能以丘八為主,難成氣候,這或許也是清聖祖最終放棄允禵而選擇清世宗的原因之一。此外,允禵心胸狹窄、無容人之量或許也是一個原因。

當然,清世宗的能力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從雍正一朝十三年清世宗的作為就能看得出。這裡我們就不去說了。清聖祖之所以選擇清世宗,說到底,其他兒子各有各的弱點,只有清世宗相對均衡發展,更適合當這個皇帝。最終,其他兒子都被排除了,也只能是清世宗了。


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他在位期間,除去鰲拜,從而奪回朝廷大權,又平三藩,解決了三藩對朝廷的威脅。後又簽訂《尼布楚條約》,除鄭氏政權、出征噶爾丹。同時他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古代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不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上作出很大貢獻,同時也奠定了清朝之後的強盛,和雍正、乾隆時期,開創了康乾盛世。康熙皇帝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故而有的人稱康熙皇帝為千古一帝。

但是也因為康熙在位時間較長,年齡大了,加上他的成就也很高,所以在康熙晚年的時候,疏於政事,導致吏治敗壞,國庫也極度空虛,在加上因為太子被廢之事,讓其他皇子看到了希望,所以皇子們李逵此時結黨營私、拉幫結派而爭奪皇位。最終在是雍正勝出。康熙皇帝駕崩後,雍正繼位為帝。

那康熙皇帝為什麼傳位給雍正呢?

因為康熙皇帝雖然曾經很有成就,但是在他晚年,朝廷卻出現吏治敗壞現象,當時國庫也極度的空虛,這不僅對朝廷政局不利,也對大清朝統治的根基有著很大的隱患。當時康熙皇帝雖然年老,但這不良的現象,他也是深知的。

然而康熙皇帝雖然知道這些,但是卻因為他已經年老,已經沒有太多的精力和心血去處理這些事情,因為吏治敗壞並非是處置一兩個人的事這麼簡單。

當時朝堂上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在加上皇子們對皇位的爭奪,情況可謂是非常複雜,各派之間也是盤根錯節,很難短時間內把吏治整頓好,若處置不當更加會對朝廷不利,畢竟處置一兩個人雖然簡單,卻可能會影響全局。

整頓吏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是需要付出、消耗很大心血精力的,而康熙皇帝已經年老,已經沒有精力去做這些事了。但吏治整頓之又不能不做,所以康熙皇帝只能把這件事交給了之後的繼位新君。因此這個繼位新君的人選非常重要。

這個人必須是果斷大膽英明、整頓吏治之心堅決,同時又需要是一些雷厲風行、手段凌厲之人。當時康熙皇帝雖然年老,精力有限,但他做皇帝那麼多年,他的眼光、魄力還在。經過他的觀察,認為這個人就是雍正。

所以康熙皇帝會把皇位傳給雍正。當然也有認為是有弘曆深受康熙看中的因素。後來康熙皇帝駕崩,雍正繼位,他在位期間,重整機構的同時還對李治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改善民生、整頓吏治、財政。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勤於政事,可謂是「以勤先天下」。因為雍正皇帝在位時期的改革措施,這對康乾盛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個問題問的,如果沒傳位給雍正,估計不會有康乾盛世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影視劇集搬上熒幕了,真正的正史記載是穿位於四阿哥的,畢竟這不同於兒戲,也沒有重大的事件記載傳位時候的風波存在,過多的只是一些野史記載,而野史的記載或許源於雍正對於國家的熱愛從詆毀或者禍及了文人的一些生活!

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古時候文人墨客又不像現在可以上網,或者很多的交通工具去雲遊世界,或者更多的時間存在於生活和公堂的來回穿梭之間,記得嬴政的記載過多的辭彙,人們記得的或許更多於殘暴,不仁,等等,其實越來越來的事件發現其實他的功大於過,或者一個時代的進步,必然需要改革,改革就需要犧牲一些人的利益,焚書坑儒確實對於後人研究當時的歷史存在了很多坎坷,不過文字的統一,文化的統一,貨幣政策等的規範,更多的利於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所以這裡議論傳位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說沒有康乾盛世的存在,如果沒有雍正勤勞的國政,如果他只是一個平庸的昏君,或者如果他沒有得罪天下人,或許就沒有現時代的雍正王朝的熒幕電視,也沒有人們的猜忌紛紛,畢竟留下來的正史我們不認可,那麼野史也只存在於鄉間的書生記載,至於百姓的想法,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考究,我們只知道現時代中國的發展必須基於國家的穩定,民生的富榮,盛名的遠播,邊境的安定,列強的不敢侵犯,國泰民安,都基於一代代領導者的努力,我們珍惜現在的生活,熱愛這樣的生活,那麼對於GDP同樣暴增,國泰民安的雍正王朝,我們只能說,祝福那時候的老百姓生在了那個時代,而不是破破慌慌的清末民初時代!


說起康熙,大家都能想到很多標籤,什麼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什麼年少有為,滅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三徵葛爾丹等等

這麼一位以仁政治理天下的人,最終選擇了四阿哥胤禛作為接班人,大跌所有人的眼鏡,這甚至在後世,都是一個懸而未解的謎團。

說起雍正,大家都很熟悉,當然,這少不了熒幕的功勞。

很多人都知道,雍正是一位勤勉做事的好皇帝。在位十三年,留存下來數萬件奏摺,甚至,有的奏摺批示高達上千字。

試想一下,現代人一天寫4000字的小說,堅持日更都是一件很有毅力的事情,更何況雍正數十年如一日。

雍正在很多事情上都親力親為,每天睡眠時間只有兩個時辰,在世的時候又累又忙的,如今,300多年過去了,雍正在屏幕上忙的也是一塌糊塗。

當然了,之前他是忙前朝的事兒,現在呢,主要忙後宮的事兒,家事兒,私事兒......言而總之,總而言之,就是各種事兒,各種忙。

如果大忙人雍正黃泉下有知的話,也真不知道,是哭還是笑?是歡喜還是悲傷?

說了這麼些調侃的話,言歸正傳。

康熙很多兒子都很優秀,這可讓他犯了難,可以說,他晚年一直為繼承人問題操碎了心。

繼承人問題關係到國家命運,社稷安危。龍椅只有一把,到底給誰好呢?

康熙可能心裡想說,優秀的兒子太多,朕也很煩惱啊!

至於他最後為什麼選擇了雍正作為接班人呢?我們不妨來試著分析一下。

自從太子胤礽二次被廢以後,眾皇子中有希望繼承大統莫過於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

這裡說明一下哈,康熙的廢太子胤礽可不是現在電視屏幕上的無德無才無腦的紈絝子弟,相反,他德才兼備,這在康熙親徵,南巡,留下太子監國,處理政務井井有條,經常得到康熙讚賞就可以看出端倪。當然這裡不做延伸,以後有機會再專門講一講。

十四阿哥在軍事上很有天賦,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他性格乖張,電視劇《雍正王朝 》裏康熙對他的評價很中肯,治軍尚且謹慎,治國必然壞事,這裡不再詳細贅述,只著重來說一說康熙將八阿哥排除在皇位之外了。

康熙後期,官員貪污腐敗,地方嚴重虧空,國庫日益空虛
  • 康熙前半生,打仗頻繁,耗費國力

眾所周知,打仗打的是錢糧,康熙年間一直都在打仗,像我們熟悉的平三藩,收tw,滅葛爾丹,戰沙俄,當然了,可能還有一些鎮壓反清復明的開銷,怎能不耗費巨資呢?

  • 康熙後半生,貪腐橫行,國庫空虛

康熙素有以仁政治天下之稱,對官員難免有些放縱,再加之繼承人問題導致的九龍奪嫡,耗費了康熙很多精力,無暇他顧,導致國庫空虛,看過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康熙四十六年黃河水患,朝廷卻都拿不出錢來治河。

老八的執政策略不符合當時的國情
  • 老八和康熙一樣,也是一個寬厚之人,至少表面上是

為了組建利益團體,老八集合了很多官員。可是,這些官員為什麼要跟著老八呢,無外乎封官許願嘛,既然許願,除了少不了錢、權,還要的就是要寬仁待人。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清朝國庫虧空、政治腐敗,邊境又戰事不斷。康熙老了,沒有精力去除弊病,只能得過且過,以俟後賢了。 這種情況下,他必須在眾多兒子裡面,選擇一個可以託付重任之人。

老八胤禩雖然賢明,也很有實力,可是他執政太寬,如果選擇他為繼承人,那他繼位以後,清朝的政治可想而知,好一點呢,可能會維持目前腐敗的狀況,萬一一不留神,可不得葬送清朝基業嘛。

所以說嘛,國家需要仁君,但是也要看是什麼時候。想學習宋仁宗,也要看看有沒有那樣的政治環境呀。 康熙選擇接班人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魄力,能夠扭轉局勢。由此可以看出,用排除法來選,老八就出局啦。

老四胤禛踏實做事,懂得不爭是爭的道理
  • 與胤禩相比,老四胤禛的優勢很明顯

老八一直忙著籠絡人心,老四卻一直都在踏踏實實、勤勤懇懇肯地為康熙辦實事,這種 做人低調、做事高調的策略,從表面上看,完全沒有想當皇帝的蛛絲馬跡。 對康熙這樣一個精明的帝王來說,像老四這樣一個實幹家,康熙作為一個精明的皇帝,當然知道選擇這樣一個人來繼位,更利於國家的發展。

  • 事實證明康熙選對人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抄家皇帝老四,也就是雍正上臺以後,當機立斷、雷厲風行,不怕得罪士紳,不怕得罪清流,更不惜承受生前身後罵名,最終把大清墮落的局勢給拉了回來。

如果沒有雍正留下的厚實家底,蓋章狂魔乾隆哪裡能夠心安理得、揮金如土滴敗家呢~


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朝內除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親徵葛爾丹,大大小小的陣仗無數,打仗打的是什麼?錢!康熙晚年,國庫空虛,吏治腐敗,內憂外患不斷,康熙做了一輩子皇帝,對這些不清楚嗎,他必須找到一個,能夠真正管理這個國家的人才,繼承自己的大位。

最有機會繼承皇位的都有哪幾位皇子

比較有資格繼承的,就是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十四胤禔,先說老八胤禩,此人內外兼修,在朝廷結交權貴,籠絡人心人稱八賢王,朝廷外門人遍佈,結黨營私,形成八爺黨。康熙晚年疑心很大,太子被廢后,特別對於朝廷內結黨營私,更是大忌。

再有就是老十四胤禔,老四和老十四胤禔是一母所生,康熙封他為大將軍王,統領西北大軍,也是寄予厚望,但是,能打仗不代表會治理國家。武人定邦,文人治國。老十四胤禔性格暴躁,處事不冷靜,沒有大局觀,多次頂撞康熙,也不是皇位最好的繼承人。

老四胤禛人稱冷麵王,做事不留情面,處理是雷厲風行,很得康熙賞識,太子被廢后,各位親王阿哥們,擦拳磨掌,對皇位信誓旦旦,太子二次被廢后就不再設立太子了,他就是要看一下這麼多皇子中,哪一個是真心實意幹事的人,老四胤禛埋頭苦幹,繼續為皇上分憂解難,處理朝廷大事,康熙看在眼裡,自然心中有數。

太子被廢后,為什麼不再重新設立太子

康熙臨終前之所以留一份遺詔,也是怕雍正登基前被害,當初太子,就是被人下了厭鎮,變得瘋瘋癲癲,他知道他這些兒子,沒幾個是省油的燈,好不容易選定一個大位繼承人,他們兄弟相殘給殺了,那就徹底歇菜了!


這個劇情相信大多人都有了解或者知道一點,因為前段時間的9子奪帝的電視劇炒的特別火,還有說是雍正將傳位14阿哥改成於4阿哥,這些都是假的。

雍正最後奪位有一下幾點。

一,雍正懂得隱忍,勤勤懇懇,這點從他最後當了皇帝也能看出來,他每天看奏摺看到凌晨。最後累死在書桌上。

二,他懂得隱藏自己,別的皇子進行勾結大臣,串通一氣,這正是康熙當初不喜歡的,雍正也勾結,但是神不知鬼不覺。

三,雍正本身也是有點本事的人,還有他的兒子也就是將來的的乾隆也是深得康熙喜歡。


一、善於治國,德才兼備,懂得韜光養晦

二、與年羹堯、隆科多等重臣聯繫密切,恩威並施,善於用人,得到支持。

三、好謀略,兩面派騙過了康熙和對手

除了他自身所有的優點和謀略外,有的學者認為他的兒子弘曆也出力不少,據說當時康熙第一次見到乾隆,就對他讚賞有加。康熙有97個孫子,帶到宮中親自教養的不多,弘曆是其中之一,所以才認為,康熙傳位給雍正,是因為看好弘曆。


1.放眼看去,能集人品和能力於一身,保大清永續的兒子裏,雍正相對符合要求。

2.奪嫡失敗的幾位兒子,康熙都失去信心,反而不爭的卻留下好印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