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作為一個集體項目,參與人數眾多,而在目前的足球大環境下,球員工資高,獎金數額也是非常可觀,而在中國這個玩足球純靠投資商砸錢的前提下,並沒有太多的有實力的投資人願意不斷的高額付出,畢竟單靠足球能帶來的回報是少之又少。像目前在高額投資足球的恆大 華夏幸福 富力 權健 這些大的社會資本都是利用足球這個名片來做自己其他產業的推廣的,像恆大所做的地產項目就在投資足球的幾年裡迅速成長,從一個二線房企迅速跨越到了頂尖房企的行列,而恆大老總許家印甚至一度坐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同樣權健也是利用足球名片打開了自己的市場,權健醫學的業務也在全國迅速推廣開來,而我的一位做權健產品多年的高中同學,就在權健入住足球後迅速打開了多年未開啟的市場。而其他球隊,如果不能依靠足球名片來帶來其他方面的收入,那麼在高投入的前提下,就會走向衰落甚至滅亡,中甲球隊相比中超投入相對較少,如果球隊升上了中超,想要保級就要大幅度引援提升球隊實力,而球隊球員在幫助球隊沖超後,大部分人也會被迫離開重找下家。對投資商而言中超的投入可不是一般球隊能夠承受的,就像曾經的青島中能俱樂部,中能集團之所以投資足球就是靠著足球名片來為中能帶來更多的業務,而近幾年中能之所以連續降級就是因為青島政府沒有批給中能地皮投資地產,中能在資金緊張的 情況下只能甩賣球員度日,在最終也陷入了越賣人成績越差,成績越差球員越想離隊的惡性循環,一路下滑,三年間中超到中甲到中乙。

看看上圖的青島中能球員都曾是球隊的頂樑柱,然而最後都成為了中能斷臂自救的工具,中甲的各個投資商也是深知這一點,如果沒能得到大量資金的湧入,自己斷不敢貿然喊出沖超的口號,與其衝上中超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尚不如苟且偷生在中甲的賽場上。


沖超,應該是每個中甲隊的目標和夢想,但是如果真的要將沖超提上議程,那麼每個中甲俱樂部或許都要前後思量一番。

中甲聯賽做為中國足球的次級聯賽,在以前的日子裡屬於爹不疼,娘不愛的聯賽,中國足協不重視,球迷也懶得看,但是隨著這幾年的中國足球熱,中甲聯賽也逐漸火了起來,尤其是這個賽季,各路足球大神都在中甲集結,從球員到主帥,大牌也越來越多,雖然比起投資,中甲還是普遍偏低,但是像深圳佳兆業,武漢卓爾這樣的土豪,即便放在中超也能拍在前列。

有錢,當然想著沖超,但有錢也不一定能沖超,還是要吐槽一下深圳和武漢,銀子花了一大把,早早的就失去了沖超的希望。沒錢的球隊想沖嗎?想,肯定是想的,但如果真沖了,或許難題就擺在面前了。如今,中超球隊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了,投資兩三個億,都不敢拿出來說,平民俱樂部吉林延邊今年瀕臨降級,就是沒錢惹的禍,所以,很多中甲俱樂部在想沖超之前一定會三思。

首先,沖超了當然不會想著一年遊,這就需要大把的買人,可能一年花了三年的錢,原本中甲能撐三年,三年裏想像辦法還能撐五年,這一年把三年的錢花了,沒時間給你想辦法賺錢籌錢,資金鏈一旦斷裂,原本還能勉強運營的的俱樂部,就很難存活了。

另外隨著足協隊中超中甲俱樂部准入制度的越發嚴格,中超和中甲的投資差距會越來越大,比如要求2018年12月31日前,各中超、中甲俱樂部必須要啟用俱樂部所屬、能夠長期使用、產權清晰的訓練基地。訓練基地應至少有四塊標準足球場,一塊帶有簡易燈光和看臺。其他的功能用房必須完備。要求2019年前,各中超、中甲俱樂部必須要有自己俱樂部註冊的青少年梯隊,並參加中國足協和地方足協舉辦的賽事。中超俱樂部應至少具備U19/17/15三支梯隊,中甲俱樂部應至少具備U17/15兩支梯隊。看看這些軟硬體的投入,或許一些中甲俱樂部,就只能想想了沖超了。


職業足球的世界裡,有低級別的球隊不想升入更高級別的聯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絕不單單存在於中甲聯賽當中。

在筆者看來,這些中甲球隊並不是因為「沒錢壓根就不想沖超」,而是因為他們「沒錢」根本就就不具備沖超的能力。對於沖超這個問題,他們又何嘗不想呢?但想了也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在中超的球隊也是一樣,各傢俱樂部根據自身俱樂部的條件和規劃,都有著不同的活法。像恆大這樣的俱樂部,從成立伊始就是要在中超足壇開創自己的王朝。像這幾個賽季中在中超的新土豪權健、華夏幸福、上港等隊,他們的目標就是儘快實現冠軍夢想。

而目前有些中超的中小球會,他們想要完成保級目標都非常難,他們也想奪冠,但有這個實力嗎?

對於我們的中甲、中乙聯賽來說,升入更高級別的聯賽並不是他們存在僅有的目的。不同級別、不同實力的俱樂部,只要踏踏實實投資足球,按照足球規律管理好職業俱樂部,就算常年無法升入中超,也會值得外界點贊。本賽季在中甲的杭州綠城,就算個很好的例子。

但讓筆者痛恨的是,不管你作為中甲球隊,還是中乙球隊想不想沖超,你都要全力以赴踢真實幹凈的足球。中甲球隊也好,還是中超、中乙球隊也好」不要為了「不想沖超」、「不想打亞冠」而在賽季關鍵階段故意輸球放水。

當然,在目前的中國足壇,低級別球會因為故意「放棄」升級機會在關鍵時刻打默契球的行為,或許屬於處在灰色區域的行為。相關單位對此不好進行調查和處罰。不過,筆者還是建議相關部門行動起來,儘可能減少類似放水行為的出現。


中甲球隊因為沒錢不想沖超,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麼。

球隊需要企業投入,而企業需要球隊的廣告效應,當球隊的投入過大,而又回報太小的時候,當然不會繼續投錢。

這也不是什麼不得了的事。

現在的中超,兩極分化也極其明顯,就看榜首和榜尾,甚至第一集團和第二集團的分差就能夠理解,進中超需要砸多少錢了。

像經濟不太發達地區的球隊,基本都在忙著保級,做的好一些的重慶和貴州,也就是維持在中游這個水平。

中甲球隊一進中超,投入可能要翻倍,這對於那些本來就沒有太雄厚實力的投資人來說,不願看到是正常的。

所以,不要怪那些投資人。要怪就怪那些嘴炮多,但看球花錢少的夥計們。

產業是需要人用行動支持的,不是用置疑和否定。。。。


這個不好說,有的球隊不想沖超,更奇怪的是有的球員也不想沖超。

球隊不想沖超,是因為中超競爭太激烈,很多球隊確實因為資金問題無力承擔,只能在低級別聯賽玩玩。

球員不想沖超的心理就很微妙了,一來擔心進入更高級別的聯賽勢必會有強援加盟,自己的位置不再穩固,二來高級別聯賽強度大,取勝機會少,進球機會少,自然獎金也少了,甚至還不如在低級別聯賽收入高。


目前各中超俱樂部的投入越來越大,真正能做到賺錢的應該屈指可數,除非像恆大那種超級強隊,即使錢賺的不多,光兩個亞洲冠軍的獎盃就足以為投資企業在市場知名度上贏得極好的聲譽。

如果僅僅是一支中超的中下游隊伍那就大不相同了,除了當地的球迷,很少有人會關注這支球隊,那麼球隊的知名度不高,投資者當然就不會考慮大筆的投資。

中甲球隊不沖超也是這個道理,因為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稱霸中超亞冠的決心,即使當年沖超成功,次年不是保級就是降級,對球隊和投資方都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所以還不如不沖超來的坦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