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瓦科拉夫·斯米爾在《國家繁榮為什麼離不開製造業》一書中說:「製造業始終是技術創新的基本源泉,也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製造業GDP達到24.3萬億人民幣,佔整體GDP的29.3%,製造業之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不過,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製造業如今也普遍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核心競爭力不強等難題,加上近幾年製造業人力、環保、材料等成本的逐年上漲,以及今年以來頻繁出現的全球貿易摩擦,這無疑讓中國製造業曾經的優勢正在減弱。

在此背景下,「傾聽機器的聲音」2018華為中國智造沙龍活動近日走進湖北武漢,來自華為的專家、客戶以及合作夥伴,為眾多參會者帶來了關於製造業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轉型的選擇路徑和最佳實踐。

那麼,對於中國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華為有哪些深層次的思考?在此過程中,華為為「武漢智造」乃至「中國智造」未來的落地,又提供了哪些可以借鑒和參考的價值呢?

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刻不容緩

毫無疑問,對中國而言,目前這個階段顯然是製造業亟待升級,不破不立的關鍵節點,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做觀察:

首先,從國家政策看,過去幾年國家高度重視製造業的轉型與升級,去年更是引發了《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位造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增強工業互聯網產業供給能力,持續提升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推動製造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形成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相互促進,同步提升的發展格局。

其次,從市場變化看,目前中國正處於消費不斷升級的時代,由此帶來的重要變化是,消費者不再一味追求低價,而是更注重產品品質和服務體驗。消費者對於品質和服務的高要求,同樣也在倒逼製造業向自動化和智能化轉型。

最後,從技術倒逼看,隨著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出現,不但加劇了製造業內部的市場競爭,更開啟了跨界競爭,真正給企業發展帶來威脅也許不是往日的同行業企業,而是來自跨界者的顛覆性創新和對原有市場的搶奪。

不難看出,無論從國家政策,行業競爭乃至技術倒逼角度來看,都預示著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已刻不容緩。以湖北武漢為例,武漢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藥等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時它也是全國首批「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可以說,武漢在整個中國工業製造體系中,無疑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可以看到,今年9月,《武漢市實施「萬千百工程」推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正式對外發布,該方案提出,希望用3-5年時間,通過新舊動能轉換,讓武漢市形成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2個萬億級產業集羣,科工貿總收入均突破萬億元,產值均突破5000億元。同時,還要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高端,基本建成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低碳化、綠色化的國家先進位造業中心。

從這個角度來說,武漢乃至整個湖北製造業數字化的轉型與升級,無論是為其打造世界級的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羣,還是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佔先機,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但是,這個過程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儘管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前景無限光明,但面對新技術的不斷湧現,以及新概念的接踵而至,大部分製造業企業在如何實現智能製造的選擇路徑中,其實也產生了很多的困惑和迷茫。那麼,對於武漢乃至中國大部分製造業企業的轉型與升級,究竟需要從何處入手才能邁出關鍵一步呢?

賦能數字化轉型的獨門祕籍

對此,在華為EBG中國區製造行業解決方案總監王希政看來,目前整個中國正向著數字經濟轉變,其中製造業是重點,尤其是和互聯網結合之後,製造業在數字經濟中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是邁向智能製造的必然選擇。

華為EBG中國區製造行業解決方案總監王希政

他認為,在此過程中,製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有四個方面的驅動因素,包括客戶驅動,競爭驅動,業務驅動,技術驅動。

「今天來看,很多製造企業在上述四個層面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此未來的轉型不僅要靠「一把手」來推進,同時對製造企業而言,更核心的是是需要改進生產系統,掌握核心數據,由此完成重塑價值,提升質量,優化客戶體驗以及打造新的商業模式。」王希政說。

這也意味著製造企業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在數字化時代構建新型能力,而通過數字化轉型無疑可以完成企業新型能力的打造,並成為企業邁向智能製造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載體,所以,站在幫助製造企業構建新型能力的維度上,華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方法論,也可以稱之為落地「三部曲」,即數字化、網路化和智能化,具體而言:

首先,數字化,是指企業數字化轉型必須要有數字平臺的支撐,這是因為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需要用到多種技術,包括雲、大數據、物聯網、邊緣計算等等。那麼,必須在底層構建一個完整的數字平臺,纔能有效的支撐企業的轉型。

王希政表示,「過去很多企業的信息系統都是單體的,或者是局部、功能性應用為主導的信息系統,這種系統今天會有很多弊端,特別是數據很難聚合,未來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方式打通壁壘,實現企業數據的融會貫通是核心,而目前看這樣的基礎承載平臺最好通過上雲的方式解決。」

其次,網路化,是指在企業構建數字化平臺能力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加速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現代製造業的產業連接,提升製造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最終完成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才能促進智能製造的全面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中,華為重點打造的是雲+聯接的能力。為此,華為將創新的全聯結技術與平臺技術融合,打造雲(雲端業務流連結協同)、管(全聯結管理和大數據關聯分析)、網路(產業鏈橫向協同和人機縱向集成)和端(海量智能機器、智慧的聯結末端)融合的全聯接敏捷製造平臺解決方案。

可見,華為的雲+聯接的能力,突破了狹義的聯接範疇,包含人,業務,知識的全聯接,確實能有效的推動處於數字化轉型不同階段的中國製造企業的共同前進。

最後,智能化,是指製造企業實現智能製造的主線和方向,無疑是走向智能化。但目前智能化面臨的重要挑戰包括兩個方面,缺人以及缺乏構建智能化的演算法以及工具。基於此,華為提出了「惠普AI」的戰略,希望通過人工智慧的普惠,加速製造企業的智能化進程。

如今,以昇騰晶元為「底座」,華為發布了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全棧,旨在為廣大AI應用開發者提供強大、經濟的算力,低門檻的應用開發平臺,實現AI數據建模、模型訓練、應用開發更加簡單、敏捷、高效;全場景,意味著讓智能無所不及,覆蓋端、邊、雲任何商業場景。此外,華為還計劃投資10億元人民幣用於培養AI人才,希望在未來3年發展100萬開發者,解決行業領域裡麪人才匱乏的「痛點」。

由此可見,華為面向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落地的方法論,是真正圍繞客戶價值創新、圍繞當下中國製造業普遍面臨的難題和挑戰來「量身定做」的實用方案,這是華為製造業數字化解決方案的價值所在,也是華為賦能製造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獨門祕籍」。

華為「鐵三角」模式的價值

當然,華為也深知,實現「武漢智造」乃至「中國智造」無疑是一次任重而道遠的旅途。在此過程中,必須根據不同的產業、不同的行業、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通過更加創新的模式「切入」,才能幫助更多企業真正完成對智能製造的轉型。

正如華為EBG中國區湖北企業業務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沈滋超所言:「在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華為也需要做好數字化轉型使能者的角色,為此華為從打造平臺,構建生態,賦能客戶三個方面構建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華為EBG中國區湖北企業業務解決方案銷售部

部長沈滋超

一是,打造平臺,從技術角度看,需要在平臺內融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物聯網和邊緣計算的技術能力,幫助整合製造企傳統系統的數據;從業務角度來看,平臺還需要為製造企業提供行業應用開發中臺,讓製造企業具備應用二次開發的能力,能夠針對不同業務需求不斷優化應用。

可以看到, 在平臺能力上,華為目前是業界唯一能夠提供涵蓋雲、管、端及PaaS層服務的全棧式數字平臺的廠商,同時華為還能提供更豐富的PaaS層組件及能力,包括物聯網、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視頻雲、融合通信、AI、信息安全等能力以及集成這些能力的行業使能平臺。

二是,構建生態,是指在平臺基礎上,製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就有了土壤,數據的流動和協作就有了基礎,那麼專註於製造業應用開發的合作夥伴,就可以在平臺上講行業經驗與ICT能力充分結合,為行業帶來五彩繽紛的創意與應用。

在這方面,華為作為中國首家SAP全球技術合作夥伴,不僅與SAP建立了全球化戰略的聯盟關係,同時也成為了使能中國智造的重要力量。此外,華為還加大了與行業方案商的深度合作,例如華為與石化盈科就聯合發布了ProMACE平臺,由此可以更好的幫助石化企業打造更加智能化的工廠。

三是,賦能客戶,華為打造的數字平臺能力,不光自己用,合作夥伴用,同樣也延伸到了客戶領域。換句話說,華為也把客戶真正變為了合作夥伴,這也讓華為在賦能製造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有越有力量。

我們知道,「鐵三角」是業界中最為穩固的一種形態,那麼華為所倡導的「打造平臺,構建生態,賦能客戶」三種能力的結合,無疑就是一種「鐵三角」模式,顯然這是華為面向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種獨特的聯合創新模式,也是華為「平臺+生態」戰略在製造業數字化轉型領域中的一種延伸和擴展。

不僅如此,作為一家擁有30年歷史的製造企業,華為同樣也有著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智能製造的豐富經驗和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華為將最先進的數字平臺能力實戰化,通過智能製造打造高質量產品、提升成本競爭力,又為眾多製造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支撐。

在此過程中,再疊加上華為與合作夥伴、行業客戶所構成的「鐵三角」模式,可以說華為在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中不僅形成了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力,也將為中國智能製造的落地與應用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