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走過的彎路

在美麗的杭城,在春意盎然的錢塘江畔,我們迎來了第三屆eIBD國際學術論壇。按照會議議程,今天上午的會議內容是大家翹首期盼的主題——“那些年我們走過的彎路”。

一般而言,醫生對於診治過程順利、診治結果良好的患者可能不會有特別深刻的印象,而對那些診治過程波折不斷、險象環生或病情預後與預期不一致的患者則久久不能忘懷!這些彎路也是醫生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環節。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場學術盛宴,聽聽來自全國各地的診治故事。

首先,來自南京的張馨梅醫生講述了一例潰瘍性結腸炎應用免疫抑制劑合併重度肺部感染的患者就診經歷;之後浙二醫院王小英醫生向我們分享了兩例曾被疑診爲炎症性腸病,而最後經外科手術確診爲小腸憩室和缺血性腸病的案例;重慶的郭紅醫生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講述瞭如何追蹤一例不遵醫囑的CD患者的曲折往事。

省中醫院的張璐醫生將CD和腸結核鑑別這一熱點話題再次深刻剖析;廣州的郅敏醫生帶着惋惜的心情講述了一例合併膽管細胞癌的潰瘍性結腸炎的就診歷程。

來自青島的丁雪麗醫生分享了一例經典僞膜性結腸炎的診治過程;接着,浙二的胡雯醫生向我們描述了一例外傷後被疑診爲CD的故事;海寧的肛腸科居海紅醫生從外科的角度講述了一例CD的診治過程。

湖州的施傑民醫生將一名輾轉就診的UC患者心酸史娓娓道出;武漢的朱良如醫生描述的“彎路”是一名最後確診爲多發性骨髓瘤合併腸道改變的患者;最後溫州的林道潑醫生以一例上消化道CD患者的故事,結束了“彎路”會場的所有演講。

會議期間,各位評委專家給予極其精準且犀利的點評,正如馬雲所說:“不要學習成功經驗,從失敗中學習!”在場的醫生聽衆們也在這次學術會議上收穫滿滿。

火爆會場

本次會議全場爆滿,座無虛席,有很多參賽老師都在會場站着聽講,充分體現了IBD醫生的專業素養。同時這些“彎路經歷”也點燃了大家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是醫生在行醫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動力,帶着這種動力,他們將繼續砥礪前行!

MDT病例討論

下午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針對各個疑難病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參會人員感到收穫頗豐。

來自浙二醫院的徐定婷醫生(內科)和徐棟教授(外科)分享了一例病因未明的十二指腸梗阻,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肖書淵教授對該病例病理切片進行了細緻分析,其他點評專家從內外科不同角度給予了指導性建議。

來自邵逸夫醫院的周偉(外科)教授將克羅恩病合併腹腔膿腫的處理剖析得淋漓盡致,在場專家就該案例展開了熱烈討論,以指南爲依據,從引起膿腫原因的角度出發,制定了相應的個體化治療策略。

來自東部戰區總醫院的曹磊(外科)教授帶來了一例重度營養不良合併肌無力及精神異常患者的診治經驗分享,使參會人員對炎症性腸病合併嚴重併發症的診治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再次強調了營養治療的重要性。

上海新華醫院的內外科搭檔葛文鬆教授、杜鵬教授爲我們帶來了一例反覆腹痛伴高熱的小腸潰瘍,經肖書淵教授確認並診斷爲極罕見的“纖維平滑肌異生(fibromuscular displasia,FMD)”讓我們大開眼界。

上海瑞金醫院的顧於蓓教授講述了一例重症潰瘍性結腸炎合併多次機會感染的病例,並細緻分析了診療過程中的臨牀思維、診療方案,使大家重新認識了IBD合併機會感染的臨牀處理流程。

最後,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陳敏教授分享了一例罕見的結腸潰瘍,最終診斷爲“惰性T細胞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在場專家根據自身診治經驗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今天的會議在激烈的討論中落下帷幕,期待明天更多精彩的內容!(明天會議有直播哦,大家可以掃描下面二維碼觀看直播)

明天會議直播鏈接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