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把繁體字改為簡化字是否繼承原來的含義??


參考裘錫圭先生的文章

裘錫圭,1935年6月生於上海。1960年復旦大學歷史系「甲骨學與商代史」研究生結業。1960年至2004年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3年任教授,1984年任博士研究生導師。2000年被芝加哥大學授予人文學科名譽博士學位。2005年起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漢字學、古漢字學和中國古典文獻學(先秦、秦漢部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也從事先秦、秦漢史的研究。曾參加過望山楚墓竹簡、曾侯乙墓文字數據、郭店楚墓竹簡、銀雀山漢墓竹簡、馬王堆漢墓帛書和尹灣漢墓簡牘的整理考釋工作。

近幾年來,漢字簡化的功過,成了不少人的話題。這個問題只有在多方面的、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比較科學的結論。我們沒有在這篇短文中全面討論這個問題的奢望,只想從純文字學的角度淺談一下簡化的利弊。

從漢字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來看,有很多簡體顯然優於繁體。例如繁體「衆」早已成為字形講不出道理的記號字,簡體「眾」則是很好理解的會意字。繁體「塵」是造得不很成功的會意字(籀文本從三「鹿」,大概表示眾鹿疾奔塵土飛揚的意思),簡體「塵」也是很好理解的會意字。繁體「滅」是聲旁已經起不了表音作用的形聲字(因為充當聲旁的字早已不獨立使用,一般人不認識),簡體「滅」則是造得相當成功的會意字。繁體「竈」的結構難以說清(《說文》以為是省聲字),簡體「竈」是一個會意字,字形的表意作用雖不很理想,但還是可以理解的(竈是砌造時需要用「土」的、燒「火」煮物的一種設備)。繁體「叢」的結構也難以說清,簡體「叢」的「從」旁卻有很好的表音作用。繁體「郵」是不大好理解的會意字(《說文》:「郵,境上行書舍。從邑、垂。垂,邊也。」「垂」是邊陲之「垂」的初文),簡體「郵」的「由」旁也有很好的表音作用(但「由」的古音與「郵」不同部)。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不少。

有些字的繁簡體都是形聲字,而簡體聲旁的表音作用明顯優於繁體,如膚、幫、護、趕、運等。有些簡體的聲旁從古音系統看雖不如繁體合理,但對今人而言則比較適用,如遞、樁、膠、猶、驚補、艦、擔、膽、尺、醞等。這類簡體也應該看作比繁體優越。

還有很多字的繁簡體,從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來看難分高下。下面也舉些例子。

有些字的繁簡體都是字形講不出道理的記號字(至少一般人不能理解這些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如「長」和「長」、「爲」和「為」、「貝」和「貝」、「單」和「單」、「婁」和「婁」、「對」和「對」等等。

在都是形聲字的繁簡體裏,有些形旁相同的繁簡體,它們的聲旁的表音作用沒有明顯的優劣(講表音作用根據今音)。如「糧」和「糧」、「園」和「園」、「犧」和「犧」、「極」和「極」、「礬」和「礬」等,是繁簡體聲旁的讀音都跟字音相同的例子。如「認」和「認」、「遠」和「遠」、「腫」和「腫」、「選」和「選」、「釀」和「釀」、「擾」和「擾」等,是繁簡體聲旁的讀音都跟字音不完全相同的例子。不過認識上舉「犧」、「極」、「礬」、「選」諸字的聲旁的人,要比認識它們的繁體的聲旁的人多得多。從這一點上看,也可以認為這些簡體的聲旁的表音作用優於繁體。有的聲旁相同的繁簡體,它們的形旁的表意作用沒有明顯的優劣,如從「思」的「慮」和從「心」的「慮」(在較古的篆文裏,「慮」其實是從「心」「

」聲的字,不過《說文》中的「慮」字已從「思」)。有的繁簡體的形旁和聲旁都不同,但是表意和表音作用都沒有明顯的優劣,如從「音」「鄉」聲的「響」和從「口」「向」聲的「響」。

有時,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還算不錯的形聲字,簡化成了字形的表意作用還算不錯的會意字,如「陽」簡化成了「陽」。它們的優劣也很難評定。

依據偏旁類推原則產生的簡化字,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跟繁體一般也分不出高下。

判斷文字的優劣不但要看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對拼音文字來說,只看字形的表音作用),而且還要看字形是否既簡單又不會彼此混淆。所以在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上跟繁體難分高下的簡體,只要字形不會跟別的字相混,就可以認為比繁體優越。

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簡體,是通過破壞或削弱繁體的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來達到簡化的目的的。

有些簡體同時破壞了形聲結構的繁體字形的表意和表音作用,如從「艸」「闌」聲的「蘭」字的簡體「蘭」,從「旨」「尚」聲的「嘗」字簡體「嘗」,從「頁」「豆」聲的「頭」字簡體「頭」,從「鳥」「凡」聲的「鳳」字的簡體「鳳」,從「示」「齊」省聲的「齋」字的簡體「齋」(不過後兩例繁體聲旁的表音作用已不明顯)。

有些簡體完全破壞或削弱了形聲結構的繁體的聲旁的表音作用。前一種情況的例子如 「顧」(顧)、「爺」(爺)、「際」(際)、「層」(層)、「導」(導)、「鄧」(鄧)、「標」(標)、「雞」(層)、「觸」(觸)等字,後一種情況的例子如「燈」(燈)、「鄰」(鄰)、「澱」(澱)、「燦」(燦)、「噸」(噋)、「嶺」(嶺)、「礎」(礎)、「擁」(擁)、「價」(價)、「襖」(襖)等字。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原從「盧」聲的幾個形聲字的簡體。從「盧」聲的十多個比較常用的形聲字,除去「驢」(驢)字都跟「盧」同音。漢字形聲字聲旁的讀音跟字音大都不能密合。從「盧」聲的字是很難得的一組表音作用很健全的形聲字。可是其中的「蘆」、「廬」、「爐」、「驢」四個字,由於是在全面採用偏旁類推的簡化方法之前推行的「約定俗成」的簡化字,卻把聲旁改成了聲母跟字音有明顯區別「戶」字。這是很可惜的。

有些繁體的字形的表意作用,受到了破壞或削弱。例如:從「手」從「帚」的會意字「掃」簡化成了「掃」。從「食」「羊」聲的「養」簡化成了「養」。「買」「賣」二字繁體所從的「貝」、「產」字從繁體所從的「生」, 在簡體裏都看不到了。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

在古文字演變為隸書的過程裏,為了書寫的方便,破壞或削弱了很多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這是合理的,因為古文字實在太難寫了。在楷書早已成熟的時代還這樣做,是否很有必要,就需要認真考慮了。

由於簡化,漢字體系裏增加了一些基本結構單位(即有些學者所說的部件),如「頭」、「樂」、「專」等。偏旁的簡化,如「金」旁簡化為「釒」、「言」旁簡化為「訁」等,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至少應該認為增加了基本結構單位的變形)。特別如「柬」旁的簡化。在「柬」和「闌」「楝」等字中的「柬」旁並未簡化的情況下,把「揀」「煉」「練」這幾個字的「柬」旁簡化為「揀(去掉扌)」,是不夠妥當的。何況這個簡化的形體還十分容易跟「東」相混呢。為了減少一些字的筆畫,而去增加原來已經十分龐大的漢字體系基本結構單位的數量,恐怕不能認為是一件合算的事。

「同音代替」的簡化方法最為人所詬病。但是平心而論,有很多同音代替的例子還是合理的。如以「才」代「纔」、以「冬」代「鼕」、以「出」代「齣」、以「板」代「闆」等,有什麼不好呢?臺灣省並未實行漢字簡化,但是臺灣人通常都寫「臺灣」而不寫「臺灣」。這充分說明合理的同音代替是大家所願意接受的。但為了照顧文字表音表意的明確性,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的確應該十分謹慎。

所謂「同音代替」的「同音」,實際上包括「音近」。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有時會造成一字多音的現象。例如:讀上聲的「鬥」由於代替了「鬥」,增加了去聲一音。讀陽平的「別」由於代替了「彆」,增加了去聲一音。讀陰平的「幹」由於代替了「幹」,也增加了去聲一音。其他簡化方法也有可能造成一字多音現象。不同的字用了同樣的簡化字形,或者某個字的簡體跟別的字同形,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現象。例如:「臟」(「髒」「臟」)有平、去二音。「纖」(「縴」、「纖」)有qiàn、xiān二音。「籲」的簡體跟籲嘆之「籲」同形,因此「籲」就有了xū、yù二音。「癥」的簡體跟病症之「症」的後起字「症」同形,因此「症」就有了平、去二音。由於「麼」的簡體跟讀yāo的「麼」同形,「寧」的簡體跟讀zhù的「寧」同形,《簡化字總表》不得不規定讀yāo的「麼」寫作「幺」,把讀作zhù的「寧」寫作「?」。甚至普通話審音工作都有可能造成一字多音現象。1985年發表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規定「曝」(pù)在「曝光」一詞裏讀bào,就使這個字變成了多音字。漢字裏多音字很多,引起了不少麻煩,讀音的錯誤往往跟多音字有關。因此增加一字多音現象顯然是不合適的。

使用同音替代的方法時,如果被代替的字和代替它的字的意義有可能混淆,也會引起麻煩。1964年發表的《簡化字總表》規定,在「迭」和「疊」、「象」和「像」、「餘」和「餘」以及「折」和「摺」的意義可能混淆時,仍應使用「疊」「像」「餘」「摺」諸字。1986年重新發表《總表》時又進一步規定,「疊」「覆」「像」不再作「迭」「復」「象」的繁體字處理。這些規定就可以說明問題。在異體字整理中也有類似問題。如以「並」代「並」就很不妥當,因為「相並」和「合併」這兩種意義很容易混淆。考慮到以「並」為偏旁的「普」「碰」等字仍在使用,取消「並」字就更顯得沒有道理了。

我們衷心希望在今後的漢字整理工作中,不要再破壞字形的表意和表音作用,不要再給漢字增加基本結構單位,不要再增加一字多音的現象,不要再把意義有可能混淆的字合併成一個字。

「品」字系列:

晶、品、磊、矗、聶、轟

儡、疊、壘

戶:

戶、房、扁、戾、啟、扉、僱、扈、扇、肩、妒、滬、護、驢、爐、蘆、廬、

韋:

韋、韜、韌、韞、韍、韓、偉、緯、瑋、煒、違、幃、闈、韙、葦、

尚:

躺、淌、倘、徜、緔、敞、趟、掌、棠、堂、賞、常、裳、當、嘗、黨

肖:

消、削、宵、銷、霄、逍、硝、魈、捎、哨、稍、梢、屑、

昜:

颺、場、腸、暢、楊、暘、揚、煬、瘍、湯、殤、觴、傷、陽

盧:

盧、瀘、顱、鱸、臚、壚、艫、轤、鸕、櫨、驢、爐、蘆、廬

票:

膘、驃、鏢、鰾、漂、瓢、飄、嫖、縹、剽、嘌、瞟、

甫:

埔、捕、哺、輔、鋪、匍、莆、逋、浦、圃、脯、

尞:

撩、燎、獠、鐐、僚、繚、潦、寮、瞭 liào + 了 liǎo、遼、療

於:

芋、迂、宇、籲、竽、玗、紆、圩、盂、盱、

敝:

撇、蔽、弊、憋、鱉、瞥、蹩、別 biè、幣、斃

長:

套、肆、髟、長、悵、倀、脹、賬、帳、張、萇

登:

橙、澄、蹬、瞪、凳、噔、鐙、鄧、燈、證

監:

監、藍、籃、襤、濫、檻、艦、鑒、覽、鹽

咼:

咼、渦、媧、鍋、窩、蝸、禍、剮、

單:

單、彈、撣、蟬、禪、嬋、鄲、憚、

粦:

璘、麟、鱗、粼、磷、嶙、遴、鄰、憐

襄:

鑲、驤、嚷、壤、攘、瓤、釀、娘、讓

雚:

灌、罐、獾、顴、鸛、觀、歡、權、勸

闌:

闌、瀾、斕、讕、鑭、蘭、攔、欄、爛

冓:

遘、媾、篝、覯、韝、講、溝、構、購

堇:

勤、瑾、謹、槿、覲、饉、鄞、

麻:

嘛、摩、魔、磨、糜、靡、麼 mó + 麼 me

攸:

悠、筱、莜、修、倏、脩、翛、

啇:

鏑、滴、嫡、摘、謫、嘀、敵、適 shì

菐:

璞、蹼、鏷、噗、濮、撲、僕 pú、樸 pǔ

重:

董、踵、鍾 + 鍾、沖、種、腫、動

童:

潼、瞳、僮、曈、撞、幢、

兒:

霓、鯢、倪、猊、鬩、兒 ní + 兒 ér

冘:

耽、枕、眈、忱、鴆、沈 chén/shěn + 沉 chén

叚:

假、葭、瑕、暇、遐、霞、

義:

義、儀、蟻、議、羲、曦、

枼:

蝶、鰈、牒、諜、碟、喋、葉 yè

黃:

璜、簧、潢、蟥、橫、黌、

曾:

僧、增、蹭、贈、憎、繒、

詹:

瞻、贍、檐、澹、儋、膽、擔

亶:

顫、擅、嬗、羶、檀、氈、壇

蜀:

蠲、鐲、觸、燭、濁、獨、屬

翏:

廖、寥、蓼、繆、謬、膠

專:

專、轉、傳、磚、摶、

皆:

揩、楷、鍇、諧、喈、

與:

與、嶼、歟、璵、譽、舉

朕:

縢、騰、滕、媵、勝、謄

意:

薏、臆、噫、癔、億、憶

隋:

惰、髓、隳、墮、隨、橢

悤:

璁、匆、蔥、傯、總、聰

辡:

辯、辮、瓣、辨、

厭:

厭、靨、魘、饜、

般:

瘢、搬、磐、槃、

寺:

特、等、詩、侍、

殸:

馨、磬、罄、謦、

或:

惑、閾、蜮、域、

採:

踩、睬、菜、彩、

異:

戴、冀、翼、異、糞

睘:

寰、圜、鬟、還、環

柬:

闌、諫、揀、練、煉

韱:

讖、簽、懺、殲、纖 xiān

鬥:

鬥 dòu、哄、鬧、鬩、鬮

徹:

澈、撤、轍、

?:

遂、隧、邃、

敄:

騖、鶩、婺、

奚:

蹊、溪、谿、

袁:

轅、猿、遠、園

朁:

簪、僭、潛、蠶

奧:

澳、懊、襖、嶴

壯:

奘、壯、裝、莊

耶:

揶、椰、

坴:

睦、逵、

尌:

澍、樹、廚

「腦子」系列:

瑙、腦、惱

臺:

薹、臺、抬

註:

1、以上不包含《簡化字總表》中的偏旁類推簡化。如,諜和諜、辮和辮。

2、以上有些漢字屬於異體字,並非繁簡關係。但因字形不統一,仍列出。如,沈和沉、於和虧、悤和怱。

3、有些簡化字是從俗+假借。如,証和證、簽和籤、別和彆。

有些被官方認為是異體字而合併的字,實則也是假借。如,娘和孃。

4、有些字在傳統漢字中也並未統一字形。如,採、彩、菜、踩、睬、釉。

有些現行字加重了字形不統一的情形。如,儡、雷、累、疊、壘。

綜上,漢字簡化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再者,無論它是不是什麼「必然趨勢」,我們也無法否認很多字確實簡化得不好。

非常典型的就是「獨、觸、濁、燭」。這四個字完全無須簡化。且同為常用字的「鐲」,其右側並沒有被簡化,人們也欣然接受,要知道在古代它也是有俗體「鉵」的。那豈不是更說明,「獨、觸、濁、燭」實無簡化的必要?

PS,「傳統漢字」的問題同樣多。


張北冥在他的演義中提到,這只是一個鞏固新生政權的臨時大法,特殊政策。他只認可傘和眾兩個字。因為傘像傘形,眾被多次訛變。我個人認為這與上個世紀教學不得法有關。當時文盲率非常高,人們只知道認字認半邊,所以有些會意字被改成了記號加音符的字。有的字被刪除了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學方法是把一個完整的字拆成筆畫而非部件——直到五筆輸入法的普及,人們對漢字部件的含義理解加深,也就發現了合併簡化的不合理之處——注意看街上的理髮店的招牌和麵館的招牌——髟表示毛髮,麥表示原材料。這個現象正如張北冥所言。

假如只考慮現代漢語表記的作用的話,並沒有什麼不好,使用方便,學習容易。

但是漢字引以為豪的一部分就是我們看得懂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在這一方面,簡化字使得文化傳統產生了割裂,增加了學習成本。

而且,大家還是不可避免地學會了繁體字。


字體的演進是社會發展需要和政權強制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單一因素都無法強行決定文字的發展方向。秦始皇強推篆體,也不能阻擋真正統一文字的是隸書。二簡字的失敗也充分證明瞭,國家強制力並不能起決定作用。

個人認為改的好。一樣的功能,越簡單越好,越簡單越容易接受。


我覺得挺好的,姓龍的方便了很多


印象中現在的簡體字是第四代的,然而大部份人其實沒有系統的學習過。


文字的發展規律由繁至簡,以簡體字逆推古代文字這必將成為後來的一個專業。


當然改得好。

簡體字好學好寫好認這一個理由就夠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