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不是銷聲匿跡了,而是他的級別不夠寫進史書。

《魏略》: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徐庶在曹魏做的是中郎將、御史中丞,

諸葛亮聽說徐庶混的不好,就說,難道魏國的謀士太多了?怎麼沒見你們受到重用呢?

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諸葛亮在荊州隱居時,就對徐庶石韜等人說,你們最多做到刺史郡守一級的官,他們仨就問諸葛亮,諸葛亮笑而不語。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魏略》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把徐庶的地位拔太高了,把他寫成了比肩於諸葛亮龐統的謀士,

實際上呢?徐庶並沒有什麼耀眼的成就,也沒用什麼奇謀妙計彪炳史冊。

演義把他的埋沒寫成了「身在曹營心在漢」,認為他因為忠於劉備而不願意為曹操出謀劃策。

真是原因是,曹魏本土真的多謀士,而且還是門閥士族,不需要一個寒門外來戶效力,徐庶並不能給他帶來什麼實際利益。

如果徐庶留在劉備身邊,情況可能就大不一樣了,劉備當時沒地盤、沒人才,如果徐庶跟了他,就是開 國 功 臣了,有分紅的。


說到徐庶,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知道有一個歇後語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其實,《三國演義》中的一些故事,多有演義虛構。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並沒有給徐庶立傳,可見其在東漢三國的歷史上,影響和作用並不大。

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有兩處寫到了徐庶。劉備依附劉表屯兵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三國演義》中,寫到的:「曹操派軍來攻新野,徐庶為劉備獻計大破曹仁,」當為虛構的演義故事。

劉備新野兵敗潰退時,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為曹操效力。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讚。

其後,徐庶一直在曹魏效力。到魏文帝曹丕時,徐庶已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在《三國志》中,陳壽沒有為其立傳,《三國演義》中,後續沒有徐庶的描寫,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徐庶並沒有《三國演義》出場時描寫的那樣有智謀過人,二是曹魏的陣營中人才濟濟,徐庶不似在劉備「兵微勢寡"這邊,受到重用。


曹操逼死其母后,徐庶發誓終身不為其出一謀劃一策。


《三國演義》中傳說級的人物司馬徽是這樣說的「此中曹操之計矣!……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其母必死。」

害死了自己母親 你不殺伯仁 伯仁卻因你而死 不獻計謀 曹操怎麼重用?


徐庶是被逼過去的,心不甘情不願,可惜了如此有才華之人,最終只能將一腔抱負化成了枯骨。從此世間再無此人,嘆哉,惜哉。


也不算消失,在魏國其他地方做官,由於始終沒有為曹操獻一計一策,不過曹操還是對他禮遇有加,後來也算是做到高官,是右中郎將、御史中丞,最後病逝,活的比諸葛亮還要長。


徐庶

本是劉備的謀士,後被曹操以母威逼,進入曹營。

因而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句名言流傳千古,後人褒獎其忠義可嘉。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寫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