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日本的首都名叫「東京」,「東京」原名「江戶」,「東京」之名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初,完成倒幕運動的天皇遷往原德川幕府所在地——江戶,而後以「江戶」為「東京都」所致,可見「東京」的得名,是相對於「京都」的,取其位於日本「京都」以東之義。

日本文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東京之得名其實也是受中國古代的「京號」制度影響。中國古代政權自東漢以來,便喜歡在「京」字或「都」字前加上一個方位,用以表示某重要城池的首都或陪都地位,可以說東漢以降,中國古代的「多都制」逐漸成型,逐步發展出兩京制、三都制、五京制等被不同時期交替採用的制度。相應的,我國歷史上其實也出現過8座東京城,它們分別做過陪都,甚至首都。且看寒鯤為您一一梳理一番曾經出現在我國歷史上的東京城。

東漢東京:洛陽

在西周、秦、西漢三朝,經由周公營造的洛邑(洛陽)城首先以「成周」的名頭維持著西周王朝對於東方諸侯國的統治地位,與宗周豐鎬並列,成為西周王朝的東方重鎮,雖無東京之名,也有東京之實。而後的秦王朝比較短促,僅僅在洛陽留有宮室,並未明確發揮洛陽的作用。西漢王朝則始終保持長安本位政策,洛陽與其他留有行宮的城池沒有太大區別,但西漢中後期儒士們已經在以周公營洛為標杆,號召統治者遷都洛陽了。王莽

的「新政權」便相應了儒生的號召,將洛陽升格為「新室東都」,雖然沒有最終完成遷都,卻也在形式上第一次給予洛陽以「東都」之名義。

東漢政權以洛陽為首都,一下子就持續了一百八十年。由於東漢政權需要宣揚自家政權是西漢政權的延續,也便必須尊隆長安,因此,東漢政權便將洛陽稱呼為「東京」,將長安稱呼為「西京」,又將南陽稱呼為「南都」,實行三都制,給予長安、南陽以特殊尊隆的地位,從而為東漢政權繼續維護西漢帝陵、宣揚自己是西漢的繼承人提供製度上的方便。尊南陽為南都,是因為南陽是劉秀一支劉漢宗親自西漢中葉以來的故鄉所在,同時尊崇南陽與長安,都有尊重祖先以宣示孝道的含義在。而洛陽便因為相對於長安城的東方位置,而被冠以「東京」之名了。

綜上,東漢洛陽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明確被叫做「東京」的城市,東漢洛陽城位於如今的洛陽市區與偃師市區之間的漢魏洛陽城遺址區裏,在著名景點白馬寺的東邊。

閶闔門遺址旁的「漢魏洛陽故城」文保碑

曹魏東京:譙城

曹魏代漢以後,以洛陽、許昌、鄴、長安、譙五城為曹魏五都。其中,洛陽居中,從東漢東京變為曹魏中都,其餘四都分別以其方位形成東西南北四京。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西北部漢長安城遺址區)由於既是西漢首都、也是東漢西京、還是當時曹魏雍涼地區的重鎮,處於在洛陽的西方,所以依然是「西京」;鄴城(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南部鄴城遺址區)則是漢末新近崛起的河北重鎮,曾經做過袁紹、曹操的霸府所在地,也是魏公國、魏王國的國都,它在洛陽的北方,也便成為曹魏「北京」;許昌(位於今河南省許昌市區)是漢獻帝建安年間的漢都所在地、也是曹操霸業的重要根據地、更是曹丕受禪所在地,它位於洛陽的南方,因此成為曹魏「南京」;譙城(位於今安徽省亳州市)的地位有點像東漢的南陽,幾乎僅僅是因為它是曹魏皇室的故鄉,且位於洛陽的東方,這才把它設置為曹魏「東京」的。

北周隋唐的東京:洛陽

除了曹魏與北周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其他政權,均未曾設置「東京」。北周的東京城設置也很短暫,是在北周滅齊(公元577年),方纔再度以洛陽為東京的,而後不到四年北周便被楊堅取代了(公元581年)。不過,北周東京雖然短暫,卻也設置了六府官,號東京六府,來具體管理河南河北地區的軍政事務。

隋朝在隋煬帝即位以後,由於長安的糧食供應需要外地運輸,不如靠近大運河的洛陽方便,所以隋煬帝便營造東都洛陽,作為隋王朝後期的都城。可以說,雖然隋文帝沒有明確確定洛陽的東京地位,隋煬帝卻在他執政的時期明確以洛陽為東都的。從隋煬帝營造洛陽城以後,洛陽城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從此以後洛陽城方纔遷移到如今的洛陽市區位置(隋唐洛陽城遺址區)。

唐朝先後在公元661年(唐高宗時期)以洛陽為東都,在公元684年(武則天時期)以洛陽為神都,在公元705年(唐中宗時期)改回東都,公元742年(唐玄宗時期)以洛陽為東京,公元762年(唐代宗時期)再度以洛陽為東都,直到唐朝滅亡。可以說,相較於唐朝的北都晉陽、中都河中、南都江陵/成都、西都鳳翔,東都洛陽是持續最久的一座大唐陪都。

洛陽定鼎門遺址上修建的仿唐城門

綜上,洛陽城在北周隋唐三朝斷斷續續地做了四次「東京城」,分別是北周末年、隋煬帝時期、唐高宗後期、盛唐以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武則天的武周政權雖然以洛陽為首都,但給予洛陽的名號是「神都」,並非「東京」,所以嚴格地講,武周政權並沒有設置「東京」城。

五代十國與北宋政權的東京城:開封、揚州、紹興

朱梁政權取代唐朝之後,便以首都開封為東都、以陪都洛陽為西都,而後雖有後唐政權再度以洛陽為東都,但取代後唐的後晉、後漢、後周乃至北宋,則先後把位於南北大運河樞紐的開封當做首都,並稱其為東京。「開封城」便在五代十國與北宋的兩百多年裡,成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三座東京城,以其雄踞大運河樞紐位置的地位,控制著五代時期與北宋時期的中原地區。

除了北方的五代政權有設置東京以外,南方十國之中的南唐、吳越兩國也有設置「東都」,南唐國的東都便是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揚州,與南唐國都西都金陵(今南京)並稱;吳越國的東都則是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紹興,與吳越國都西都杭州並稱。所以,揚州與紹興也曾短暫做過東南割據政權的東京城。

渤海東京:琿春

渤海國是一個與唐朝同期存在的東北地方割據政權,由於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頗具唐風而被稱為「海東盛國」。渤海國在京號方面也受到了唐朝與新羅的影響,對其曾經先後定都過的五座城池,分別按照方位命名了「五京」,並以如今位於吉林省琿春市八連城遺址龍原府為東京城。私以為,渤海五京制,遠承高句麗的五部制,受到唐朝與新羅的影響,下啟日後同樣興起於東北的遼、金兩朝,是值得細細把玩的。

遼夏金三國的東京:遼陽、銀川

與兩宋政權同期存在的北方遼、夏、金政權,也學著中原政權的模樣,設置了東京或東都。遼朝的東京為遼陽府,也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是遼國滅亡渤海國之後,為了鎮服東方新附領土而設置的東京,與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境內)、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境內)並列為遼代五京。

取代遼朝的金朝起初定都上京會寧府之時,並沒有設置東京,直到海陵王遷都燕京之後,方纔更改原先設置的南京遼陽府,為金中期以後的東京,用來發揮其鎮服東方的作用。與宋遼金並立的西夏,以其首都興慶府為東京,也就是今天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是李元昊建國以來的西夏首都所在地,與西夏西京西平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境內)並列。

遼宋夏金以後的元明清三朝七百多年時間,均未曾設置過東京或東都,所以東京、東都之名號,便沒有像南京、北京那樣從「京號」轉化為地名,也便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且不在現代中國版圖上存續了,這其實也是中國古代史從沿著黃河東西爭衡之漢唐格局轉向沿著大運河南北爭衡之元明清格局所致,新的格局下【南北京】顯然要比【東西京】更重要一些,更有設置並存續下來的意義。


本文首發於《北京晚報》(2018年11月15日)

北京晚報?

bjwb.bjd.com.cn
圖標

【讀史輿地】四京系列文章還有:

寒鯤:【讀史輿地】中國歷史上的十三座「南京」城?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寒鯤:【讀史輿地】中國歷史上的十座「北京」城?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寒鯤:【讀史輿地】中國歷史上的七座「西京」城?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