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組稿之一:“星城”長沙的魅力與自信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4月1日訊 據《環球》雜誌消息(記者 樂豔娜 劉娟娟)“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

  “黑石號”於1998年被打撈出水,其中滿載的貨品中,有5.6萬餘件是長沙窯瓷器,出品自長沙城北25公里的銅官窯。

  1000多年前唐時的長沙匠人們,自信地將自己的文字和畫作繪於瓷器上,征服了跨國採購商人苛刻的需求,成爲古代全球貿易的重要一站。

  1000多年後,經濟開放、文化自信的海上絲路精神仍然在長沙人血管裏延續,建設國家交通物流中心、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國家創新創意中心的發展戰略促使這個不靠海、不沿邊的中部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的獲評使其頗有底氣地展現於全世界面前,唐時連通四海的壯志雄心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得以真正實踐,“星城”煥發出無盡的活力與魅力。

  閃耀歷史長沙城

  天上有顆長沙星,地上有座長沙城。《明史·天文志》中說:“長沙小星,下應長沙。”長沙城因星得名,歷經三千年而城址不變。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三千年來,這座城市煥發出無數榮光,似乎每走一步都踏在中國歷史的脈搏之上。

  湘江之畔,長沙市博物館裏,鎮館之寶象紋大銅鐃氣勢恢宏,觀者仿若穿越到三千多年前,聆聽到它奏出的渾厚悅耳之樂。這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的商代銅鐃中最大的一件。

  同一個時代另一件從長沙出土的青銅器四羊方尊,很可能是中國最知名的一件青銅器,它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鬼斧神工,端莊典雅無與倫比,被稱爲“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代表了當時世界冶金技術的最高水平。

  這種追求極致的精神繼續延續,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世界最輕的素紗禪衣,即使今天國內外多有仿製,竭盡心智,窮其工力,也無可匹敵;同時出土的17籍絲綢,花團簇擁,色彩鮮豔,是目前世界發現的最早的印花織物。

  可長沙人不僅僅關注日常起居,他們的目光早在幾千年前就投向於宇宙山川。同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三幅地圖,均是公元前168年以前的作品,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地圖,也是保存至今世界上最早的地圖,河流、山脈、交通網和定居點清晰可見;同墓出土的帛書《五星佔》和《天文氣象雜佔》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兩本天文學著作,其記載的彗星運行規律要比歐洲發現得早近1800年。

  長期仰望星空的長沙人不甘只在地面遙望,1400多年前,長沙人李畋受先人“燃竹驅崇”的啓發發明了花炮,唱響了人類“寫給天空的一首詩”。

  此後的1000多年裏,長沙仍在延續着傳奇,比如始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的嶽麓學院,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書院建築羣,是這座城市的見證者與經歷者。“惟楚有才,於斯爲盛。”朱熹、張軾、王陽明曾在此講學,培育出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等在中國近代史上閃閃發亮的“星星”。

  之所以有這樣的閃耀,在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山看來,與長沙精神密不可分。

  高山所提到的長沙精神,可以概括爲“心憂天下,敢爲人先”。上句取自左宗棠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下句取自《道德經》中的“不敢爲天下先”。“心憂天下”表現了湖湘子弟以天下爲己任的憂患精神,“敢爲人先”則體現了湖湘文化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

  如今,當沉睡千年的“黑石號”再次將長沙窯瓷器展現在世人面前,當瀏陽煙花在迪拜哈利法塔、在紐約哈德遜河畔騰空而起綻放奪目光華,當“創意湘軍”帶着“敢爲人先”的精神將3000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次又一次用最新的手段折服全世界人民之時,這個歷史的、文化的、創新的、快樂的城市已經有足夠的底氣與世界融合,並歡迎世界人民來此做客。

  “一帶一路”上的長沙印

  從“黑石號”上一件長沙窯瓷碗所刻“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公元826年)題記,可知沉船年代爲唐代。船上同時發現了揚州出產的江心鏡、廣州出產的大罐,結合《中國印度見聞錄》《郡國道里志》《新唐書·地理志》等記載,以及“黑石號”的沉沒地點,可推測出其航行路線,即從潭州石渚草市(今長沙銅官窯遺址)出發,經揚州、廣州、海南島東岸,以及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波斯灣等海域,目的地是阿拔斯王朝的西拉夫港(今屬伊朗),由此港口再轉運往縛達城(今伊拉克巴格達)等地。

  “黑石號”沉船的發現,說明當時長沙與海外的貿易已經很頻繁,更印證了中國與西亞之間確實存在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今天的長沙,早已突破了古老的海上路線,可通江達海、跨越歐亞、飛馳九天的立體交通網絡已經使它成爲“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一環和不可或缺的節點,也使長沙美名通過貿易、交流走向了全世界。

  瀏陽河上,正在朝千萬噸級內河大港前進的長沙霞凝港將來自長沙的貨品源源不斷地順流北上直達長江,通過上海港運抵全球各地;陸地上,長沙高鐵已從京廣線擴散到長三角和西南邊境,“米”字型高鐵網絡初步成型,交通樞紐功能凸顯,湘歐快線的第一條線路“長沙-漢堡”線在運營一年後,就從一週一班加密到一週兩到三班,目前從長沙始發的列車,可以抵達歐亞大陸上的諸多城市,如莫斯科、華沙、漢堡、德黑蘭等等;2016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躋身中國中部第一航空港,2017年5月,又建成了黃花綜合保稅區,成爲全國第七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

  一個遍面全球的水陸空交通網,使長沙印記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往來中傳播得越來越深。通過這個交通網傳送到全球的,不僅有打了上深刻歷史烙印的長沙窯瓷器、瀏陽煙花,還有今天的長沙製造與智造。

  長沙最先爲全球肯定的,必定是其“機械湘軍”。目前,長沙已是全球工程機械產業產品品種門類最齊全的區域,混凝土機械產量佔全球產量的80%、起重機械、挖機產量中國第一,全球工程機械50強有4強在長沙崛起,中國工程機械前5強長沙佔了3強。

  以“機械湘軍”中的三一重工爲例,自2013年起,它的海外銷售額已連續5年超百億元,還於2016年在埃塞俄比亞建立了“埃塞·湖南裝備製造園區”,將“長沙製造”深入到了全世界。

  但是,讓世界記住長沙的,還有“創意湘軍”。2019年,當《歌手》欄目再次在中國掀起高潮時,同步在新加坡、哈薩克斯坦播出的這檔節目讓更多人瞭解到了這個中國中部會講故事的城市。2017年,憑藉着多媒體藝術風物秀《原本長沙》,一座城市的古往今來以國際化語言和多媒體藝術手法展現在全球人民的面前,爲長沙贏下“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的美譽。

  “贏得這一稱號,使長沙獲得了金字招牌,創意‘星城”實力’圈粉,不僅打造了一顆顆璀璨的星星,更印證了它申請這一稱號時所說的‘認亮星城,閃耀世界’的口號”,高山說。

  自信、寬容,所以快樂

  長沙的“敢爲人先”不僅體現在與世界的交往上,更是以超前的規劃和眼光,將自己打造成一座敞開懷抱歡迎世界的“星城”。

  前往或離開黃花國際機場的人們會發現,與高速公路並行的有一條城鐵線,每隔8分鐘左右就會有一趟列車駛過,那是中國第一條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懸浮列車,連接的正是機場與火車站。便捷而充滿中國底氣的交通網使長沙有了迎接四方來客的基礎,但吸引更多人來到這裏的是長沙的開放、包容與快樂。

  目前,長沙市已與29個國家的47個城市締結爲友好城市或友好經貿合作城市,並與“一帶一路”8個沿線國家的9個城市建立了正式官方聯繫。2017年,老撾更是把總領事館設立在了長沙,長沙“設領”實現了零的突破。現在,在長沙長住的外國人已經有1萬多人。

  繼東亞論壇、世界足球論壇的接連成功舉辦,長沙又在2017年迎來了第一屆“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其接待和組織能力得到了全球的認可,成長成了“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平臺型和門戶型城市。

  高山說,長沙在多年來的發展中深刻體會到,只有不斷促進與各國人民之間的深入溝通、深度交流,才能增進理解、實現共贏。

  這正是一年一度的“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想到達到的目的。在參與了2018年該論壇的全過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主席巴特納格爾·迪倫德拉表示,這次論壇活動改變了很多人對中國、對長沙的刻板印象,這座城市充滿了活力,讓我們感到非常有趣。

  與衆不同的,這座“星城”爲自己提出了“快樂長沙”的宣言。也許,這正是這座城市魅力與自信的真正祕密。

  《環球》組稿之二:創意書寫“原本長沙”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4月1日訊 據《環球》雜誌消息(記者 樂豔娜)在位於長沙市中心的湖南省博物館,剛剛欣賞完馬王堆遺址出土的T形披帛及素紗單衣的觀衆們在下一個展廳,就能見到辛追夫人的棺槨之上,剛纔那些衣服上的精美圖案,奔馬、飛龍、雲彩在最先進的聲光電技術支持下,已經全部“活”了起來;

  在相距幾十公里外湘江邊的銅官窯古鎮,“泥人劉”第四代傳人劉家豪的長沙窯體驗館裏,年輕的面孔們正渴望着體驗自己在短視頻網站上看到的這種傳統技藝,而更多在終端另一邊的人們通過線上“押窯”,準備燒出只屬於自己的那隻杯子;

  在長沙“東大門”正在加緊建設的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1000餘家視頻文化企業正在日以繼夜地加工製作線上內容,這片包括湖南廣電在內的區域未來將不僅僅是中國最負盛名的造星工廠,還將成爲無數創意青年實現夢想的起步家園;

  在位於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明和集團新媒體藝術實驗室,全息舞臺、VR技術等手段,參觀者可以把湘繡團扇當作演奏者,完成一曲可舞蹈的《梁祝》,或者坐下來欣賞一把以“真假美猴王”爲主題的多媒體情景劇……

  長沙,這座有着厚重歷史文化又代表着中國娛樂最前沿力量的城市,似乎在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傳統與現代結合所產生的新鮮力量,讓“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娛樂之都”這些冠在她身上的頭銜都重重落到了實處。

  讓文物活起來

  “從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展室的窗戶望出去,你就能看到老長沙的街道,看到來來往往的長沙人,博物館是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應該在人們觸手可及的地方”,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在博物館偌大的玻璃幕牆前這樣說。

  幾年前,在博物館原址改建還是遷至新區的爭論中,段曉明的這個理念佔了上風。在他看到,文物以及其代表的深厚文化,特別是由湖南人民自己創造出來的湖湘文化,就應該成爲城市肌理的一部分,讓每個本地人都可以從家門口輕鬆企及。

  以鼎盛洞庭爲主題設計的這座博物館,因此成爲剛剛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設計大師磯崎新的代表作之一。

  在段曉明看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促使整個中國社會學習的自覺性和動能初步形成,中國國民素質的提高使得越來越多人在潛意識裏想找到形而上的文化認同,這都促進越來越多的人走向博物館,將它作爲一個能完善自己知識譜系、文化認同甚至信仰的地方,這就要求博物館不僅僅是展示藏品,而是因爲以文物及其代表的文化爲核心,提供一系列服務,讓文物“活”起來,把參觀者留住。

  如今,在湖南省博物館不僅可以看到3D動畫裏“活”起來的T形披帛,許多新型展示創意還會使參觀者駐足良久。比如在馬王堆漢墓陳列的一個展室裏,從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一隻漆盤上繪有幾十只各不一樣的狸貓,由於它們的着色並不顯眼,從外觀上粗看也與其他盤子沒有明顯的區別,參觀者很容易就此錯過。但旁邊展示的一段動畫裏,每一隻“喵星人”都從盤子上走下來,甚至還伴有“喵”叫,十足的“抖音風”,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後在文創商店裏看到仿製的同款漆盤,就立刻有了把文物帶回家的衝動。

  除了漆盤,在湖南省博物館文創商店裏另一類頗受青睞的產品就是長沙窯瓷器了。隨着《國家寶藏》等節目的熱播,長沙窯這個長久以來已被人們淡忘的窯口突然迸發出巨大的活力,“即使來到我們體驗館的小朋友,也可以背誦《國家寶藏》展示的那件長沙窯瓷瓶上的詩句”,長沙銅官“泥人劉”第四代傳承人劉嘉豪談到長沙窯的火爆時這樣說。

  出生於1993年的劉嘉豪沒有繼續父親劉坤庭的泥塑道路,而是將長沙窯與現代的柴燒結合在一起。2014年,還在上大學二年級的他就在學校組織了陶藝工作室,後來註冊創辦了“銅官柴燒”,試圖用最新的創意給傳統工藝注入新的力量。

  傳統的氣窯上色靠釉,燒出來的東西比較穩定,而柴窯上色靠的是火與灰,會在器皿上留下天然的紋理與顏色。這種不穩定性讓劉嘉豪藉助線上平臺,一方面將製作長沙窯瓷器的72道工序立體直播,一方面玩起了“押窯”,讓終端另一端的人們自己參與決定窯口的命運,燒出屬於他們自己獨有的瓷器。

  在劉嘉豪看來,長沙窯在1200多年前的大量燒製、使用與出口,與邢窯、越窯的單色瓷平分天下,代表的正是湖湘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我們把自己的文字、繪畫放到瓶子上,人家能夠接受,這充分顯示了我們對文化的自信,顯示了湖湘人‘敢爲人心’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也不拘泥於埋頭做手工藝,而是要將它富有魅力的產生過程、它與各種材質結合的可能性等等,利用最新的媒體、創意展示給所有人。”

  劉嘉豪坦言,在做長沙窯瓷器的相關線上直播與研究的時候,“我發現傳統文化實在是個寶藏,可記錄的東西太多了,重要的是需要有人把它們整理、展示出來,這樣才能使它們在新的時代重新發光,這是我未來想要做的事。”

  與此深有同感的正是段曉明館長。他認爲,5G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最好的平臺,現在所需的是大量發掘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展示正能量的素材和故事,“我們需要在文化遺產中找到這些線上所需要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文化傳播得越來越廣和越來越好。我們博物館就是內容策劃的基礎和根源,是豐富的內容來源地,但要將它們傳播出去,還需要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所以我們非常看好正在建設的馬欄山視頻文化產業園,正在與他們積極探討合作的方式”。

  “北有中關村,南有馬欄山”

  段曉明所提到的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坐落在瀏陽河畔,於2017年12月剛剛掛牌成立。這個面積僅有15.75平方公里的園區卻有着勃勃的雄心:將圍繞數字視頻產業、創意設計產業、文化金融產業、版權交易產業、信息服務業等領域的發展,打造中國最大的IP生產基地、數字版權交易中心、視頻創意孵化器,建成中國視頻內容的生產地、先進視頻技術的誕生地、頂尖視頻人才的匯聚地,到2020年力爭形成“北有中關村、南有馬欄山”的行業引領格局。

  之所以有這樣的雄心,與長沙市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分不開。2018年,長沙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逼近千億大關,文化產業總值約爲3000億元。長沙近年來獲評了“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東亞文化之都”,彰顯了國際城市名片,具備了相關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厚度。

  “園區本來就是湖南廣電的駐地和大本營,湖南衛視、芒果TV等處於全國文化領域的‘第一方陣’,馬欄山的‘名號’早就叫響了全國。這個區域原來就有800多家從事視頻文創相關內容的小微企業,我們在此基礎上,對接頭部企業、獨角獸企業和平臺類企業300餘家,到目前爲止,新註冊落地企業有238家,其中不乏大家非常熟悉的字節跳動、銀河酷娛、西瓜視頻等”,產業園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鄒犇淼介紹說。

  “我們的園區面積可能是非常小的,但我們有可能是最爲專注的,” 鄒犇淼說,園區想做的就是以互聯網的思維詮釋文化,以“文化+”的手段創新業態,堅持“科文融合、跨界互動、創客雲集、共生髮展”的理念,打造視頻文創全產業鏈集羣。“以西瓜視頻爲例,公司在產業園要了約2000平方米的工作空間,目前約有200名工作人員在這裏生產平臺的各類線上內容。內容哪裏來?這就自然地會帶動周邊原有的以及新加入的許多小微企業,產業鏈自然就會逐漸搭建起來”。

  但僅僅是產業鏈還不夠,產業園的終極目標之一是要做中國乃至世界的視頻文創智庫,“讓人才和企業留在園區”。鄒犇淼認爲,稅收及項目獎勵政策是中國所有區域都可以提供的,很多企業可能在某一個園區待幾年就走了,只爲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但要把企業,特別是人才留下來,就要重視產業配套,重視技術和研究的投入,重視呵護每一個創業者的夢想。

  今年正月初八,產業園正式開通了5G信號,這對於視頻文創企業無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們就是要用最好的配套,來使企業有成長和發揮的空間”,鄒犇淼說。

  當然,讓鄒犇淼有充分自信和十足底氣的不僅僅來自政策的支持、完善的配套以及多年來長沙視頻文創產業的積累,更重要的是湖湘文化的氛圍和長沙這個城市的獨特魅力。

  產業園的規劃中就有長沙大學片區(馬欄山學院),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具有強大保障,另一方面,長沙生活成本低,在文化、美食等方面卻不遜於任何城市,十一次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相同的企業在北京等超大城市運營的成本要高得多,像視頻文創產業的許多企業,完全可以在長沙這樣的城市獲得更有利的發展”,鄒犇淼說,“而且,我們提供優質便捷的辦公、住房等共享體系,可以讓每個懷揣創新、創意、創業夢想的人來到馬欄山,都能擁有舞臺和機會”。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踩大地”

  上元之夜,在北京的故宮,一場元宵燈會讓所有關注者體會到了“文化+科技”“文化+創意”的力量。在1000多公里外的長沙,一場元宵節焰火晚會,以焰火爲媒,向全世界發出“詩與遠方”的邀請。

  這場焰火晚會首次使用高空3D立體字幕在湘江之上打出“沁園春、詩、遠方、長沙”8個漢字,首次使用立柱特效焰火和網幕焰火,令人歎爲觀止。而就在2017年,長沙獲聯合國評選的“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時,焰火就是申評成功的主題之一。據長沙市委宣傳部介紹,許多通過長沙的宣傳片看到橘子洲頭焰火表演的城市,如英國的約克郡等,都希望借用長沙的技術,在當地舉辦一場焰火秀。

  煙花作爲長沙的獨特產品,頻頻亮相北京奧運會等重大賽事,用它配以最新的科技來推介長沙形象,無疑是長沙市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上的“高着”,也是其打造“國家創新創意中心”戰略佈局的一枚重要棋子。

  其實,“文化+科技”的創意表現已經被長沙運用得爐火純青。現在,在長沙市植物園,聲光電設備使人們在日遊櫻花的普通遊覽基礎之上,又增加了“夜遊櫻花”的別樣體驗;在長沙華誼兄弟電影小鎮,華誼兄弟電影的大IP已經幻化成了意大利風情區和在建的老長沙風情區,很快,人們就可以利用VR技術體驗到幾十年前的長沙;在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除了欣賞獨到的影像收藏外,更多的人把這裏當成打卡和拍照聖地,特別是極具科技感的外牆,讓許多到此一遊的人把藝術館評爲長沙最值得去的地方……

  所有這些,都有明和集團的影子。這家起步於文化裝備產品製造的公司,經過近20年的發展,緊隨時代的腳步,成立了光電、科技、文旅三大子公司,上述提到的例子都是明和文旅公司近年打造的重點項目。

  爲了進一步促進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明和文旅還與清華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陸軍校共同搭建了新媒體藝術實驗室,不斷研創“3DMapping”“VR”“4D立體成像”等新媒體技術在藝術表現中的融合運用。

  “像明和這樣的企業,長沙還有許多個,光是我們協會就有300多個會員單位”,長沙市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祕書長羅璐介紹說。

  提到文創產業的發展,羅璐頗有自己的心得:“作爲千年文化名城,長沙自身的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美食文化集聚,以創意產業聯合文旅產業,打造跨界融合,不僅能提升長沙的文化軟實力,同時也能推動長沙市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改革與發展。”

  因此,在羅璐看來,文創產業協會的主要任務,就是整合長沙的文創企業資源,使他們抱團發展,發揮產業規模集聚效應,提升城市創意產業競爭力。

  “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的舉辦,正是向國際青年展示長沙文化創意魅力的平臺,長沙將帶着她3000年的自信走出國門,用一個又一個長沙故事向世界展示最美好的中國形象。

  《環球》組稿之三:創造一個世界青年對話的舞臺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4月1日訊 據《環球》雜誌消息(記者 劉娟娟 樂豔娜)“我一定要告訴你一件趣事”,梳着一頭長長的非洲多彩髮辮的埃塞俄比亞女孩漢娜剋制不住自己的興奮,“我剛剛在長沙一家非常著名的小龍蝦店裏吃龍蝦,隔壁一桌的人看到我,就立即跟我攀談起來,說喜歡我的頭髮,長沙真是太好了,人們如此友善,美食欲罷不能!”

  這個從小就隨着外交官父親走遍全球的姑娘,似乎對長沙情有獨鍾。參加過2018年長沙媒體藝術節暨“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的她,已經向所有的朋友推薦長沙,“這是一個永遠有驚喜的地方。我最愛的是在一些傳統的建築前,又有非常時尚的設計作品,與其後面的建築完美融合,我已經把它們全部拍下來了,準備與大家分享!”

  其實,漢娜在中國早已是一位“網紅”,因爲2018年參加完論壇的她與其他幾位青年代表一起給中國領導寫了一封信。沒有想到的是,主席還給他們寫了回信。

  “請讓這個論壇永遠辦下去”

  提到寫信的初衷,漢娜說,在2018年論壇的舉辦過程中可以看到,來自“一帶一路”沿線51個國家的73位青年如何有效地交流,並立即地成爲朋友。“我想,未來這種友誼將發揮極大的作用。隨着這一批青年逐漸在該國的各個舞臺上成爲領袖,他們通過論壇達成對其他國家的熟悉程度能使他們瞭解不同國家的人在想什麼,爲什麼能這麼想,這樣就有可能促使世界朝更和諧、積極的方式前進。這種交流是非常具有實質意義的,它應該被鼓勵。因此,我能做的小小的貢獻就是告訴中國的領導人這個論壇有多棒,請讓它永遠地辦下去!”

  與漢娜一樣,許多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青年通過論壇對長沙這個此前在國外知名度並不算高的城市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在去年的活動中,他們遊覽了水天一色的橘子洲,品嚐了火宮殿裏“舌尖上的非遺”,聆聽了嶽麓書院千年不斷的絃歌,到P8可持續創新社區感受了創意長沙……一個鮮活的城市形象已經悄然形成在許多青年的心中。

  “我去過世界上很多地方,卻沒有一個城市像長沙這樣令人輕鬆、幸福,”敘利亞青年舒格里2018年參加論壇時這樣表示。他建議主辦方將長沙之美集結成冊,以便向身邊各國朋友展示推介。

  馬其頓青年阿勒克薩瓦好奇長沙的年輕人如何參與保護非遺,來自長沙青年的李枚萱告訴她,“我們就生活在衆多景點中,遊覽、愛護和推介它們早已成爲習慣。”

  漢娜認爲,更多的人通過論壇瞭解了“一帶一路”倡議,“這是一個頗具雄心的倡議。但如果一個倡議連雄心都沒有,那就完全沒有意義。這個倡議提出一個極其美好的理想未來,需要不斷爲之奮鬥,離那個未來越來越近。它當然是艱難的,但不是不可能實現的,去挑戰它的過程將充滿樂趣”。

  讓世界讀懂長沙

  對於長沙來說,這樣一場論壇不僅是舉辦了一場大型活動,更重要的意義是使長沙在“一帶一路”實踐中鍛鍊了自己,將自己更爲成熟地展現在世界面前。

  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舉辦之時,長沙正在爲申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而蓄力。

  回憶起那次論壇,長沙市媒體藝術發展中心主任劉新宙感慨頗多:“2017年是長沙第二次申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2015年第一次‘申都’時,我們對‘媒體藝術之都’的理解有些片面,只是單純地展示長沙媒體產業的優勢,最後失敗了。第二次‘申都’,我們在上次失敗的基礎上總結了經驗教訓。比如,我們不是生硬地展示湖湘文化,而是提煉出一個元素——火。瀏陽的煙花是火,銅官窯燒製瓷器的也是火,長沙的創意之火也是火。提煉出這個元素後,我們的表達變得更容易讓人理解,也更能體現長沙的特色。”

  首屆‘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當晚,橘子洲頭上演了一場“海上絲綢之路”音樂情景藝術焰火晚會,從焰火、窯火到星火,用最新的創意將“火”這個凝聚了長沙特色的元素呈現在全球青年面前。

  一場論壇,讓世界讀懂了長沙,也讓世界認可了長沙。2017年11月1日,在首屆“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舉辦幾個月後,長沙成功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爲中國第一個獲得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的城市。這意味着長沙在自主創新、文化創意、媒體藝術等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和文化創意界的高度評價與認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李炳炫在參加完2018年論壇後表示,“此次活動讓我感受到了長沙的鉅變,感受到長沙的現代化、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感受到它是一座環境優美、產業興旺、管理有序、繁榮發展的城市,是亞洲的示範引領城市。長沙之行讓我深刻感受到長沙的歷史悠久和人文厚重,今後我將在各種外交場合宣傳長沙的優秀傳統文化”。

  青年們的《長沙宣言》

  “城市的經濟系統由文化和創意組成”“文化處於城市規劃的核心”“影響發展最核心的要素是創意”“最富有創意的羣體是青年”“創意能給青年帶來最大機會”……這些都是2018年“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達成的《長沙宣言》中所體現的共識。

  長沙在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時,承諾設立國際倡議與遺產獎勵基金,啓動“體驗長沙駐留項目”,每年吸納一批世界各地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青年藝術家來長沙學習考察和創作。

  2018年“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結束後,從80多位申請者中選拔出來的來自7個國家的8位青年藝術家參加了爲期20天的“體驗長沙駐留項目”,考察了長沙及周邊自然資源、湘繡、陶藝、竹藝、花鼓戲、漁業、苗繡、土家織錦等優秀民族傳統藝術,進而開展創意設計工作營。

  來自埃及的穆罕默德是開羅阿赫拉姆加拿大大學的建築師和教學助理,他致力於古建築的修復與保護。在仔細考察了長沙龍王廟後,他用虛擬現實的方式再現了傾頹的龍王廟修復後的樣子。

  來自印度的吉塔是喀拉拉邦的電影製作人兼文化研究員,她着重考察了湖南花鼓戲的傳承保護情況,並與印度家鄉的戲劇進行對照,在她製作的影片中,呈現了花鼓戲與印度戲劇的不同傳承路徑。

  約瑟夫是贊比亞表演藝術家和活動家、社區組織者和社會企業家,他在16歲時就決定致力於通過音樂表演培養積極的心態,在他的新歌裏,傾吐了長沙之行的感受,“要爲兩國人民搭建友誼之橋”。

  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山認爲,一座城市要贏得未來,就必須要贏得青年的關注,因爲青年自由的思想和好奇心令他們成爲最活躍和具有創造性的羣體。

  對此,漢娜也許最有發言權。這位來自遙遠國度的姑娘已經決定繼續在中國生活下去,“我已經獲得了新的留學批准,並將漢語作爲我的第二學位進行攻讀。未來,我將繼續爲中埃兩國、中國與非洲之間的友好往來做出貢獻,並將長沙這個城市的美好傳向全世界”。

  瞭望 | 長沙:“中流擊水”的世界“媒體藝術之都”

  (瞭望新聞週刊2018年10月20日報道)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4月1日訊 據新華社消息(記者 蘇曉洲 劉良恆 高文成)把電視辦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芒果”電視事業;把新聞出版打造成大型上市公司;把地方政府網站辦成全國廣受關注的“新聞門戶”;《快樂老人報》短短几年全國發行量躍升至200萬份;移動互聯網領域融合創新異軍突起……改革開放以來,植根長沙的媒體“敢爲人先”搶抓每個稍縱即逝的改革契機,“中流擊水”創造審美價值異彩紛呈的文化藝術。

  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長沙成爲中國首個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如今,這座湘江之畔的歷史文化名城,正只爭朝夕開啓新時代創意征程。

  媒體藝術“百舸爭流”

  湖南國際影視會展中心星光璀璨,第十二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在此舉行。“金鷹獎”永久落戶的長沙城東馬欄山,是孕育中國電視“湖南現象”的搖籃。

  走進馬欄山,恍如置身電視藝術海洋:《爲了人民》《新聞大求真》《尋夢蒙達爾紀》等新聞節目,《聲臨其境》《少年說》《兒行千里》等原創綜藝節目,《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等全國綜藝標杆,都從這裏走向熒屏。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副臺長、總編輯張華立介紹,2015年以來湖南電視節目三度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在媒體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無論在城市還是偏遠農村,公共場所和百姓人家的電視節目裏,湖南衛視“出現率”很高。

  在長沙這座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除了“電視湘軍”,表現出色的還有“報業湘軍”“網絡湘軍”“出版湘軍”。

  由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整體重組改制設立的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國內行業類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第一;紅網積極追求新聞真實性和品質,在網絡媒體中獲得“中國新聞獎”等大獎;湖南嶽麓書社中華文化典籍出版取得成功,《走向世界叢書》等影響了幾代年輕人;《瀟湘晨報》短時間內崛起,獲得了行業好評……

  改革創新“鷹擊長空”

  這是2018年10月18日在長沙“P8星球”創新藝術社區拍攝的Habta原創動畫工作室團隊。該團隊主營原創IP內容開發和三維動畫技術全流程服務,利用動畫媒體藝術數字化展示長沙的文化底蘊。新華社記者 張笑宇 攝

  湖南是傳統農業大省,省會長沙地理位置、經濟體量和文化底蘊並不佔優。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編輯龔曙光說,40年前湖南媒體影響力在全國“連排名資格都沒有”,而今卻以“同行業不大能理解的速度”,實現了主流媒體全面發展。

  湖南省委宣傳部負責人說,長沙之所以能“結”出媒體藝術碩果,得益於很早就積極響應改革開放的“國家號召”。

  長沙媒體藝術改革創新,重在膽識。

  《湖南日報》創辦《三湘都市報》,充當報業改革先行軍;《長沙晚報》貼近民生,贏得市民羣衆踊躍訂閱;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臺長楊壯說,湖南電視今天的發展,緣於20世紀90年代創辦湖南經濟電視臺、面向全省公開招聘臺長等“破冰”舉措。

  長沙媒體藝術改革創新,重在拼搏。

  《瀟湘晨報》總編輯伍洪濤說,長沙媒體有報、臺、網競爭,有母報與子報、頻道間競爭,有媒體人競爭。“報人”們每天要在印廠看完飄着墨香、帶着機器溫度的第一張報紙,纔會披星戴月回家。

  湖南衛視知名主持人汪涵說,當年“廣電大廈”還沒裝修完,大家就在刺鼻的油漆味和飛揚的粉塵中進場工作;晚上,工作累了就在摺疊牀、辦公桌上過夜,只爲“先一步”。

  最早創辦電視晚間新聞、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最早細分受衆市場……龔曙光、張華立等人說,這些“最早”,彰顯湖南媒體積極開闢主流媒體發展新模式。

  求索奮進“風華正茂”

  記者走在長沙街頭巷尾,發現“真人秀”“熱播劇”“音樂節”“電音風”“潮流裝”這些媒體藝術深深植根於城市文化,刺激了文創產業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長沙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爲創新創意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沃土。”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山說,長沙2017年GDP達10535.51億元,爲1978年的625倍。其中,文化產業總產出突破2800億元。

  40年風雨兼程,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湖南媒體創新正經歷新一輪激盪。今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指導下,湖南廣播影視集團、網控集團、瀟影集團正式整合。此次改革將始終堅持黨管文化、黨管意識形態不動搖,始終堅持“雙效統一”,既助推文化強省戰略,更要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

  紅網副總編周珞說,千年前,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黑石號”曾載着長沙藝術陶瓷駛向世界。如今,植根湖湘沃土,走上改革開放之路,長沙的媒體藝術必將更加熠熠生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