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你聽得懂的吧。把陶瓷想像成海綿,吸水多的就是陶,吸水少的就是瓷。


在生活中,「陶瓷」是一個被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詞,因此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個器物的名稱。其實,「陶」和「瓷」雖然是親兄弟,但是出生的時間卻不一樣,中國的陶器生產,至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瓷器的生產距今也僅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關於「瓷」字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字面解釋說它屬於陶的下一階段,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制陶術的發明及陶器製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明的。

猜一猜圖中哪個是陶?哪個是瓷?

既然是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物件,陶器和瓷器又有什麼區別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陶和瓷的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素燒溫度通常在900到1000℃度之間,瓷器的素燒溫度為1100到1350℃之間,也就是說,在制陶的溫度基礎上再添火加溫,陶就變成了瓷,皇堯御匠素燒溫度最高就可達達1340℃。素燒,就是表面不上釉的作品,直接燒制的方法。

第二點:陶和瓷的原料不同。陶器以自然界中普通的黏土為胎,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土作坯,因為如果採用一般的黏土製坯,在燒制溫度達到1200℃時,就會被燒熔為玻璃質,而不是瓷質。皇堯御匠的瓷土取材定窯遺址附近,並用保密配方配置。

定窯遺址——澗磁村

第三點:陶和瓷的施釉不同。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層光亮外衣,主要原料是粘土、石英和長石等。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溫釉,因此表面略粗,透氣性好。瓷器表面施有一層高溫釉,表面顯得光滑易清潔。

皇堯御匠設計的粗瓷茶具

根據以上這些陶和瓷的區別,我們就能很好的區分一件器物到底是陶,還是瓷。

陶器:造型一般比較簡單,看起來粗獷、古樸,並且因為燒成溫度低,胚體並未完全燒結,因此陶器的胎質粗疏,用手指或筆輕輕敲擊,聲音「遲鈍」,斷面吸水性強,容易吸水,用金屬可以比較容易在表面划出劃痕,即使做到再薄也不透光。

瓷器:造型一般比較精緻,看起來細膩光潔、優雅,並且因為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胎質堅固緻密,敲擊時聲音清脆,且燒成溫度越高,聲音越清脆。斷面吸水性弱,基本上不會吸水,胎體表面用金屬很難划出溝痕。瓷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用電筒照射可以透光。

皇堯御匠展廳內精美的瓷器和陶器

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些人喜歡瓷器,有些人喜歡陶器,現如今,它們各自獨立發展,並鑄件從生活用品轉變為收藏藝術品,這也與皇堯御匠提出的「讓藝術融於生活」的口號相吻合。


簡單理解為: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石;瓷器燒制溫度比陶器高。回答完畢!


土啊土啊!從一開始基本材料就不同。一個是陶土,一個是瓷土能一樣嗎?

陶土比瓷土蘇松,粗糙,燒成溫度低,一般胎質黃紅


吸水率。通俗點一個可以吸收一定量的水,一個不吸水。


陶器和瓷器的材料就不同

陶器用陶泥,顏色為褐色,黑色,棕色不等,燒紙溫度一般在800到1200

瓷器為瓷泥,顏色為白色或者灰白色,燒制溫度最低1250,高檔瓷器1350了


1.陶器通常沒有釉 瓷有。當然也有釉陶,但少。

2.燒造溫度,陶低 一般800多度 瓷高 一般1300度。

3.因為燒造溫度不同,所以陶顯得松,瓷給人感覺更結實。

4.本身材料也不一樣,陶就是土。瓷是高嶺土。

總起來講,你要區分陶和瓷。看看上釉了沒有,再看密度大不大,密度大結實的,一般都是瓷。


陶器和瓷器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燒成溫度,陶器一般在1000度以下,瓷器在1200度以上,這是物理上的區別。肉眼可觀察出來的區別在於,瓷器用手輕輕微彈能發出清脆的聲音,而陶瓷聲音粗苯,悶響。這是最小白的解釋方式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