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近日, 世界領先的工程機械信息提供商——英國KHL推出2018年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Yellow Table2018)權威發布。卡特彼勒依然佔據榜首,讓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振奮的是,前50強當中就包括了9家國內的企業,其中就包括了徐工(第6名)、三一(第8名)、中聯重科(第13位)、柳工(第25位)、龍工(第30位)、山推(第33位)、廈工(第39位)、山河智能(第40位)、雷沃重工(第45位)。

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迎來了新的高速增長,主要產品銷售量同比增長了45.7%,出口額增長18.5%;主要企業經濟效益實現大幅度提高: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2.2%,利潤總額增長近500%。工程機械行業實現了產出與效益雙增長,國內外市場雙增長,迎來了新一輪快速發展。

二、行業加快轉型升級

在《中國製造2025》的指導下,工程機械行業一批企業結合產品與技術現狀,不斷加快轉型升級,深化智能化相關技術探索、研究和應用,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和應用實踐,並取得明顯進展。

徐工集團自主研發的國內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平臺,利用根植於工程機械行業的基礎與互聯網技術的複合優勢,可以快速、準確、便捷地預測宏觀行情「晴雨表」。該平臺納入了超過40萬臺設備,可以實時對遠在巴西、緬甸、寮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設備實現遠程監控、工況展示、開工率統計、維保管理等諸多功能,真正做到拉近全球服務的距離。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快速發展及與產業的高度融合為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和現代製造服務能力提升與業務覆蓋提供新技術支撐和保障。

三一集團憑藉在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方面的投入與積累,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從物聯接入、雲計算、工業大數據和在線軟體應用服務,推動三一的數字化轉型,打造出基於軟體定義、數據驅動的全面數字化的智能製造新三一,成為製造業「兩化融合」和智能製造的示範企業,為全面提升製造業智慧升級,實現中國製造2025貢獻新動能。

中聯重科通過「模塊化+智能化」的產品設計理念,使新一代4.0產品在性能、環保以及通用化、智能化方面有質的提升。該技術在混凝土泵車上的應用,結合全過程三級故障診斷,有效提升了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柳工以實施《中國製造2025》為發展契機,堅持以自主創新、品質為先提升產品技術水平,積極踐行全面國際化、全面智能化、全面解決方案三大戰略,在產品智能化、製造智能化、服務智能化等多方面構建智能一體化體系,進而實現跨界的互聯互通,為提升和推動產品技術創新升級和智能製造發展做出了貢獻。

山河智能、山推股份、山東臨工、廈工股份、安叉集團等企業也在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等方面,積極推進研發與新技術應用,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三、高端裝備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建設工程機械強國,創新發展作為第一驅動力,成為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最受重視的工作領域,也產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

在2017年度工程機械行業科技獎評選中,貴州詹陽、杭叉集團、徐州重型等申報的3個項目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技獎一等獎;中鐵裝備、徐工基礎、柳工股份等申報的5個項目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技獎二等獎;中聯重科、山推股份、山東臨工、安徽合力等企業申報的13個項目獲得三等獎。2017年行業參與評選的項目具有創新點多、技術含量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

2017年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公佈第十九屆中國專利獎獲獎項目名單中,鐵建重工、徐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貴州詹陽等企業的十項專利獲獎。

經過近十年的創新發展,我國已全面掌握隧道掘進機械核心技術,在我國基礎設施隧道施工規模快速增長的推動下,尤其超大直徑盾構機和硬巖掘進機近兩年發展迅猛,以中鐵裝備、鐵建重工、中交天和、遼寧三三、北方重工、上海隧道為代表的掘進機械行業成為我國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越性發展的標杆,已佔據國內市場的80%以上。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與有關單位聯合攻關,解決了地鐵盾構法施工聯絡通道結構設計、裝備研發、施工工藝等多項核心技術難題,完成了世界上首條採用盾構法施工的軌道交通聯絡通道,此項成果具有安全、優質、高效、環保等技術優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國鐵建重工集團的雙護盾TBM「新水源一號」在蘭州市水源地建設工程項目輸水主洞中成功施工。該項目是首次採用國產雙護盾TBM進行掘進施工的長距離引水隧洞,標誌著中國TBM在雙護盾領域處於領先水平,充分展現了「中國製造」的強大競爭力。

2017年以安叉集團、杭叉集團為代表的叉車行業實現了歷史性增長,全年銷售叉車近50萬臺,同比增長34.2%,其中電動叉車超過20萬臺,增長43.9%,增幅高於叉車增幅近10個百分點。電動叉車比重達到41%。

四、行業標準化進入新時代

2017年1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修訂)正式頒布,於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明確了團體標準的正式法律地位,團體標準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2017年12月15日,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民政部聯合印發了《團體標準管理規定(試行)》。2017年12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培育發展工業通信業團體標準的實施意見》。國家制定的一系列法規政策把團體標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工程機械行業企業積極開展團體標準的制訂和宣貫工作,徐工集團、柳工股份、中聯重科、山東臨工、山河智能、南方路機、廈工股份、同力重工、廊坊凱博等企業積極參與協會的團體標準工作,在填空白、上水平和宣貫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去年年底,協會共計發布了54項團體標準。其中協會發布的T/CCMA0025-2014《輪胎式裝載機燃油消耗試驗方法》等五項團體標準符合國家綠色環保發展方向,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2017年團體標準應用示範項目。

五、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從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歷程來看,過去一度高投入、大產出,以資源和市場擴張支撐的增長方式面臨拐點,全球工程機械在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在智能化、工業互聯網、新材料、新技術、新工法應用不斷深化,面臨需求層次不斷提升,對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工程機械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對高度智能、高可靠性和更加環保、更加高效工程機械需求都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只有加快轉型升級,加快傳統產品的高新技術的融合,以自主創新發展為根本,加快新型工程機械的研發、製造及應用,才能不斷適應科技的新變化、用戶的新需要、人民的新要求。

2018年,工程機械行業將在前期高速增長的基礎上,進入穩定發展時期,工程機械行業將由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

附:「中國工程機械年度產品TOP50(2018)」榜單

素材來源:中國起重機械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