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師的變種唄,嘴裡念著咒語,搖頭晃腦,一會說人是猴兒變的,一會人是神造的,誰給的錢多就給誰造出點,理論,主義來,理論是啥,符咒,有了這個可以控制人的,就是賣這個的。為了不幹活,告訴你,白馬不是馬,知道為啥嗎?拿錢我就告訴你,要不你就自己琢磨去唄,因為我就知道白馬不是馬,我成天思考馬尾巴的功能,所以就不能種地。你給我錢,我就告訴你怎麼證明白馬不是馬,然後給你發個文憑,你也可以拿這個掙錢去了。當然,你也可以用桌子不是桌子證明換錢。大家都說桌子是桌子,你就說不是,而且可以證明,就服你。


薩義德的《知識分子論》,書很薄,卻處處是名句,算是對現代意義上的理想知識分子的基本劃定


分享一個豆瓣關於薩義德的《知識分子論》的書評

原作者「observer」

在作者看來,知識分子不是後現代社會裡知識工業領域的從業人員,因為這些人僅僅是掌握有限的專業技術知識;知識分子也不是公務員或僱員,不應聽命於政府、集團;知識分子同樣不是象牙塔內的學究,不能是那種個人的知識分子,只是研究過於狹窄、深奧的專業領域。通過澄清以上這些社會角色,作者定義的知識分子形象便得以闡明。首先,知識分子有著相對廣泛的知識,他們關心社會與政治,他們有一種價值取向——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正義與知識,這些價值具有人類社會的普遍性意義。出於形而上的熱情,他們以興趣為動力,始終以人類的理性精神探索著永恆價值。在理想的指引下,他們不會滿足於舒適的穩定的現實,而是不斷追求超越現實,正由於此,知識分子的行動具有超越性。其次,知識分子保持著一種與體制、世俗權勢相抗的姿態。他們擁有清醒的獨立,是社會的局外人。他們不會為了官方頭銜而輕易地被權貴收編,也不會妥協於大眾的集體激情,如羔羊班順服羣眾,討好其試聽。因此,真正的知識分子不會迎合官方的需要,為其寫文章粉飾太平,抑或是幫助政府鞏固政策以保持現實的穩定。知識分子也不會被狹隘的民族主義所迷惑,也不說愛國的大話。他們通常超越特定的國家、民族、種族背景,尋找全人類共同的行為標準。他們不會像牧師一樣傳遞僵化的教條,而是常常擁有反叛性,其言辭有血有肉,富有活力。他們敢於反對突破本民族的普遍認同,挑戰傳統,革命史上各項轟轟烈烈運動的發起人通常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習慣於懷疑所有現成的陳詞濫調,有時顯得像是虛無主義者,然而他們卻有勇氣讓自己的心靈處於一種懸著的不確定狀態,因為開放的心靈便於他們從一種固定的話語體系中解放出來,如此更好地探尋真理。當然,有些曾經的知識分子面對社會中諸多障礙和誘惑也不免走上墮落腐化之路,被統治者馴服,成為權貴的朋友。他們丟棄了曾經的批判性,失落了天然的起義感。然而作者認為要堅持做個真正的知識分子絕不能為了一己私利便背叛自己的社會角色,一定要有堅定的人格操守。另外,知識分子是具有公共角色的個人,他們要代表公眾,尤其是為社會中的弱勢羣體發聲。他們不是被主流所裹挾,而是清醒地獨立發聲,提醒人們注意被忽略的弱勢社會羣體與人類普遍價值。正因此,一些知識分子也被稱為是社會的「道德良心」。他們看似是位於邊緣的局外人,是社會活動領域的業餘者,其實卻是最熱心於公共利益的羣體。

臺灣作家林奕含說她的夢想是一面寫小說,一面像大江健三郎所說的:從書獃子變成讀書人,再從讀書人變成知識分子。

遠不是有知識的人就能叫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除了有相當水平的知識外,還應該有歷史使命感並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所以知識分子的名號應該是社會給的,不是自詡的。


謝謝「右原里美」小姐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受寵若驚。

知識分子這個詞語最早來自於法語『intellectuel』。

關於這個詞語的討論有非常多,我對這個領域是很無知的。

但是,以我自己不成熟的觀點來說。

知識分子不等同於學者,知識分子是在咖啡館和報刊中參與政治的人,他們也追求學術,但是具有公共性。

知識分子不等同於文人,他們追求的是政治和社會的公平正義,他們也追求個人的審美與情操,但是更具有政治性。

知識分子不等同於思想家,他們追求的是改變和行動,他們也沉思和寫作,但更具有行動力。

知識分子不等同於作家,也不等同於教授,不等同於記者,也不等同於編輯。

知識分子是一羣懷有政治理想和激情而又在公共場合切實行動倡導這種政治理想的人。


這位佛羅裏達大學的PHD在學位授予演講時回答了這個問題


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 。

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 , 敢於對身處的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敢於做出世人不敢做的事件。知識分子應該有自己的骨頭,倘若退化成無脊椎軟體動物,沒有傲骨,只有媚骨,斯文掃地,如此則丟盡了天下讀書人的臉面。

知識分子的墮落是一個社會最後的徹底的墮落


在文盲遍地的時代,知識分子就是一個辨識度很高、稱謂性很強的小羣體。

在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高等學歷達到百分之五十甚至更高時,知識分子這個稱呼還有那麼有意義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學生」鳳毛麟角,絕對是高級文化人兒,現在呢?

知識分子這個稱呼就是在文化稀缺、知識匱乏時代產生的,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與教育的進步,不會有人再自詡為「知識分子」了。

你盡可以為知識分子再賦予這樣那樣新時代的內容,但是,它絕對不會再是人們心中什麼高大上的人物了。

就像說「貴族」,你盡可以說你有貴族的氣質或精神,但是你永遠無法說自己是貴族。因為那個羣體早已隨歷史而去了。

所以對於知識分子這個角色,現在難以具象,未來更難以具象,直到有一天,人們會忘記曾經還有過這麼一個稱謂。


疫情期,朋友圈出現一個知識分子評定標準:認不認同方方,深讀過方方的封城日記沒有,為不為方方吶喊。如果沒有,那你就不是有脊樑的知識分子、沒文化沒水準。

朋友圈好幾位中老年男性教授轉發與方方相關的一手二手文字並進行如下配文(截取幾句):致敬方方;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方方精神錚錚。

最起碼上個月的知識分子評價標準很簡單:是否認同批評著體制內的做法,卻依然留在體制享受福利的作家方方。很奇怪,朋友圈裡的青年學者不論男女都沒有發過任何關於方方的文章也沒有對方方進行過評價,中老年男性學者卻很積極很追捧她,拿她當標杆去追捧,很起勁。

糟糕的是,朋友圈裡中老年男性學者不但人數多而且有話語權,這一標準就生成了。真頭疼,想退圈。


知識分子從事腦力勞動。

當你成為作家、教師等靠腦力喫飯的職業的時候,就算是知識分子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