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被屠社的高士佛社,就是现今有「南台湾红宝石」之称的高士部落吗?社是同一社,但所在的位置却大不相同。

a1180148.JPG

清代文献中写成滑思滑或高士滑社的高士佛社,始祖的起源有Sakzgal、巴十墨社(パスモク社)、埔后社的水坑(Chinakaran,チナカラン)以及台东大武…迁来等多种,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理蕃课编纂的《高砂族调查书--蕃社概况》,记载如下:

 

先祖是大武支厅的パカロカロ(Pakarokaro),四百七十余年前因遭遇饥荒,才迁移到名叫サクシガジ(Saqtsugaji)的地方设部落…。

a1180149.JPG

排湾族语Saqacengalj,为凿石板的工具,这个旧社位于恒春事业区第60林班地内,占地范围约35公顷,约有六十三座石板屋房舍结构,关于这个部落的由来,佐山融吉统筹编纂的《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五卷》,记载有高士佛社的原始传说:

 

高士佛社的旧社,是现在属于草埔后社管辖下的 Chinakaran(水坑,位于枫港溪北岸,隔溪与伊屯斜对)居民迁来,所形成的部落,后来Sabdek群的人和Pakaro也迁来居住。

 

P7110161.JPG

至于Saqacengalj这个部落,则是族人迁入恒春半岛后最重要的根据地,杨南郡译《台湾原住民族系统所属之研究》载:

 

根据「高士佛驻在所」警备员的调查内容,高士佛社并非如牡丹社人乃从加芝来社分出,而是和北方的 Sabdek 群有深厚关系。高士佛社的长老 Majirok-Putsabiji 说:「我们的始祖曾经住在 Sakzgal,从那里迁来高士佛附近,更换居所多次,最后定居于高士佛旧社。明治七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西乡从道将军率兵来讨伐时,旧社被日军烧毁,迁到现址重建高士佛社。旧社一带的土地,现在已成禁忌之地,遗留著很多部落废墟和石板废屋。现在,高士佛社附近的部落都属于Parilarilao群,房屋都是汉式的土确厝,以前是石板屋。」

P7110356.JPG

高士佛社人不知何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来到了竹社溪流域的Cacevakan旧社,这里至今仍遗有石板屋遗址,更被牡丹乡公所列为「牡丹乡十大景点」

 

Cacevakan意为「切割石板之处」,系属排湾族巴利泽利敖群(Paliljaliljau)群之旧部落,聚落位于竹社溪畔山腰的平缓坡地上。遗址内的石板屋,计有头目家屋一座,其面积约为100平方公尺,屋前有石板铺设之平台;一般家屋约有二十二座,每座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尺。

P8120060.JPG

高士佛人的下一站,也是位于竹社溪流域Linivuan旧社,而这里也是宫古岛人所到的部落更是「牡丹社事件」时被日军屠社的地方高士佛社出身的文史研究者华阿财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的研究

 

高士祖先的来源,最早在Saqacengalj,之后迁徙到今牡丹乡中间路部落东边500公尺处的坡地建立Aumaqan部落,后来因为人口过多,有大部分的人再移住到Linivuan的地方,在新部落还未完全建立好时,便遭受日本于1874年攻击而全社被火烧毁,于是就逃难迁徙到CaliguanTjaqaculjuPutung建立三个部落,从此才将逃离遭难之地称之linivuan,而新居处皆位于高士佛山东南方,另还有一部分的人迁往八瑶。迨至1895年日本人统治台湾后,曾在putung设立警察所及小学校,但为便于管理,开始实施「集体移住政策」,于是再将他们往东边迁移,分别落户在GaduDangadangasSapeljikan 再建立三个部落,且又有一部份迁往八瑶。后来在民国3435年间因一次强烈台风,造成GaduDangadangasSapeljikan 三个部落全遭摧毁,他们便往更东边河谷地带迁徙,落居建立GimengQuvuljSadjungdjungPuididat四个部落。其中,Quvulj即今日高士之上部落,sadjungdjung则为中部落,Puididat是下部落。后来此部落再迁徙到Tjapacic,为今日之下部落,原来的Puididat 则成为今日之高士墓园。

往昔被日军火烧毁的 Linivuan部落,因高士村的人对于发生过灾难或有人非死的地方都视为不祥之地(Palisi禁忌),也就不会想再回去,所以其位址也就渐渐的没有人知道。Caliguan这旧社的位址即日治时代垦丁林试所第二分所的旧址,所以在地图上可以明确找到其位置。

yJI00850.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