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歷史便是故事,故事亦是歷史。松頭土豆為你奉上一點歷史故事,有請您花費寶貴時間閱讀,以便從中品味到美味歷史故事,本文共計約有1070字。

平定三國,其實與曹操殺許攸沒有半毛錢關係,如果只因為殺了許攸,曹操就失去了平定三國的機會,曹操怎麼會做這種蠢事呢?

曹操殺許攸曹操殺許攸其實有三點原因:原因其一:許攸原本是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都沒有得到袁紹的重視,並且在許攸家人犯法時,袁紹重罰了其家人,許攸覺得在袁紹處得不到重用,並且曹操和他是年輕時候的好友,於是在袁紹和曹操交戰時便投靠了曹操,其實這種背叛主公的做法,在當時也是大忌,因此曹操對許攸也心生不滿。原因其二:許攸這個人貪婪成性,在自己功績顯赫之時便開始以權謀私,這在曹操眼中也是很忌諱的事情。原因其三:許攸和曹操年輕時候是好友,許攸便仗著這一點,在眾人面前直呼曹操的小名,根本沒有給主公留半點顏面,就憑這一點,曹操就對許攸心存芥蒂。

其實許攸只是在袁紹和曹操官渡之戰時起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對於這樣人性存在弱點之人,曹操怎會心慈手軟,如若放虎歸山,後期有何能會成為大患,反倒不如殺了痛快。

曹操之歷史

在漢朝的中央政府瓦解後,便不能再號令天下了,天下便開始了紛紛割據的形勢,其中割據勢力稍大的有:


  1. 公孫瓚據幽州
  2. 袁紹據冀州
  3. 曹操據兗州
  4. 陶謙據徐州,後又成為劉備和呂布的爭奪之場
  5. 袁術據揚州
  6. 孫策據江東
  7. 劉表據荊州
  8. 劉焉據益州

還有其他的一些地方小勢力,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在這之中,曹操其實是有雄才大略的,當時獻帝由於不堪李傕和郭汜的壓迫,逃到了洛陽,但是不能自立,於是就召曹操入宮,曹操將獻帝安排在了許昌,於是就形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當時並未割據之地的呂布投奔了劉備,被劉備收容,可是呂布狼子野心不死,乘劉備與袁術鬥爭之時偷襲了劉備的大本營,佔據了徐州。劉備投奔了曹操,曹操收容了劉備,曹操和劉備合力擊殺了呂布,後又和劉備合圍了袁術。劉備後來又叛離了曹操,曹操又打敗了劉備,河南在此時就穩定了下來。袁紹在公元二百年之時舉兵南下,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袁紹氣憤而亡,隨後曹操又滅了袁紹的兩個兒子,於是北方就形成了曹操一方雄霸之勢,再沒有能與他抗衡的勢力了。劉備此時據於荊州,曹操想取荊州,可是在其還未到達荊州的時候,劉表就已經去世了,劉表的長子出守江夏,少子在襄陽投降了曹操。劉備向南去江陵,曹操輕兵減陣追擊,劉備敗兵走於江夏,諸葛亮獻策與孫權合力將曹操擊敗於赤壁,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自此之後又經過一些戰役之後,天下逐漸形成三分之勢。

因此,曹操殺不殺許攸與平定三國不能混為一談。

我是松頭土豆,為您解讀歷史事件,呈現歷史故事。這些只是個人的一些愚見,若有正解,請關注留言,謝謝!

謝謝邀請

以曹操的性格來看,曹操是雙重性格,一方面是極端的自卑,另一方面又是極端的自傲。

自卑首先來源於曹操的出身,曹操的爺爺是宦官,曹操的父親是養子, 這出身有點來歷不明,其次來源於曹操的長相,曹操身高七尺,其貌不揚。

曹操是官二代,從小跟這些官二代在一起混,其中就有袁紹、袁術,袁紹是世家子弟, 而曹操是宦官的孫子,曹操經常在他們的眼神中看到鄙視,曹操的小心靈能不受傷害嗎?

還有曹操對自己長相沒有自信心,有一次匈奴使者來訪, 曹操竟讓英俊高大的崔琰代替他,而曹操在一旁捉刀,後來就有了捉刀的成語。

曹操的自信來源於東吳喬國老對他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後來 曹操一生都是在向這個方向努力。

而許攸這個從小跟曹操玩大的小夥伴兒, 卻沒有眼色,哪壺不開提哪壺, 他以為他跟曹操關係鐵的不得了;在幫助曹操打敗袁紹之後,就有點摟不住了, 時常在公眾場合叫曹操的小名阿瞞,這是對曹操的大不敬,曹操表面上沒什麼反應,但內心是極度反感的;他這一叫,就勾起了曹操小時候不愉快的回憶,同時也激怒了曹操的諸多手下,曹操對許攸是又恨又沒轍,曹操的頭疼病也不知道犯了幾回,最後許攸死在的許褚的手上,給曹操解決了一個大麻煩。

許攸貪而無智,不能審時度勢,也不知高低遠近,說話不分場合,做事沒有分寸,此等人長期留在曹營,會壞的曹營的規矩。

至於曹操稱帝之說,曹操無心帝位,只想成為能臣,輔佐皇帝成就一番偉業, 他想要留下一個好的名聲,從以上對曹操性格和心理的分析就可以略見一斑,此為一己之見。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兒,我們下次再聊!


不會,因為許攸難逃一涼,不涼反而是禍患。原因如下:

1、年輕時期的曹操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雖然與袁紹,許攸是朋友,但許攸根本就瞧不起他,打心裡就是輕視曹操。袁紹也就是有些錢和兵,所以才投靠的他。

2、許攸在官渡之戰時,被迫無奈才投靠了曹操,獻技急襲烏巢,燒其糧草,最終獲得勝利。在他心裡想的是,如果不是我幫你,你肯定會涼的。我就是你的救命恩人。再加上許攸之前對曹操的輕視,那他在曹操面前,更是狂妄了,最終導致被斬。

3、他都這麼輕視曹操了,就算曹操不斬他,他也會自視甚高的離開曹操,像許攸這樣的性格,他怎麼可能待在一個自己瞧不起的曹操手下呢,不坑曹操一把就是對曹操的仁慈了。

總結:許攸必涼,不涼就是曹操的一大禍患。曹操是何等人,肯定早就看明白了。


許攸也就在官渡之戰因為家人被捕叛袁紹而投曹操,曹操一句:「子遠來了,大事成矣」!因為許攸比較瞭解袁紹內部情況,關鍵時刻讓曹操火燒烏巢,官渡之戰可以說因為這個偶然的叛逃的許攸扭轉了整個局勢!但除了這件事以外,許攸的計謀跟荀彧、郭嘉、賈詡相比,就算個屁,性格也不行,老拿那一件事在曹操面前提起,自恃功高,他被殺是遲早的事,不會有人把許攸被殺當做損失。曹操最大的損失是郭嘉和荀彧,荀彧對於曹操來說比郭嘉更重要,只是荀彧太正派了,他起初跟曹操是因為最初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曹操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光復漢室,後來隨著實力的提升,曹操稱帝的野心逐漸暴露了出來,但他在未統一之前是不會稱帝的,後來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想讓荀彧表個態,因為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謀士和功臣,為曹操推薦了大量人才,其中就包括郭嘉,所以曹操非常在乎荀彧的看法,荀彧表示:「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的意思是說曹操當初興義兵而匡扶漢室,到頭來你卻想加九錫稱王,我當初輔佐你也是因為你「匡扶漢室」的正義,現在你想稱王,將來還有可能稱帝,這就與荀彧的理想發生了衝突,所以荀彧的話最終惹惱了曹操而被殺,或者憂鬱成疾(荀彧的死是個迷),後來又有人勸曹操稱帝,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所以曹操終其一生也未稱帝!至於許攸,除了因為比較瞭解袁紹內部情況而叛逃獻計,其他方便跟其他謀士比較,他在曹操謀士中是比較一般的!


許攸?呵呵。他只是袁紹的謀士。而且是資質比較平庸的那種。在袁紹陣營裏,他連田豐和沮授都差一個甚至是幾個級別。他應該跟郭圖申佩是一個級別。他背叛袁紹,轉投曹操。曹操大喜道,子遠來投,大事成矣。說的不是許攸有多厲害,而是說許攸是袁紹的智囊之一。袁紹有什麼核心的機密,許攸自然知道。許攸投降過來,等於袁紹光溜溜的透明化了。也就是說,許攸來投,等於將袁紹的所有部署都帶來了。這也是交戰雙方最害怕的事。此時的許攸對於袁紹來說,無異於是曹操派來的最高級的間諜。這麼說吧,在曹操大敗袁紹後,許攸的作用就沒有了。要不是許褚莽撞的話,面對許攸,曹操的頭疼病不知道要多犯多少回呢。就真實的許攸對於曹操來說,太平庸了。比到曹操的智囊面前,許攸會算個什麼?比如,荀彧,程昱,甚至是後來的鐘繇王朗。許攸能比的上誰?更別說什麼郭嘉和賈詡了。比到這些人面前,許攸就是個屁。曹操面對許攸這個屁,不放憋的難受。放了,卻怕帶出黃面醬。正當曹操愁的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幸好有許褚這張擦屁股紙。不僅把許攸這個屁擦的乾乾淨淨。還讓曹操大大的演了一回戲。不僅賺足了名氣,還傷心呀,落淚呀。大哭了一場。可大家看看曹操眼裡有淚嗎?完全是死了小姨子的乾爹的那份傷心而已。可以肯定,曹操面對許褚的魯莽,他嘴上把許褚罵的是狗血噴頭。內心卻在說,許褚呀,我的愛將,你可真懂得我的心思。所以說,許攸不僅不是太出色,而且是個貪財忘義的小人。曹操有他沒他,對曹操的統一大業沒什麼特別值得期望的。謝謝。


謝謝邀請

首先我不覺得沒有一個許攸,曹操就不能稱帝了。在三國的末期,漢獻帝就是一個被曹操挾持的傀儡皇帝,曹操本就可以廢帝自立的,但他並沒有,他只是不想背負篡位奪權的千古罵名而已。再來說說許攸,雖然許攸在當時是有一定的謀略,但跟曹操麾下的荀彧、賈詡、郭嘉、程昱、司馬懿等名士相比,曹操還是更偏向納諫於他們的計謀策略。就拿荀彧、郭嘉賈詡來說,個個能力都比許攸要強出不知多少倍,就連他們親自在輔佐曹操的時候都未能成功攻下東吳、蜀地兩地,說明瞭這並不是能力不行的問題,這是局勢的發展,天下的趨勢,誰也別想在當時能吞併誰,這是不現實的事情。


說明白,三國少了少都轉,何況一個許攸。在三國的名士英傑圈裡,許攸恐怕還排不上號吧!諸葛亮、龐統、荀彧、郭嘉、周瑜、魯肅……哪個的才智不在許攸之上。

少了許攸又如何?你要問如果少了諸葛亮,少了荀彧,少了周瑜,誰會如何如何,哪還說的過去。

雖然許攸是曹操打贏官渡之戰的關鍵,可整個三個時代不僅僅只有官渡之戰。沒了許攸,還有許某某,許某攸。


首先曹操得到許攸的時候天下是個羣雄割據的時代,各個勢力四分五裂。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綉等。這些個勢力分佈在全國各地,各位主公的謀士軍師也大有才能,更何況曹操手下的智能團更是強過各個勢力。區區一個謀士許攸殺與不殺根本不會動搖各個勢力,也不會影響勢力之間的割據地位。

曹操拿下袁紹後,勢力迅速擴大,進而統一了北方,拿下了荊州的劉表,徐州的呂布等各個勢力。接著又準備拿下江東的孫權,進而完成天下一統的宏偉慾望。此時的許攸已經是一個死人了。而當曹操進攻江東孫權的時候天下三分的局面已經開始慢慢形成,江東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這時候劉備雖然只佔據了彈丸之地,但是其意已經意圖謀取益州坐擁天下三分了。

咱們再設想一下,如果曹操不殺許攸會怎麼樣。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投靠曹操,為曹操獻計奇襲袁紹糧倉烏巢,致使袁紹敗於官渡,後又幫助曹操取得冀州。在取得冀州後,許攸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最終導致被殺。如果曹操不殺許攸,許攸也不狂妄自大,曹操手下也只不過是多了一個謀士罷了。在曹操的智囊團成員中許攸的智謀是否佔有一席之地?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被稱為曹操手下的五大謀士,其才識學問自然不用多說。許攸本是袁紹手下的謀士,因為深知袁紹,所以有助於曹操進攻。而許攸的才識肯定是不及荀彧程昱等人的,自恃功高就已經體現出來他的智商,殺與不殺許攸對平定天下,能不能當皇帝沒什麼。


謝邀,

先說觀點,曹操殺不殺許攸跟他能不能平定三國真沒有什麼關係,還有許攸也不是曹操殺得,而是他手下保安隊隊長許諸殺得。至於當皇帝,曹操只是一位梟雄,所以他走不到皇帝的位置。

許攸能進入人們的視野,就是在赤壁之戰是出了個主要,透露了一些袁紹方的佈局。但是贏得官渡之戰不是靠個人的謀劃就行的。天命所歸,曹操偷襲燒毀袁紹軍糧這件事只是僥倖,中間的變數太大了。張合如果回援曹操估計就回不來了,讓淳于瓊如果當晚沒喝酒的話曹操也不會輕易得手。袁紹如果發現許攸叛逃立即重視起來也不是曹操能得手的。如此等等,所以說曹操殺不殺許攸,在大勢和天命面前微不足道了。

再來看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三國

曹操的優勢

一、在三國的世界中,曹操其實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勢力。他所佔的地盤是另外兩國的面積之和還多。這就說明曹魏的綜合國力及戰爭潛力比蜀漢和東吳強。

二、曹魏人才儲備方面也行,軍隊戰鬥力就更不用說,北方人普遍彪悍,是南方不能比的,歷史上除了明代,還沒有那個朝代由南向北同統一過。

再看劣勢

一、曹操他並沒有仔細規劃統一戰略,身邊的一眾謀士除了郭嘉外在陽謀遠見方面都差的遠。但是郭嘉沒有為曹操制定統一全國的方針方案就掛了。其他如賈詡,荀彧,荀攸都不能給曹操一個完美的戰略框架。

二、曹操的性格缺點多餘優點,如果作為一個統一天下的雄主,他身上缺乏很多作為雄主的特徵,最好的例子就是有些事能做不能說,有些事能說不能做。這兩件是分別是「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和官渡坑殺7萬降卒、徐州屠城。(不知道的一百度這兩件事。)

所以曹操沒有統一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許攸只是曹操勢力陣營的一員下屬而已,不要誇大起實際作用。

如果你贊同我的觀點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更多精彩為您獻上。


演義。

許攸在三國年間當然也是一個有見識的謀士。但是曹操要一統江山。關健問題要不打赤壁。這一仗避不開,其他都是空話。唯一的辦法就是長坂坡一戰到底,活捉劉備,這隻棋子沒走,使讀者及其曹操本人都忎到莫大的失誤,長坂坡犾勝。就沒有赤壁之戰,也沒有赤壁之敗。

赤壁這場大規模的戰爭,曹操有必勝的心信。在戰前曹營中可以說,沒有一個謀士能說服他罷戰。不過曹操曾自己探露過一句:(郭嘉不死我沒有今日之敗)這句話的意思可以聽出,郭嘉可能會勸他不打赤壁,自已可能會聽他,其他人勸他不打赤壁,一是沒人敢勸。二是曹操不為聽,(即不信任)。所以曹操不能一統江山的必然。赤壁失敗曹操本人的身體不行了,因傷心過度成疾,沒有東山者起的機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