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琅𤩝.卑南道」从猪𦛨束社往东,过了万得路后,往来的商旅为了避免进入高士佛社的领地,因此必须绕道鱼蓝滥(今南仁湖)而过。

2.JPG

这是2018年「琅𤩝.卑南道」田野探勘工作重要的一站,出发前虽然遭到一些阻扰,但还是无法阻挡常民文化田野工作团队的工作热情,于3月中旬正式成行,由南仁湖的最后一户农家主人的女婿陈坤华担任向导,参与这次的工作入员计有刘还月、卓幸君、刘怡邑、Macy Jan J、卓宏燐等,最特别的是,我们也邀请九棚社区的伙伴一同参与此次行程,让在地的伙伴也有机会认识南仁湖的历史变迁及原本的水田、农户分布情形。

3.JPG

我们在南仁湖请陈坤华讲述这片水域由水田变成湖的过程,更穿越南仁山的热带海岸季风林,重新寻找鱼蓝滥(今南仁湖)往东行通往九棚社区的另一条旧路,确立鱼蓝滥(今南仁湖)和九棚聚落的密切关系。

4.JPG

结果我们从南仁山史前文化遗址的水源地无水溪下山,这又是一段精采的故事与地景。

5.JPG

6.JPG

南仁山的「矮仔人厝」

恒春半岛的史前文化遗址,最受到学者重视且被列为珍贵文化遗产的标地,首推南仁山石板屋遗址,考古学家甚至把这个遗址,列为「排湾文化相」的典型,可见它的重要性。

7.JPG

满州乡最东临海的九棚村,是最接近这个遗址的部落,但多数人并不大在意「排湾文化相」或石板屋遗址,那些南仁坑面南半山腰上的石板屋群,在村人的口中就只是「矮仔人厝」。

 

10.JPG

年纪四、五十岁以上的村人,对于「矮仔人厝」大都不会太陌生,海拔184公尺的南仁坑东北麓,因位处于迎风面,只有伏地的野草可以生存,自古便是村人的放牛场,至今仍遗有早期放牛时代,给水牛泡水休息的「牛辒窟」。其中有几个「牛辒窟」,就在「矮仔人厝」附近。

11.JPG

这些「牛辒窟」,其实也是南仁山石板屋群的水源地之一,但最主要的水源地,则是在西南向的无水溪,耆老的口传故事中,从「矮仔人厝」到无水溪之间,有明显的路迹,人们也会从鼻头经南仁郁鼻上南仁坑,穿越矮仔人厝下无水溪再通往鱼蓝滥(今南仁湖),而这条路和湾岛沿五十三林班地山棱线往西抵鱼蓝滥(今南仁湖)的古道,都是往返九棚的两条古道之一。

12.JPG

13.JPG

无水溪

无水溪以「无水」为名,但只在下游出海口附近的那一段,因砂石累积致使河水成了伏流出海,河床中才见不到水。事实上这条河水源相当丰沛,至今仍是湾岛聚落的水源地,一年四季都供应无虑,入夏以后水源更丰,加上地形抬升明显,因从中游以下,出现好几个大小不一的瀑布,成了许多游客的亲水「秘境」。

14.JPG

15.JPG

除了水,无水溪更吸引人的首推被冲刷而出露的硬砂岩、砂岩互层地景。硬砂岩和砂岩正是构成恒春半岛东岸的主要地层,发源自九棚山南麓的无水溪,西往东流的水切开了南仁坑与五十三林班间的谷地,有些地段因地层抬升明显,加上河水经年累月的冲刷,被水流切开的地方形成高耸的岩壁,岩面可以看见不同抬升作用而形成的背斜或向斜地层;水还没切开之处,则出现大小不一的瀑布,加上河水干净沁凉,每年夏秋之间,都会吸引不少戏水客到这里「探密」。

16.JPG

17.JPG

虽然我们没有找到采集石板的遗址或遗迹,但毫无疑问的,这满山的硬砂岩,正是南仁山石板屋的主要建材,无水溪的水搬走了地表的泥土和落叶,让先民很容易就发现这些建材,他们从河床中取下硬砂岩,再搬到半山腰上建屋舍,也才会南仁山的石板屋群。

18.JPG

19.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