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而不是兒子燕王朱棣有多層次的原因在裡面。

從國家制度上考慮,朱元璋實行的繼承順序是立嫡立長。歷史經驗也證明對於政權的順利交接和維護國家安定來說,這種繼承順序是最合理也最有效的。朱元璋明白這個道理,既然確立了制度也就不會輕易打破這一規則。

從朱元璋個人感情而言,太子朱標是朱元璋非常喜歡的,同時也是非常欠疚的。朱標本人非常宅心仁厚,執政能力也很強,作為國家的接班人在能力上完全沒有問題。朱標成長過程中基本是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罪受了不少,福卻沒享多少,朱元璋個人感情上對這個兒子還是心中有愧。朱標的早死對朱元璋是個不小的打擊,出於對這個兒子的複雜感情和正常的繼承順序考慮,傳位給孫子也合情合理。

從當時客觀國家情形考慮,四海之內基本已經平定,不太可能再有大的戰事。國內可能出現反叛的情況也基本被朱元璋扼殺了(功臣基本被殺光了),所以當時的主要執政方針不是軍事行動,而是穩定國內發展生產。朱棣軍事能力很強,但已經不是當時執政者所需要的主要能力。況且朱棣與朱元璋本人性格很像,多疑而嗜殺怕,這對國家政權的穩定來說是個不可控因素,朱元璋不敢冒重新把國家帶入戰亂這個險。朱允炆雖然年紀小,但繼承了其父親朱標性格寬厚的優點,這點無疑對後期執政的穩定更加有利。所以選擇朱允炆而不是朱棣也是朱元璋結合當時社會形式綜合考慮的結果。


朱元璋傳位朱允炆,而不傳給朱棣有兩個原因:

一、 朱元璋喜歡朱允炆,不喜歡朱棣。朱標的母親、朱允炆的祖母是馬皇后,馬皇后可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也是朱元璋唯一的一位皇后,她可是陪著朱元璋從亂世裏一路闖出來的。

二人可謂患難與共,感情深厚。 朱元璋更是早早的便將朱標立為太子,並且傾盡心血培養朱標,可惜朱標早死,於是朱元璋便把給予朱標的一切都給了他的兒子朱允炆,包括感情和未來的皇位。

反觀朱棣,朱棣奪權後,稱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其實不然,從史料分析,他的母親不但不是馬皇后,而且很可能是身份卑微之人,可見朱元璋並不喜歡他們母子(如果喜歡,怎麼也得給他的母親封個貴妃、皇貴妃啥的吧,何至於朱棣登基以後,還得另認一位母親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從感情上講朱元璋當然要傳位給朱允炆,而不是朱棣了。

二、 朱允炆做皇帝的可行性,朱元璋為了孫子在日後能坐穩皇位,對內,藉助胡惟庸、藍玉案大殺功臣,(據記載,加上連帶的人數有數十萬之眾。)剷除了日後能對朱允炆造成威脅的人。

對外,朱元璋共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讓他們駐守邊疆,護衛朱允炆。這樣,對內對外朱元璋都替孫子安排的妥妥噹噹。所以,傳位給朱允炆是完全可行的(起碼在朱元璋的眼裡是如此的,對於朱棣造反,他是料不到的)。


帝王是家天下,傳子傳孫一代代,當王朝鞏固後,對皇權的最大威脅其實是來自內部,尤其是繼承人的選擇,是足以動搖整個國家的大事。

↑朱元璋深謀遠慮,具備極強的政治理性↑

怎麼傳位最穩妥,最安全?

經過上千年的歷史演變,事實證明:嫡長子繼承製算是比較靠譜的一種制度了。

朱元璋沒想到自己晚年之時,要在繼承人選擇上面臨巨大難題。本來,按照他的計劃,朱標已經被培養成優秀的接班人了,只等自己身後,朱標登基,朱家就開始代代相傳啦。

然而,老天爺故意戲弄朱元璋,公元1392年5月17日,朱標病逝,終年37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 朱標之死帶給朱元璋極為沉重的打擊,發喪之日,朱元璋嚎啕痛哭,從鮮血和人頭中摸打滾爬出來的朱元璋,早已經修鍊成堅強如鐵的性情,可仍然忍不住痛哭。

↑荊棘都剷除了,接棒的人卻死了↑

過了喪期,朱元璋仍不忍除去喪服,經過禮官勸說,才肯上朝議政,這對超級自律又是工作狂人的朱元璋來說,不上朝可以說是極其罕見,足見朱元璋內心的悲痛。

哭完之後,朱元璋還是得面對棘手的繼承人問題。當時能夠有資格入選繼承人的,一是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們,另一個就是朱標的嫡系。 朱標病死這年,朱允炆15歲,朱元璋擔憂的不是繼承人的法統問題,而是朱允炆太過年輕,能否壓制住那些囂張又有權柄的功臣集團。

如果朱元璋從自己其他兒子中選,就打破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政治規矩,而這是存在長期隱憂的。

如果不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規矩,而是按照什麼「擇優競選」,那麼,以後的皇子們都打打殺殺,誰贏了誰當皇位,那還了得?

↑朱棣確實是朱元璋眾多兒子裏最優秀的那個↑

作為一個父親,誰都希望自己最優秀的兒子能夠繼承家業,好處當然是家業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可在帝王家,事情絕不是這麼簡單。

「優秀」的標準是什麼?到最後不還是變成誰實力最強,誰能爭奪皇位,就算鬧不到打內戰的程度,可皇子們為了上位,紛紛結黨,壯大實力,那麼,老皇帝就有被架空的危險,而且,年紀越大,越有可能被架空,精明的文臣武將肯定會把寶壓在未來皇帝身上,老皇帝恐怕想要善終都不成。

也就是說,嫡長子繼承製的優點有兩個:

一是,通過這個政治規矩,讓所有非嫡長子們對皇位死心,這樣就避免了互相內鬥的慘劇,維持天下的安定;

另一個優點是,立了這個規矩之後,非嫡長子們就不會再與朝臣結黨壯大自己實力,因為你再有實力,再獲寵愛,都沒什麼用,你突破不了制度的限制,像以後的福王朱常洵,再怎麼被萬曆皇帝寵愛,就是過不了非嫡長子這一關。

非嫡長子們沒有動機去經營結黨,老皇帝纔能夠安然活到天年,要不然,楊堅和李淵的歷史,就會重複在朱元璋的身上。

↑朱允炆輸掉天下,與他的一些致命決策不無關係↑

朱元璋之所以不選擇他兒子中最有能力的朱棣,其深層原因就在於此。

而選擇朱允炆之後,嫡長子就得到了貫徹,其他皇子皇孫除了享受榮華富貴,不會也不敢有政治野心,從而把皇位傳承的風險降到了最低。

實際上,要不是朱允炆消藩策略嚴重失誤,朱元璋的如意算盤不會打空。

選擇朱允炆這樣的皇孫,風險就是怕他太嫩,鎮不住功臣和皇親國戚,朱元璋的做法是替朱允炆除去功臣和絆腳石,不過他並沒有防範那些擁兵的藩王,這應該是朱元璋低估了藩王造反的可能性,高估了朱允炆和輔佐大臣們的能力。

↑朱棣能奪取皇位,原因之一是運氣站在了他這一邊↑

還有一個可能,朱元璋對自己太過自信,覺得自己都安排的妥妥了,他臨死前託付女婿梅殷:「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又拿出出遺詔授之道:「敢有違天者,汝討之。」 然而,梅殷雖然對建文帝忠心耿耿,但實在是能力有限,阻止不了朱棣篡位。

或許冥冥之中,真有天命。


謝邀,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標,朱標是他的長子,也是嫡長子。這非常符合禮法制度,「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長」。

朱標是諸皇子裏很優秀的一位。朱標不僅是嫡長子,他出生在戰亂年代,從小生活居無定所,經歷了父親創業的過程,他聰明伶俐,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成年以後,精明能幹,待人寬厚近似迂腐,朱元璋非常滿意。朱元璋從登基到政局穩定以後就開始為太子朱標登基做準備,朱元璋殺功臣都是基於太子的寬厚仁慈的原因。可惜,朱標在還沒有登基之時就撒手人寰,朱元璋非常傷心,在他經過一番考察之後,他決心將皇位傳給皇長孫、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因為,朱允炆跟他的父親朱標太像,人品,秉信都像。朱元璋沒有在他的其他兒子中間選擇,就是即與這一點。後來他發現,朱允炆比他的父親更寬厚仁慈 纔有後來的藍玉案。


太子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嫡長子,但是他的性格並不像朱元璋。而是非常微弱和善。但是天妒英才。在洪武后期,由於一場病就去世了。

這令朱元璋非常傷心,他為什麼不傳給他其他的兒子呢?比如說燕王朱棣就是很優秀的一個人啊。因為他知道,大明朝剛剛建立自己東徵西討,南征北戰。建立下來的一個鐵腕中國。需要一個溫柔和善的人來治理國家,與民休息,輕徭薄賦。但是燕王朱棣是合適的人選嗎?

不,燕王朱棣雖然很有文韜武略,但他是第2個朱元璋。性格浮躁,好大喜功。從他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便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權力慾望很強的男人。

朱元璋就看出了這一點,為了防止。明朝出現秦朝隋朝那樣二世二亡的悲劇,他決定要選一個治理太平盛世的文治之君。於是她選擇了一個自己的孫子。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

明代是比較嚴格執行嫡長子制度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標死後,第二順位繼承人就是嫡長孫朱允炆(其實是第二個,長子早夭),完全符合法理。

而且,朱棣排行第四,即使要傳給其他的兒子,也得按排名啊,那兩個哥哥也活著,輪不到他。

發個圖片大家就瞭解了,不造反朱棣沒有機會。


明太祖朱元璋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忠實粉絲,在尚為稱帝之前,朱元璋便已經開始著手建立一套具有明朝特色的「嫡長子繼承製」,為的就是避免後世出現兄弟爭儲、禍起蕭牆的局面。吳元年,朱元璋在稱吳王的同時,便正式冊立嫡長子朱標為吳王世子。洪武元年,朱元璋開元建國,正式稱帝,是年,正式冊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

有一種說法,說孝慈高皇后馬氏無所出,朱標系李淑妃所生,個人對此持保留態度。如果朱標真的是李氏所生,朱元璋在世時或許會壓制李氏的地位,可是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之後不太可能繼續壓制自己「親祖母」的地位。畢竟,尊李氏為後與「嫡長子繼承製」並不矛盾,即便朱標是庶出,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庶長子依然是第一順位繼承人,這絲毫不影響朱標系的正統地位。

那麼,為何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寧可傳位孫子朱允炆也不傳位明成祖朱棣呢?原因很簡單,朱棣是庶出!雖然「靖難」之後,朱棣為抬高自身身家,標榜自己是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嫡子。但是,實際上他只是庶出。而且,在朱棣之上還有秦愍王朱樉、晉恭王朱棡兩位哥哥。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時,朱樉和朱棡都活著!如果馬皇后無子,那麼朱標、朱樉、朱棡、朱棣都是庶出。朱標沒了,在朱棣前面還有兩個哥哥。如果朱標、朱樉、朱棡都是嫡出,而朱棣是庶出,就更加沒有朱棣什麼事情了。即便如朱棣所說,他也是嫡出,那麼他之前依然有兩個嫡出的哥哥朱樉和朱棡活著,怎麼輪也是輪不到他的。

或許有人要說了,朱樉和朱棡都死在了朱元璋之前,朱元璋可以等他們死了再立朱棣為皇太子啊!可是,作為父親,你會覺得兒子一定死在自己之前嗎?更何況,朱棡死於朱元璋去世的當年,彼時朱元璋已經虛七十一歲了。即便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也已經虛六十五歲了,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風燭殘年了。試問,虛懸儲位六年之久,朱元璋等得起嗎?更何況,朱元璋怎麼就能料定朱棡死在自己去世當年?別忘了,朱元璋可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忠實粉絲,他又怎麼可能讓儲位虛懸六年之久。

從朱樉的謚號「愍」以及史籍記載來看,朱元璋並不中意這個兒子。而對於朱棡,朱元璋雖然不討厭,甚至還挺喜歡,但是朱樉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這一點朱元璋也是知道的。因此,朱元璋不太可能立朱樉和朱棡為皇太子。那麼,問題就來了,既不能虛懸儲位封朱棣,又不能傳位給朱樉、朱棡,怎麼辦?最終,朱元璋選擇了更加徹底的「嫡長子繼承製」,或者也可以叫做「嫡長房繼承製」,就是說儲位只在嫡長房產生,嫡長房絕嗣了才考慮其他嫡子和庶出的兒子。而明朝後來的皇太孫、親王世孫、郡王長孫就是為這個制度而生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嫡出還是庶出,朱棣都沒有資格成為皇太子。而朱元璋為了明朝的長治久安又堅定地執行「嫡長子繼承製」。因此,朱標雖然死了,可依舊輪不上朱棣當皇太子!最終,朱元璋選擇了孫子朱允炆。一來朱允炆性格溫和,正好與朱元璋自己形成互補。二來,選擇嫡長房的孫子,也避免了立朱樉、朱棡還是朱棣的麻煩。但是,朱允炆嫡得也不是那麼「典型」,他的生母是朱標的側室呂氏,並非原配。而且,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原配常氏的次子朱允熥還活著,只比朱允炆小了一歲。那麼,為什麼朱元璋最終選擇朱允炆呢?

一個原因眾所周知,朱允熥的舅姥爺藍玉尾大不掉,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很自然地認為孫子鎮不住藍玉這位悍將,已經準備動手除掉藍玉了。這個時候立朱允熥,到底要不要繼續處置藍玉,很棘手。而且,處置藍玉或多或少是會影響到朱允熥的,選擇朱允炆則沒有這麼多問題。同時,由於朱允炆的生母呂氏在朱標原配常氏去世後被扶正,這又涉及到繼妻扶正前所生之子的地位問題,而這個問題同樣是會引起兄弟鬩牆、政局動蕩的潛在因素。於是,朱元璋以最為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不論原配、繼妻所生,皆視為嫡子,只論齒序!這等於是給後世子孫樹立了一個標杆,同樣是為了避免儲位之爭,為了明朝的長治久安。就這樣,本沒有太大希望的朱允炆最終成為了皇太孫,繼而成為了皇帝。但是,無論是朱允炆也好、朱允熥也罷,皇位繼承人只能在朱標系、也就是嫡長房產生,怎麼輪也不會輪上庶出的朱棣!這就是為什麼朱標死後,朱元璋寧可傳位給孫子也不傳給朱棣的原因。如果朱棣是秦愍王朱樉所處的位置,或許朱元璋也就沒有那麼多糾結了,直接立朱棣為皇太子了名正言順。只可惜,朱棣不是,他是庶出,而且還是老四!這就註定了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大框架下,朱棣沒有上位的可能性,而這也為後來的「靖難」埋下了伏筆。通過合法途徑上位不行,那朱棣就只能通過非法途徑了,不是嗎?


謝謝邀請。

因為朱元璋是特別喜歡朱標的,傳位給朱允文,除了符合制度外,更多是因為他對朱標的愛!

其實,比起朱標來,朱棣倒是更像朱元璋,但太子朱標性格溫和,為政能力強,大臣們也擁護,朱元璋沒有廢掉他的理由!倒是老朱覺得他可能降不住那些「功臣良將」,所以就發生了那些眾人皆知的事!史載:朱標不滿老朱的「殺戮」,並對他直言不諱!老朱命人拿來一根帶有很多刺的木棍扔到地上,讓朱標揀,朱標當然不敢!老朱就對他說:我現在做的這些就是幫你拔刺!

再來說說朱允文,他本人愛讀書,他在朱標病重期間(有傳聞說是被老朱嚇的)盡心服侍,並照顧好自己的弟弟們,並且在老朱病逝前,他也一直牀前盡孝,在老朱眼裡,小朱就是個好孫子,當然願意把皇位傳給他!

只是老朱沒想到的是,小朱這樣的「老好人」是當不了皇帝的!


在朱標死後,朱元璋也是悲痛欲絕,但是皇儲問題還是比較現實的,朱元璋也就只好化悲痛為力量思考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最終,將目光瞄向了自己的孫子,原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按理來說,在太子死後,應該在諸位皇子當中在挑一個出來擔任太子的,可是朱元璋偏偏就要另闢蹊徑,直接跳過了兒子這一層龐大的候選人羣體,選中自己的皇孫作為皇位繼承人,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可是,我們要了解明朝當時的狀況,朱允炆畢竟年幼,沒有什麼治國理政的經驗,而如果將皇位傳給朱允炆,難免就很容易對國家帶來一些事端,以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後來事實證明,朱元璋此舉在國家層面來說,確實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那麼,回到主題,朱元璋為什麼執意要立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呢?

愛屋及烏

很明顯,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必定是夾雜著很大的私心的。朱標性情仁厚,很像已故去的馬皇后,所以朱元璋非常看中朱標,認為他能夠成為一名仁君,於是傾盡所有為其清除將來執政的障礙,以便朱標更好的守住大明江山。可是,天違人願,朱元璋最終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一番心血付之東流。在朱標故去後,朱元璋將自己對愛妻馬皇后及愛子朱標的特殊情感都疊加在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身上,最終直接將整個大明江山交於給他。

心懷愧疚

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朱標的死和朱元璋也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朱元璋歷來主張殺伐,在統治期間,尤其是在馬皇后故去之後,大肆屠殺開國功臣,而太子朱標不忍看到父親如此行事,便總是勸諫朱元璋,可是朱元璋哪裡會聽呢,該怎麼辦還是怎麼辦,因為在朱元璋看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朱標好,但是朱標卻不這麼認為。最終,朱標抑鬱成疾,最終命歸黃泉。朱元璋也明白愛子的死和自己不無關係,於是便愈發的愧疚,想要在孫兒朱允炆身上彌補回來,以示思念。

穩固社稷

其實,立朱允炆為繼承人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朱元璋對愛子的愧疚感,還是考慮到了親情的維繫的。早在朱元璋分封諸王鞏固疆土的時候,就有很多大臣跳出來說這樣會為大明江山埋下隱患,而朱元璋力排眾議,還是堅持讓自己的兒子們為自己鎮守河山。因為他始終認為,他的兒子們永遠不會和中央離心離德。可是,在朱標死後,他又非常懷疑自己當初的那個決定。因為朱標在世的時候,一來身為嫡長子,二來性情仁厚,他的諸位兄弟沒有一個不服朱標的。可是,朱標一死,諸位皇子必然就會心生想法的,很容易就造成兄弟間的不和。為了杜絕這種狀況,朱元璋索性就將皇位傳給了孫子,讓諸位皇子心裡都平衡一點,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沒有才公平,所以朱允炆以皇孫身份繼承大統。

不過,朱元璋還是棋差一著,立朱允炆雖然能夠杜絕兄弟相爭,但是卻來了一個叔侄相爭,強勢的朱棣最終還是奪了侄子的皇位,不知朱元璋在九泉之下該喜還是憂。


首先一點,即使不立朱標的兒子,那也輪不到朱棣,因為朱棣之前還有朱樉和朱棡呢。

第二,歷史上的太子們,比皇帝死的早的很少,而且大多數是造反或者廢了以後抑鬱而死。像朱標這樣立太子多年,又受皇帝重視病死的很少,況且死的時候還有兩個不小的兒子。

第三,朱標在的時候,是很受百姓羣臣愛戴的,父子關係也跟漢武帝和劉據不一樣。可以說當時朱標想造反,朱元璋可能都會自覺退位。

所以朱元璋之所以考慮立皇太孫,主要是愛屋及烏加上穩固社稷考慮,可以死太早了,如果多活幾年,再培養一下,可能朱棣造反難度會高很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