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譜」是進入美食領域的墊角石,現今坊間食譜呈現爆炸的生態,而臺灣至今,食譜銷售量最高的,仍然數「培梅食譜」。但許多人只知道「傅培梅」是個家庭主婦,為了讓老公牌局之後,客人、朋友都有好喫的,賣了脖子上的金飾,換成學費,拜師習藝,之後被電視臺發掘,一路走來,出了不少的食譜,錄了不少的節目!成了著名的烹飪大師,其他的呢?

 

我最近到一些學校演講,發現許多孩子已不知道傅培梅是誰了!我心裡有些莫名的惘然!

 

我會有如此的反應,是我研究中國飲食史的過程中發現,傅培梅在中國飲食史中,已立了一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而許多人卻在她過世才沒幾年的當下,忽略了她應有的高度與地位,尤其是我參加了今年在南京舉辦的中國美食節後,南京的餐飲業者推出了「民國大宴」!

 

他們打破枷鎖的將「民國」的旗幟在公開的領域裡引用,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我認為「傅培梅」正是大陸覺得的「民國時期」結束了的年代後,飲食革命掘起的人物。

 

從西晉「崔氏食經」這類型的食譜出現,我們可從食譜中,依作者的背景,研討他運用的食材,探討他身分的背景,從「山家清供」研究當時的政經環境!

 

然而再怎麼看,這些時代的食風與食譜,只是狹義的整理出他們家人日常生活的食單,這些食單的演變,漸漸的形成所謂的「菜系」!

 

料理「菜系」的大廚們,用師徒制圈出了一套套自己「本幫菜的規範」,這些南南北北的「規範」又圍繫著師徒間的倫理,口味裡的秩序!一代代的發展反而被框在狹隘的地域裡!嚴格的說,在中國浩瀚的偉大歷史中,我們各個菜系的表現與演進,實在太慢了!而且是菜系與菜系間,壁壘分明!

 

傅培梅在習藝求教的過程中,從無意中,有意的把1949到臺灣的所有「菜系」裡的名菜,在廣義的篇幅下整理出三冊食譜,而這一套食譜是有始以來,第一套將幅原廣大的中國菜,八大菜系整合後呈現的食譜!它目前還是我在食譜市場中最肯定與最值得推薦的一套食譜!

 

臺灣因為這套食譜的出現,及傅培梅在電視裡的篡起,不論是臺灣人或外省人,都開始懂得其他省份的烹調味型與口感特色,臺灣的餐飲業,也開始混搭起其他菜幫的食餚,從此川菜裡有咕咾肉,湖南館裡有麻婆豆腐,北京館中有清蒸石斑,菜系在市場的趨使與演進下,已無法抵擋改革的洪流。

 

傅培梅的了不起,在乎於她的天真進而認真至不懈,使得她整理了各個菜系烹調的風格與潛藏的文化!

過去臺灣餐飲界的菜系混搭,在兩岸開放且交流後,這20多年的相互學習,現今大陸也開始如法泡製,菜餚已經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

 

傅培梅是未來中國菜整合成型的先峯,在食譜的演進歷史裡、在美食的賞析基礎裡、她都是我們愛好美食的朋友,不能遺忘的重要歷史人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