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學生時代讀到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時總是心潮澎湃。想當年詩人登高一望,多少興亡舊事,皆如不盡長江滾滾而來又浩蕩而去,不由得對這個文人墨客登高興嘆的京口北固樓異常向往。

不過幾十年以後我纔有幸登臨北固山,興奮之中也有些詫異,原來這座文明千古的北固山僅僅是一座海拔53米的小山丘,與我心目中泰山一樣高大的形象有些差距。但是憑欄遠眺確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之感,不遠處潤揚大橋長虹臥波,瓜州古渡雲水蒼茫,眼底舟船往來穿梭,長江浩浩湯湯在煙雨瀰漫之中無語東流.....

爲什麼這個僅僅幾十米的小山竟然有無數遷客騷人喜歡吟詠它呢?可以先從老街提到的辛棄疾說起。

一、辛棄疾爲什麼要望神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1、望神州

公元1205年(開禧元年),66歲高齡的辛棄疾任職鎮江知府。這時距離他21歲參加抗金義軍迴歸南宋已經過去了40多年。40年中,雖然辛棄疾致力於北伐,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實現北定中原的理想。

望神州,即北望中原故土有收復之意,陸游曾經有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可惜陸游和辛棄疾一樣,臨終也只有“但悲不見九州同”而已。

2、爲什麼要在北固樓望神州?

這就要說北固山的位置了,老街到了的鎮江才知道,鎮江不僅僅有北固山,還有兩個山與北固山合稱爲“三山”風景區。

著名的金山現在和南岸相連,但是在古代金山被江水環抱。因此古人有詩云:卒然天立鎮中流。而焦山至今還在江心,需要坐船往還。

所以當年建立軍事設施時,就建立在了北固山上,根據《南史·蕭正義傳》記錄:

初,京城之西有別嶺入江,高數十丈,三面臨水,號曰北固。蔡謨起樓其上,以置軍實。是後崩壞,頂猶有小亭,登降甚狹。及上升之,下輦步進。正義乃廣其路,傍施欄楯。翌日上幸,遂通小輿。上悅,登望久之,敕曰:"此嶺不足須固守,然京口實乃壯觀。"乃改曰北顧。

文中的“上”是指皇帝梁武帝蕭衍,他在讚歎景色“壯觀”的同時,也認爲這裏不是一個適合固守的要塞。因此把“北固”改名爲“北顧”。看看風景就得了,靠它守住長江還是算了。

除了地理位置的原因,還因爲這裏更有政治色彩,因此寫逐鹿中原之志的詩詞自然要在這裏“北顧”了。

3、爲何要提到: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去過北固山的人都知道,這座山雖小,可是歷史古蹟卻不少,著名的甘露寺就在北固山,傳說中劉備的試劍石,劉備與孫權騎馬的“走馬澗”都在這裏。不過劉備招親的故事與北固山似乎關係不大,據說當時的山上沒有什麼建築。

但孫權稱霸江東,政治中心一度遷到京口,在北固山下築鐵甕城是有記錄的。

辛棄疾駐守京口的時候,正是韓侂冑準備北伐的前期,自然辛棄疾會想到當年以弱勝強的南北戰爭-赤壁之戰,孫劉聯手的南方政權擊敗了北方政權。

想當時孫權年紀輕輕繼承了父兄的基業,佔據東南不肯向敵人低過頭。因此連曹操也讚歎: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又何嘗不是辛棄疾的嘆息呢?南宋主持北伐的韓侂冑僅僅是個紙上談兵的庸才,不久就兵敗而歸,連自己的項上頭顱都沒有保住。

55米高的小山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 辛棄疾爲何要在這裏北望神州?

二、《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明代楊慎在《詞品》中曾經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爲第一。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老街專門寫過文章:《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封狼居胥的三重含義》.

這首詞依然提到了孫仲謀,但是比起《南鄉子》來更加明確的提到:英雄無覓。再也找不到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了。這個暗喻有點危險,我想辛棄疾不是嘲諷皇帝的無能吧?從結尾處“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自薦來看,應該更多地是諷刺朝廷中把持政權的這幫人的無能。

另外,辛棄疾還提到了另一個英雄人物,劉裕。劉裕小名寄奴,當年北伐大勝,甚至一度收復了長安。詞中讚揚道: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兩個人物都是皇帝,不知到南宋寧宗趙擴看到這首詞當時會怎麼聯想?總之辛棄疾不久就被諫官攻擊,降爲朝散大夫調離鎮江,之後又有調遣但是都被辛棄疾推辭不就,開禧三年(1207年)秋,辛棄疾已病重離開人世,享年68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三次北伐慘敗的事情。從南宋開禧二年的結果來看,確實被辛棄疾說中,在沒有充分準備、沒有將帥之才的情況下,宋寧宗的北伐慘敗。開禧三年,主政的韓侂冑被禮部侍郎史彌遠和楊皇后設計殺掉,傳首金國求和。

小小的北固亭因辛棄疾的兩首詞更加名傳天下,不過就像兩首中的典故一樣,北固山在辛棄疾以前就已經很有名了。

55米高的小山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 辛棄疾爲何要在這裏北望神州?

三、關於京口北固山的名作

1、唐朝王灣《次北固山下》

唐朝初盛唐時期的詩人王灣有一首《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是唐朝五律的名作,被無數的唐詩選本選入,唐詩三百首中也有這首詩: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一首詩有句有篇很難得,更難得的是一首詩有兩聯警句。第二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出句恢弘闊大,對句被王夫之讚揚:“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第三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更令人歎服,《河嶽英靈集》說唐朝宰相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爲楷式。” 這一聯講的是詩序的更替,雖然是殘夜和舊年,但是詩人偏偏用新氣象“海日”和“江春”帶出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詩的結尾處透露有淡淡的鄉愁,但是整首詩氣象盛大,格調極高,因此說這首是有句有篇。

55米高的小山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 辛棄疾爲何要在這裏北望神州?

2、蘇軾《蝶戀花·雨後春容清更麗》

雨後春容清更麗。只有離人,幽恨終難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37歲的蘇軾從杭州任通判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北上經過潤州京口時收到家鄉來的一封書信詢問歸期,

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軾出任杭州通判,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臘月,蘇軾受命赴常州、潤州、蘇州等地賑災救濟。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蘇軾在潤州京口(今江蘇鎮江)收到家鄉來的一封書信詢問歸期,蘇軾作了這首詞以解其思鄉之情。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碧瓊梳比喻三面環水,青螺髻比喻青翠的北固山。晚唐皮日休有詩云:衆岫點巨浸,四方接圓穹。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蘇軾在這一年秋天被派往了密州(山東諸城),三年後調往了徐州,然後又遭遇烏臺詩案差點丟了性命。宦海沉浮,真個難成歸計。

55米高的小山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 辛棄疾爲何要在這裏北望神州?

結束語

從蘇軾、王灣等人的作品來看,北固山僅僅是詩中普通的景色,主題都是思鄉。而辛棄疾不同,兩首辛詞都是登高臨遠撫今懷古, 通篇都是感時憂世的報國之心。北固山在京口長江沿岸古渡旁邊,無論是東西往來,還是北上南下,都是交通要衝。這裏是南北割據時孫權、祖逖、劉裕、蕭衍北望神州的地方,也是天下一統時期李白、王昌齡、王灣、王安石、蘇軾等人羈旅感懷之所。

老街前些年在登臨北固山時,也寫過幾首小詩以記此行:

《過鎮江•登北固山》 @老街味道

形勝江南地,風光北固樓。長橋出煙雨,遠渚臥洪流。

客子竟何嘆,英雄曾舊遊。西津有古渡,明日向瓜洲。

《念奴嬌 京口北固山多景樓》@老街味道

江山千古,問憑臨多少,英雄騷客?北界南疆遺鐵甕,角鼓兵戈無跡。祖逖橫舟,孫劉攜手,曾負垂天翼。浮嵐搖翠,倚樓鐘磬歷歷。

吟得風正帆懸,潮平岸闊,更想桓伊笛。白鷺落霞催晚照,剩有滄流凝碧。遠岫參差,一橋飛渡,何處無生國。往來如夢,不知今夕何夕。

可惜老街在鎮江時間過於匆忙,下次有機會多呆幾天。還有西津古渡沒有去看看,送辛漸的芙蓉樓舊址不知還有沒有?不知道對岸瓜洲的水邊公園有沒有開放?

既然提到了芙蓉樓,就用王昌齡的這首絕句來結束吧。《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老街味道

唐詩中最常見的10個典故 都能說上來的纔是真喜愛詩詞

這裏有沒有你最喜歡的吟雨詩詞 你能自己寫一首嗎?

爲唐朝詩人排座次 你會怎麼排前十名?這十位你認可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 不同時期虞美人風格各異 填詞時要注意什麼?

唐詩宋詞裏的名勝您去過幾處 創作吟詠古蹟的詩詞要注意這幾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