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布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代,而關於布鞋的各種美麗傳說也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

  如今,布鞋正在時尚轉身成爲“中國鞋”的代表,而正蹊堂的創始人朱江,也在爲弘揚和傳承布鞋工藝與文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正蹊堂布鞋,最早源自道光元年

  關於正蹊堂鞋鋪的故事,朱江也是從奶奶那邊聽說。

  道光元年間,朱江的祖先朱文玉還是一個小醫徒,在前往蜀地買藥的途中,不慎遇到暴雨導致車毀人傷,在雨中昏迷數日。當他醒來,雙腳卻早已黴爛發炎,幸好包袱裏還有一雙母親做的布鞋,他便忍痛穿上繼續趕路。

  幸運的是,幾天過去了,他的腳傷不但未惡化,還奇蹟般的痊癒了。他細想之下,應該是採藥時順道給母親捎回的上好麻椒和中藥浸泡過的鞋子起了作用。

  鹹豐八年,太平軍攻入婺源,左宗棠率軍鎮壓,但迫於婺源潮溼的環境,士兵們足疾多發,寸步難行。朱文玉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參考“韓湘子煮袍鞋法”,以麻椒爲君,輔以茯苓、貫衆、細辛、防風等中藥,煎湯煮布。士兵們穿上新鞋後,恢復如常,戰鬥力大增,並取得最後勝利。

  到了鹹豐十一年,朱文玉之子朱履豐棄醫從商開起了鞋鋪,秉承祖訓“正書不易寫,正人不易爲,而欲正人又當以正蹊爲先”,取名“正蹊堂”。做出來的鞋不黴、不臭、無腳疾,人送雅號“麻椒鞋”,一時間享譽徽、贛、浙地區,而到光緒年間逐漸勢微直至被後人遺忘。

  朱江身爲朱熹的第三十八代世裔,一直都銘記這個關於“藥鞋”的故事。

  在溫州闖蕩多年,小有所成後回到江西婺源,因爲對傳統工藝和文化的這份熱愛,並註冊了“正蹊堂”、“麻椒”兩個品牌,也正式開啓了“爲華人做好鞋”的傳承之路。

  投資過億,在布鞋製作上樂此不彼

  中國傳統布鞋一直以來就以舒適、輕便、智慧爲象徵,即使浮躁的生活背後,布鞋也能給人以心靈的寧靜和平和。

  致力於中國高端布鞋的正蹊堂,將成熟的製作工藝技術與獨特的美學體系相結合,其中,單純的製鞋工藝就多達200多道。

  在鞋面用材上,精選緙絲、宋錦等爲面料原材,工序繁複,工藝結合難度高。作爲目前唯一不能被機器替代的織造工藝,緙絲寸絲寸金的民族智慧,透出的是人文情懷和藝術價值,是一項千金難買的歷史文化。

  內裏的紙也是根據傳統的古法造紙技術進行研發生產,經過中科院檢測,其材質成分與南宋的宣紙成分是一樣的。朱江覺得很慶幸,因爲自己又爲傳統工藝的弘揚和傳播出了一份力量。

  對於鞋盒,朱江也希望能夠將江西的竹編進行充分利用,相比去浙江購買機器竹編鞋盒,自己手工編織的成本至少是兩倍以上。

  他說,“如果我去購買,那家鄉做竹編的篾匠將會越來越少,甚至再過幾年,就會連這份技藝都消失了,我覺得我有責任去保護好它們。”

  “其實,我們的布鞋製作成本很高,不論是竹編鞋盒,還是緙絲、宋錦面料,以及宣紙等材質,這些都是通過人工完成,而且很多好的材質還很稀缺。”

  “但是,我們還是要去做,因爲它們都極具傳統文化代表性,目前在國內做布鞋這件事情上,我們已經投入了1.7個億,目前爲止還未盈利,但是我們還是覺得值得。”

  爲了進一步提升布鞋文化的推廣力度,正蹊堂相繼在北京、上海、江西等繁華地帶開啓了旗艦店,爲更多需要傳統布鞋以及對傳統工藝感興趣的人提供更直接的交流溝通平臺。

  想留住老祖宗的東西,向傳統致敬

  目前,朱江管理着近5000號人的正博集團,但是生活上卻還是非常樸實、簡約。

  他習慣穿着中式的棉麻布衣,在空閒之餘,聽一聽傳統音樂,並且對中國古琴情有獨鍾,並師從中國琴界泰斗吳釗先生。

  “我覺得生活中的樂趣,除了體現在物質上,心理層面也很重要,特別是對老祖宗們留下的東西,我們更應該力所能及的去保護和傳承。”

  以產品爲中心,是朱江一直強調和踐行的。在他看來,文化傳播的方式,沒有能比買賣和使用來的更直接。

  “好的產品,是會自己說話的,它是有靈魂支撐的,我覺得正蹊堂的布鞋就是一個精神符號,向人們訴說很多關於文化的故事。”就像他將名貴中藥融入手工皮紙做成的鞋撐、將古代花鳥和祥雲等圖案融入鞋面一樣。

  不僅在布鞋上如此,在中藥、農副產品、文化、傳統技藝等領域,朱江也都有涉及,他的夢想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這份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不讓文化斷層,不讓那份傳統記憶磨滅,用餘生的時光,依託中國布鞋這個特殊的載體,向傳統文化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