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趣的情節出現在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第35集。

電視劇情節和真實歷史差別很大很大,但是對於今天的人際交流,職場處事其實有大的啟發意義。

這一幕前後的情節是,和珅拿著金銀珠寶和美女去賄賂嘉慶,但是太上皇乾隆這時候還沒死。然後,在嘉慶背後給他出主意的,是劉墉。

劉墉和永琰都知道這個時候和珅氣勢最旺,朝中黨羽遍佈,尾大不掉,所以他們的共同策略就是低調,而永琰知道和珅比整個國家都還富裕的時候,簡直是憤怒到家了。

然後接下來,有個重要情節,乾隆正式把傳國玉璽給了嘉慶。

接下來,就是嘉慶親政半年,乾隆是太上皇。

然後這一天,劉墉提出來要告老還鄉。

然後乾隆就問嘉慶,你是什麼意見——

嘉慶呢,其實對待這個問題比較猶豫,他覺得劉墉辛苦了一輩子了,不讓他走吧,有點不人道,但是這麼重要的一個忠臣,走了吧,可能很可惜,因此,嘉慶想看看乾隆的臉色。

於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幕,乾隆說宮燈掛歪了——

然後接下來,和珅就跳出來,說就是掛歪了,然後大家都說歪了。

然後乾隆讓和珅去把本來是正著,但是非要被說歪了的宮燈撥正。

而和珅鼓搗一通以後,這個宮燈真的歪了。

乾隆這樣做,有三個目的。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教授兒子帝王心術。

那就是,你是皇帝,你不能被大臣牽著鼻子走,哪怕是指鹿為馬,你說是什麼,就是什麼。事情不分對錯,對錯都是你來定的,你這個底氣都沒有,就當不了皇帝。

同時潛臺詞就是,你不用怕,這些大臣都是圍著你轉的,今天你可以讓他退休,明天你就可以把他召回來,因為你是皇帝,你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那麼,皇帝如果不分是非,大臣們一定會跟著不分是非。這個帝國的方向,是皇帝來把握的,決不是一兩個大臣就能興風作浪。

第二個目的,可以試探劉墉。

根據劉墉在本劇裏的性格,是「嬉笑怒罵路不平背彎人不弓」。

也就是說,看到不順眼的,不合理的事情,劉墉只要在朝,只要忠君,就一定要說出來。

乾隆也正是因為心知肚明劉墉是個諍臣,對江山有利,所以儘管他多次戲弄,頂撞乾隆,乾隆都沒有殺他,把他留到了最後。

如果說劉墉去意已決,不想再管朝中事物,也不想再給乾隆提意見,那麼乾隆指著一個正著的宮燈說歪了,劉墉必然沒必要跳出來反駁他。

劉墉什麼都不說,說明朝中的事對他來說已經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說明這個人再無心留戀政壇。

既然已經不幫自己了,君臣一場,願意走就走吧。而且劉墉提出辭呈的時候,乾隆很不耐煩,問他——

這種不耐煩透著兩個意思,一個是,我在位的時候,你天天挑刺,現在我都退居二線了,你還要跟我一個釘子一個眼,煩不煩。

第二個是,現在明明不是天下太平麼,你還有什麼意見要提?是對我這個十全老人不滿麼?

根據後面還有好幾集看來,這時候乾隆並不喜歡劉墉,盼著他早日滾蛋。甚至過後還因為文字獄,將劉墉抓了起來。

對於嘉慶來說,劉墉可能是個忠臣,朋友,但是對於乾隆來說,所有的臣,只不過都是你的工具而已,因為你是帝王。沒有帝王對大臣猶豫的,你決心已定想走,那你就趕快滾,未必我還要求你?

所以當乾隆表演了一番怎麼使用和珅這個工具以後,讓嘉慶明白瞭如何對待工具,於是嘉慶也開悟,開開心心地允許劉墉告老還鄉了。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還有最後一點,可以讓嘉慶看一下朝堂上的局勢,現在是和大人一呼百應,顛倒黑白。以前劉墉和和珅是互相制約,對立的,那麼讓劉墉回家了,就意味著和珅一家獨大了。皇帝是不可能允許和珅一家獨大來給自己找麻煩的。所以,準許劉墉辭官,退出政壇,對於嘉慶來說,等著和珅膨脹,得意忘形,然後正大光明地收拾和珅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果不其然,太上皇一死,和珅迅速被下獄。

最是無情帝王家,誠然不假。不過這種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官僚傳統,在今天的很多地方何嘗不是比比皆是。


告訴嘉慶作為皇帝什麼事情要自己心裡有數,忠臣也好奸臣也罷,作為皇帝只要做到了一呼百應,為你所用.那基本就算是成功了.有時候說的不一定就是心裡想的,表面上是一套,但心裡要有一桿秤做到心知肚明。


個人覺得,

1宮歪諧音宮外是允許的意思

2借宮燈來試探大家的反應,由此可以教育嘉慶識別官場人羣

3通過劉墉上梯子,確實可以看的出劉墉已經垂暮老矣,不能再為皇室工作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