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有趣的情节出现在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第35集。

电视剧情节和真实历史差别很大很大,但是对于今天的人际交流,职场处事其实有大的启发意义。

这一幕前后的情节是,和珅拿著金银珠宝和美女去贿赂嘉庆,但是太上皇乾隆这时候还没死。然后,在嘉庆背后给他出主意的,是刘墉。

刘墉和永琰都知道这个时候和珅气势最旺,朝中党羽遍布,尾大不掉,所以他们的共同策略就是低调,而永琰知道和珅比整个国家都还富裕的时候,简直是愤怒到家了。

然后接下来,有个重要情节,乾隆正式把传国玉玺给了嘉庆。

接下来,就是嘉庆亲政半年,乾隆是太上皇。

然后这一天,刘墉提出来要告老还乡。

然后乾隆就问嘉庆,你是什么意见——

嘉庆呢,其实对待这个问题比较犹豫,他觉得刘墉辛苦了一辈子了,不让他走吧,有点不人道,但是这么重要的一个忠臣,走了吧,可能很可惜,因此,嘉庆想看看乾隆的脸色。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幕,乾隆说宫灯挂歪了——

然后接下来,和珅就跳出来,说就是挂歪了,然后大家都说歪了。

然后乾隆让和珅去把本来是正著,但是非要被说歪了的宫灯拨正。

而和珅鼓捣一通以后,这个宫灯真的歪了。

乾隆这样做,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教授儿子帝王心术。

那就是,你是皇帝,你不能被大臣牵著鼻子走,哪怕是指鹿为马,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事情不分对错,对错都是你来定的,你这个底气都没有,就当不了皇帝。

同时潜台词就是,你不用怕,这些大臣都是围著你转的,今天你可以让他退休,明天你就可以把他召回来,因为你是皇帝,你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那么,皇帝如果不分是非,大臣们一定会跟著不分是非。这个帝国的方向,是皇帝来把握的,决不是一两个大臣就能兴风作浪。

第二个目的,可以试探刘墉。

根据刘墉在本剧里的性格,是「嬉笑怒骂路不平背弯人不弓」。

也就是说,看到不顺眼的,不合理的事情,刘墉只要在朝,只要忠君,就一定要说出来。

乾隆也正是因为心知肚明刘墉是个诤臣,对江山有利,所以尽管他多次戏弄,顶撞乾隆,乾隆都没有杀他,把他留到了最后。

如果说刘墉去意已决,不想再管朝中事物,也不想再给乾隆提意见,那么乾隆指著一个正著的宫灯说歪了,刘墉必然没必要跳出来反驳他。

刘墉什么都不说,说明朝中的事对他来说已经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说明这个人再无心留恋政坛。

既然已经不帮自己了,君臣一场,愿意走就走吧。而且刘墉提出辞呈的时候,乾隆很不耐烦,问他——

这种不耐烦透著两个意思,一个是,我在位的时候,你天天挑刺,现在我都退居二线了,你还要跟我一个钉子一个眼,烦不烦。

第二个是,现在明明不是天下太平么,你还有什么意见要提?是对我这个十全老人不满么?

根据后面还有好几集看来,这时候乾隆并不喜欢刘墉,盼著他早日滚蛋。甚至过后还因为文字狱,将刘墉抓了起来。

对于嘉庆来说,刘墉可能是个忠臣,朋友,但是对于乾隆来说,所有的臣,只不过都是你的工具而已,因为你是帝王。没有帝王对大臣犹豫的,你决心已定想走,那你就赶快滚,未必我还要求你?

所以当乾隆表演了一番怎么使用和珅这个工具以后,让嘉庆明白了如何对待工具,于是嘉庆也开悟,开开心心地允许刘墉告老还乡了。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还有最后一点,可以让嘉庆看一下朝堂上的局势,现在是和大人一呼百应,颠倒黑白。以前刘墉和和珅是互相制约,对立的,那么让刘墉回家了,就意味著和珅一家独大了。皇帝是不可能允许和珅一家独大来给自己找麻烦的。所以,准许刘墉辞官,退出政坛,对于嘉庆来说,等著和珅膨胀,得意忘形,然后正大光明地收拾和珅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果不其然,太上皇一死,和珅迅速被下狱。

最是无情帝王家,诚然不假。不过这种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官僚传统,在今天的很多地方何尝不是比比皆是。


告诉嘉庆作为皇帝什么事情要自己心里有数,忠臣也好奸臣也罢,作为皇帝只要做到了一呼百应,为你所用.那基本就算是成功了.有时候说的不一定就是心里想的,表面上是一套,但心里要有一杆秤做到心知肚明。


个人觉得,

1宫歪谐音宫外是允许的意思

2借宫灯来试探大家的反应,由此可以教育嘉庆识别官场人群

3通过刘墉上梯子,确实可以看的出刘墉已经垂暮老矣,不能再为皇室工作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