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和幾個孩子家長聊天,因為大家的孩子都在上學,話題自然就圍繞著孩子的成績展開了。

一位媽媽說到:「我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可我發現他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啊,放學回家還是和以前一樣,看動畫片,玩遊戲,這樣下去肯定會影響學習成績吧?」

一位媽媽說到:「我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可我發現他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啊,放學回家還是和以前一樣,看動畫片,玩遊戲,這樣下去肯定會影響學習成績吧?」

話音剛落,另一位媽媽馬上接話道:「才上一年級的孩子,你就別瞎操心了,讓他自己學就行。小學低年級的知識都很簡單,孩子隨便學一學就能考90分以上的。我們家孩子今年上二年級了,我還是不管他,那成績也不差啊。」

這時,又一位家長跟著附和道:「是啊是啊,一二年級根本拉不開多大差距,等到了四五年級再管也不遲,現在就讓孩子自由發展吧。」

曾經我也以為,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根本不用管,直到孩子上了四年級,突然發現,他的成績跟其他孩子有了明顯的差距。

於是,我根據孩子以前的表現,以及通過跟班主任的溝通,終於明白:原來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在慢慢拉開差距了,只不過這種差距,要在之後的高年級學習生活中才會顯現出來。

都說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那孩子的每一步就都不可忽視,尤其是打基礎的那幾年,家長最容易忽視,但卻會給孩子的人生埋下隱患……

1 、差距在學習態度上

「態度決定一切」。做任何事都是這樣,沒有一個端正的態度,註定不會成功。

孩子一二年級時,剛剛走入學習生活,很需要被樹立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而不是所謂的隨隨便便學學就好了,這關乎著孩子今後整個學習生涯的態度。

設想一下,如果孩子在低年級時,認為隨便學學就能拿到不錯的成績,就能得到媽媽的認可,那麼他今後的學習態度就會一直是這個樣子,隨隨便便,不知進取。久而久之,這種隨便的學習態度會蔓延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孩子的人生,也就活成了隨便的樣子……

沒錯,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只要智力沒問題,基本上都能拿到不錯的成績,可那是因為一二年級的知識本身就比較簡單啊。等孩子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學習內容越來越多,知識結構越來越複雜,如果再讓他用隨便的學習態度,除非孩子有異於常人的天賦,否則,我不相信他還能取得優秀的成績。

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好壞,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但這時候的學習態度,卻決定了孩子今後的人生。

2 、差距在學習習慣上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是小學學習生活中最少的、分量最輕的,這時候應該讓孩子擁有更多自由的空間,讓孩子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等到高年級時再抓一把也不遲。

然而,這類家長往往等孩子到了三年級以後,大多會有一個共同感嘆:孩子的成績怎麼忽然與別人出現了差距呢?出現差距,不可能是忽然之間,一定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

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很多時候便不再聽家長的話了。如果家長這時候再下決心要管好孩子,往往付出的是比別人多很多倍的努力,還不見得有效果。

小學一二年級,作為孩子學習生活的起點,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這個時候所形成的習慣,將會貫徹孩子整個學習生涯,進而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

家長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對孩子有好處,家長因此也會輕鬆許多。因為如果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等將來在學習上出現各種問題時,首先操心的不還是家長嘛。

3 、差距在思維模式上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句話說得好:心態決定命運。這話呢,雖然聽起來有點雞湯,但你觀察周圍朋友和自己的人生經歷,會覺得這話的確有些在理。面對同樣一個問題,每個人看待的視角不同,採取的行動不同,獲得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具體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培養他樂觀、堅毅、柔韌的品質也許更為重要。

當孩子想要放棄一件事時,他會想:「我的能力根本辦不到,還是放棄吧。」可如果能讓孩子換一種思維模式,那就會變成:「問題總沒有方法多,我可以試試我學過的其他方法啊。」

當孩子犯錯時,他可能會想:「我做錯了,我好沮喪啊。」可如果換一種思維模式的話,就變成:「雖然這次做錯了,但我可以吸取這次的教訓,下次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擁有前一種思維模式的孩子會認為,許多事情就是一成不變的,努力和堅持不會有用;而擁有後一種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認為,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只要夠努力,夠堅持,總會遇到更好的明天。

學習也好,成長也罷,都需要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就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有助於孩子在將來的高年級學習生活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你不管,等孩子高年級的時候,一旦差距拉開,你想管也力不從心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