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開學季新開的新洲公立學校Lindfield Learning Village 對外宣告,他們的教育模式 different to the traditionalschool environment which has existed throughout the 20th Century.

與20世紀以來一直存在的傳統教育方式不同,聽起來很顛覆。他們的官方文件是這樣解釋他們的改革的:

1.All Through School:混齡k-12年級,大的幫小的;

2.Stage Not Age:根據學習進度學習而不是按年齡分班;

3.Home Base:由老師帶領組成家,促進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令學生產生強烈認同感 (strong identity),令老師更準確地瞭解學生的進度和需求;

4.Project-based Multidisciplinary learning: 我的理解是,以前是學了知識然後應用知識做個project,他們這裏是先放一個project(都是meaningful and authentic multidisciplinary tasks有意義的並且真實的多學科任務)然後學生爲了完成project就要去探索和學習;

5.Student Directed indivisualised Learning:每個學生都會有一個有老師、學習導師和學生自己共同制定的、基於數據和測量的私人學習計劃;

6.Flexible timetable: 靈活的學習時間表;

7.Commnity, University, Business Links學校與社區、大學和企業相互連接。

這七條聽起來並不是太顛覆,因爲近些年很多學校都在或多或少地進行着各種改革嘗試。Lindfield Learning Viliage 可能是第一家把這麼多變革同時引入的學校。

名字不叫學校school而叫村莊villiage,不知道是不是來源於那句非洲諺語:It takes avilliage to raise a child。希拉裏克林頓曾寫過一本關於兒童教育的書,就叫《It takes avilliage》。在這個村子裏沒有固定的教室,而是有三個空間:1. Waterhole 水坑,比較大的一羣人學習的地方;2. Campfire 篝火,比較小的一羣人跟老師學習的地方;3. Cave 洞穴,學生自習的私人空間。

這三個空間的命名聽起來不像一個農業社會的村子,更像澳洲土著狩獵採集者的聚居地。只不過,他們的聚居地不是固定的。這倒是真的很顛覆,從工業文明跨過農業社會,直接回到新石器時代。

如果想知道學習村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從官方的文件裏看不出更多了,必須親自在村裏待幾天才行。從報名的火爆程度和老師投簡歷的密集程度可以看出,還是廣受歡迎的。當然,必須也得有不同的聲音。有的教育專家的疑問是:學生們是否能夠那麼主動和自覺?

村子因爲是公立的,目前學生的招收還是以學區報名爲主,據說還有來自海外的入學申請。入學沒有固定標準,甚至是非常融合的,自閉譜系的孩子或者患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的孩子都能入學。

我從事的是兒童和家庭的心理工作,從來不曾越界談教育,因爲教育是完全不同的領域,需要不同的知識和經驗才能看得懂,更別提侃侃地指點人家該怎麼做了。那樣做很沒有自知之明。但是,這個村子因爲談到不僅要看孩子的學業成績,還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a child's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這塊我倒是很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1.混齡大幫小,嗯嗯,骨感的現實是,大的也可以欺負小的,利用小的,或者不理小的。在後面這種情況下,老師或者mentor是否會介入?怎麼介入?介入程度?如果處理得好,大的小的都會學到很多,社會性一定會增長。然鵝,如果處理得不好,對大的小的的成長都會有程度不同的不利影響;

2.人的成長髮育是有規律的,這是發展心理學研究一致認可的。不排除個體差異,以及特殊情況,例如發育遲緩的以及某些方面天賦特優的,但是特殊情況畢竟是少數。老師如何去把握每個孩子的stage 是什麼?通過assessment 測試,雖然聽起來比考試好聽多了,可是,換了個名詞而已,還是要去測啊。如何既避免統一測試題一刀切,又避免測試人的主觀因素過於主觀,不知道村裏會怎麼處理;

3.老師組成home也好,還是像現有學校中的分house(跟哈利波特書中一樣),還是像我們大陸過去強調班集體榮譽感,說的都是團體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不知道是不是名字叫home,這個小組織就會有很多家的特徵?什麼特徵?這是我的疑問;

4.先給學生一個項目,聽得我都躍躍欲試,好棒的學習方式!可是,不同年齡、不同好奇心的孩子會對此有不同的反應。固然有追根究底、積極探索的,肯定也會有隨大流的、湊合事的。老師怎麼區別教育?

5.因材施教當然最好能針對每一個“材”的特殊性。這師生比得是多少纔行呢?雖然每一個人都與衆不同,但是強調個體差異的同時,別忘了人的很多特徵是有正態分佈的規律的。公立學校不花錢還能得到一對一私教,當然好,只是,有那麼多老師嗎?可複製多少?

6.人是特別容易習慣化的,只要固定課程表沒有到壓制孩子本性的地步,我是認爲固定課程時間和靈活課程時間各有利弊,未必就是靈活時間表最好;

7.與社區、大學和企業的聯繫,聽起來像是走出村莊,跟着大人出去採集、狩獵了,對於孩子們來說當然是很好的、必需的實習。只是,k-12這麼大的年齡跨度,怎麼安排不同的活動呢?耳濡目染、親身實踐的時間佔比是多少呢?

雖然有上述疑問,我還是挺看好這個學習村的,因爲我相信,村長他們一定考慮過我的那些疑問以及更多的疑問並且有備選的解決方案,我們只需要等着看實踐結果如何。而且,畢竟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適合進這個村學習的,村裏的通知是,請家長不要盲目報名,先自己評估一下你的孩子,是否具備以下這些特徵:

·Does your child exhibit persistence when faced with a challenge or difficulty or do they give up easily? 是堅持有毅力還是容易放棄

·Do they show initiative and responsibility? 是否主動並負責

·Are they determined and resilient? 有決心、有韌性

·Are they self-controlled and confident? 能自我控制而且自信

·Are they interested and resourceful? 有興趣而且思路廣

·How motivated are they to learn? 動機如何

·How flexible are they when having to adapt to change? 適應變化時靈活嗎

·How well are they able to solve problems? 解決問題能力如何

·Are they curious? Do they question why and how?是否好奇?常問爲什麼和怎麼辦嗎

·Do they demonstrate empathy for others? 對他人有同理心嗎

·Do they explore 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s? 會探索可能性和不同視角嗎

·Are they able to work as part of a team? 能團隊合作嗎

看到這裏我樂了,如果孩子具備以上大部分特徵,那麼只要不是在特別特別糟糕的學校,在哪裏孩子都差不了呀。接着我就樂不起來了。因爲這裏列出的好幾條特徵,確實是華人孩子缺乏的、發展得不好的。這,是給華人家長的警示!

如果學習不是因爲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就不會有足夠的動機,不足以令孩子能夠堅持、能夠主動而且負責。沒聽說過被家長安排各種學習和補習的孩子會是主動的和自願的。

即便家長說,我安排的項目(補習或者夏令營或者什麼的)就是爲了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好奇心的,親,那也是你安排的,孩子也是被安排的。不是說因此就事事由孩子做主,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但是,如果大多數事情和孩子的時間分配主要是由家長決定的,這就從根本上確立了孩子是被動的。

如果因爲怕得到什麼或者怕得不到什麼而去學習,根本談不上好奇心、自律、靈活了呀。我們常用的勸孩子學習的話術,常常就是恐嚇,不管僞裝得多好:你將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你將來找不到好的工作怎麼辦?你將來窮困潦倒不說,最重要的是被人鄙視和唾棄怎麼辦?你將來徒傷悲怎麼辦?

被焦慮和擔憂驅動,或者爲了自尊、別人的欽羨、名利雙收而驅動,也會是非常強大的動力。我聽到好幾個孩子說起,他們的家長教育他們時最常說的就是因爲“當初想離開農村”而現在自己成了教授或者掙了十幾個億。但是,那不是好的動機。不是真正地 motivated。且不說很多人更容易失敗,即便“成功”了,他也不能好好地享受成功。

在華人常有的鄙視鏈(用掙錢多少和出人頭地的程度來決定鄙視額大小)影響下,同理心、團隊合作、自我概念自我價值和自信……談不上吧?

當然,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上述特徵的發展也會不一樣,何況村裏也說了,在村裏會繼續注重培養這些能力。可是,再怎麼說,這個村也還是一個學校而已。真正的村莊裏面,有學校、有家庭、有鄰居、有親朋好友、也有各種陰暗面和壞人壞事。我們不可能只依賴學校去培養孩子的上述以及更多特徵和能力。而這些能力最初的萌芽、習得與養成,除了孩子自身的天賦,主要來源於家庭的養育。

您有注意過養成孩子這些特徵和能力嗎?您是怎麼做的?

(本文中的插圖是澳洲土著的八種學習之道中的部分圖示。圖片來源於網絡)

悉尼的朋友請注意,四月初將會有我的現場講座:養育移二代應避開的坑。敬請等待通知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