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不知道怎么开头的文,

倒不是不愿面对年华老去,

而是32到33整体有种马齿徒长的感觉,

让我格外不想面对。

 

- - - 没想过的 - - -

满33岁的那天我从 Granada 移动到 Cordoba,

这是根本连想都没想过的地点;

但我人生太多事都不在计划内,所以称不上意外。

可能我本来就不是很喜欢事事按计划进行。

(啊不是处女座吗???)

依然无法想像明年会在哪里、过怎样的生活,

某方面看来可说是相当随遇而安,

但实际上我的想法比较偏向:

未来太不可测,我最多大概只能想到下一步,

和那些有长远人生目标的人,或擅于谋略的棋士不同,

算是.....目光短浅的一种吧。

如此"跟著感觉走"的人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过的,

不过也这样过了将近一半的人生;

而随著年岁增长,发现越来越难随性潇洒地生活,

包袱逐渐有越来越大的感觉,

不知道接下来的人生还有几次这样率性而为的机会?

今年(依旧)发生了些想都没想过的事,

但人生观还是维持著之前的论调,

不后悔自己做过的事,只后悔那些没做或错过的。

 

- - - 务实 vs 信念 - - -

比起凭空创造漂亮的梦想,

我更适合也更喜欢"想办法把那个梦想做出来"。

事实上直到一年内,我才惊觉到自己个性如此务实,

也因此我特别不喜欢不切实际的空口白话,

"没有那个屁股就不要吃那种泻药",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感觉。

但当我坐在 Catedral De Sevilla 里面时,

忍不住想,到底什么叫"不切实际"呢?

在美仑美奂、大到不可思议的教堂里面,

想著当年夸口要盖一间超越当代工艺、全世界最大最美最OOXX教堂的人,

看在当年那些平凡人眼里难道不是不切实际吗?

但若没有这种"挑战不切实际"的胆量,

伟大的突破不就没有存在的可能了??

目前我自己想出的解答是"信念"

那座教堂本身很惊人,但真正感动我的是人,

那群人"觉得做得到"、"觉得应该做" 的信念与坚持

伟大的作品需要有概念及野心盖出旷世巨作的设计师,

也要一群"拥有同样信念"的工匠,才能完成惊人的作品。

我自认没有那样的视野或野心能打造美丽的愿景,

也没有能力说服大家跟我一起建立那样的美梦,

但我很愿意追随。

而同时我更重视 cause,I need a "why".

信念能让我把"不切实际"看成"应该做"也"有机会做到",

TBH,我心底有个想像迟迟没有实现,

就是工作上能出现一个人真正"说服我",

让我全心相信并完成"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梦想;

毕竟对我来说,

那些能够说服、感染别人一起往同个方向前进的人们,

就像是童话里白马王子那样的发光闪亮亮。

 

- - - 美的无用 - - -

在欧洲旅行时,随处都可体会"生活的美",

(话说回来我目前最爱的是北欧风格。)

所谓"美",以我原本认知的观念来看,

比较像是"吃饱太闲"(台语) 会做的事,

没有实用价值,就单纯只是"比较好看",

可是这个对于"美"的坚持,我觉得是过去台湾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小至海报大至建筑,台湾随处可见很多不怎样的设计,

我们更加注重实用、而忽略了美感,

或说,先前没有发现这两个概念其实不互斥,

过度强调了实用的重要性。

在某个程度上这概念没有错,

毕竟会让人觉得"美"的事物,

盘子上漂亮的花纹,门上的雕刻、

鲜花、一首好听的歌、一出感人的戏,

是加分,但不是最低限度的"必需",

且偶尔要付出额外的代价才能获得。

近年来台湾对"美感"的觉醒落实在各个角落,

某个层面上表示我们更有余力重视精神面。

"美"的价值之于我,就恰好存在于它的"无用",

即使无法实际上(物质面)说得出任何功效或贡献,

却能让人在精神上"感觉良好",

那个良好的"感觉",就是美的价值。

 

- - - 焦虑 - - -

这部分比较私人,

但想著也许哪天能帮助到有类似问题的人,就写了。

我自觉有满严重的焦虑/不安全感问题,在各方面;

针对特定情境或对象会有比较严重的状况。

举例来说,有看 Suits 近两季的人,

看到戏中 Louis 抓狂的表现应该都会觉得他有问题,

我没有到那么严重,但他的状况我很能感同身受,

(戏中其实满仔细地交代了 Louis 产生某种情绪反应的原因)

因为我有认知到"焦虑"这件事的严重性跟可能的影响,

所以我也有意识地在自我治疗(?)

除了看很多文章帮助认识问题以外,也找解决方法,

目前觉得最有成效的方式是透过LINE留话给自己。

我焦虑的时候很容易有严重的负面想法,

然后回出过度悲观、具攻击性、心口不一或任何不适宜的话。

于是我开了只有自己的 LINE 群,

在焦虑产生的当下把想说的话或情绪通通先打进去,

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日记 (note),

当下不过度压抑情绪但也不发给任何人,

等确认焦躁的情绪先过去再来看;

通常等一阵子以后都会觉得那时候的焦虑是没必要的,

由于有清楚的纪录 (甚至有时间标记),

冷静之后常对当下自己过度焦躁的情绪反应有点惊讶。

我过去是走一个情绪大起大落时常过度满载的路线,

不过年纪大了这样的路线身体可能无法负荷,

若单因焦虑,做出任何造成后续困扰的行为,

也是完全没必要的。

书写对我来说有很显著的效果,提供参考。

从去年年尾到今年的一大波长期低潮,

让我重新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其实很想跟 Louis 的心理医生聊聊,可惜他很贵。

(真正问题是他是虚构人物而不是很贵吧?)

 

- - - 33 - - -

之前对自我的认识偏向"发展的可能性",

而近一年来感受比较深的,

则偏向自己的"不足"、"弱点",或"限制",

整个过程中严重地感到自我怀疑和贬抑,

经历过最低潮的时期后,渐渐可以往好的方向看:

承认某些自己的不足或缺点需要很多勇气,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觉得我破碎又黏回来了几次,

面对这些缺点并不会让人变得更不好或脆弱,

而是有足够的自觉能够寻求帮助以改善这样的状况,

这点我觉得在生活或事业上都一样。

 

学习过好当下,学习看开、学习闭嘴、

学习用理直气壮的 Don't Give It A Fuck 精神来面对某些人事物,

花时间在觉得值得的人事物上,

是接下来的重要课题。

 

已经过了年纪,但内心还是常偷害羞又幼稚的少女;

以前是 social 鬼,如今完全懒得 social,但遇上某些人仍有说不完的话;

对很多议题仍有满满的想法,但不一定会都说出来;

认识到自己这年岁体力有限,已经不会再轻易熬夜;

明白很多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只能留在回忆里。

还是感觉自己不像三十三的,短发的,三十三。

 

图说:现在的拍照app好恐怖,明明素颜看起来却像化了妆...

milkteasky.jpg

 

<当我想起你>  

(今年依然大爱杨千嬅/徐佳莹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