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臺灣作家李敖先生病逝,享年83歲,一代國學大師就此在文化神壇隕落。而這個折磨了他整整三年的病就是「腦幹膠質瘤」。

2018年8月,美國政壇的「符號性人物」、身患膠質母細胞瘤(4級膠質瘤)的美國共和黨重量級代表約翰·麥凱恩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1歲。

2019年6月,美國前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Joe Biden)做出大膽承諾,稱如果他在2020年當選總統,將會「治癒癌症」。引發他發表此項言論的事件之一或許就是2015年他兒子生命被惡性腦膠質瘤奪走。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知名的文人、政要深受「膠質瘤」所害,全球的很多普通人也正在經歷著著這種可怕「腦癌」的煎熬。單就中國而言,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5-8個人會得膠質瘤,其5年病死率在全身腫瘤中僅次於胰腺癌和肺癌。每年因膠質瘤死亡人數達3萬人。世界衛生組織曾公佈,按照各項腫瘤死亡率排位,惡性腦膠質瘤是34歲以下患者的第七位死亡原因。

腦膠質瘤「可怕」在哪裡?

腦組織裏分成兩種細胞,一種是神經細胞,一種就是膠質細胞,腦膠質瘤就是發生在膠質細胞的一種腫瘤。它的發生率在顱內腫瘤裏是非常高的,佔40-45%左右。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將腦膠質瘤分為I-IV級, 其中I-II級為低級別膠質瘤,惡性程度較低,預後相對較好,而III-IV級為高級別膠質瘤,惡性程度較高且預後較差,其中IV級膠質瘤主要就是指膠質母細胞瘤。

腦膠質瘤所導致的癥狀和體徵,主要取決其佔位效應以及所影響的腦區功能。膠質瘤可在電腦不同部位中生長,會擠壓破壞正常腦組織,從而產生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癥狀。此外,膠質瘤還會影響局部腦組織功能,使患者產生相應的其他癥狀,如腫瘤壓迫到面神經,常常會導致面癱,如腫瘤壓迫到大腦運動功能區,常常使患者走路不穩,甚至偏癱、癱瘓。

如果一旦診斷為惡性腦幹膠質瘤、膠質母細胞瘤、兒童腦幹瀰漫內生型橋腦膠質瘤(DIPG)等高級別膠質瘤,確確實實與死亡非常臨近了。此外,一些位於腦幹、丘腦、胼胝體等複雜部位的低級別膠質瘤由於位置複雜,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切除通常也面臨著極大的治療困難,下不了手術臺的情況時有發生。

得了腦膠質瘤能活多久?

根據北歐、美國、中國等國家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瘤治療規範,腦膠質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結合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方法。手術可以緩解臨牀癥狀,延長生存期,並獲得足夠腫瘤標本用以明確病理學診斷和進行分子遺傳學檢測。手術治療原則是最大範圍安全切除腫瘤,而常規神經導航、功能神經導航、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和術中MRI 實時影像等新技術有助於實現最大範圍地安全切除腫瘤。一般而言,經過綜合治療,低級別膠質瘤(WHO1~2級)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8~10年之間;間變膠質瘤(WHO3級)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3~4年之間;膠質母細胞瘤的中位生存期在1-2年之間。

腦幹、丘腦等「手術禁區」膠質瘤能做手術嗎?

之所以被稱為「手術禁區」,正是由於腦幹、丘腦、脊髓髓內和其它複雜位置處於大腦關鍵部位。僅就腦幹而言,它其中包括延髓、延髓角、中腦、橋腦等不同部位,雖然只是極小的範圍但其中聚集著很多重要的神經核團、傳導術和網狀結構等,控制著呼吸、心跳的中樞神經,牽一髮而動全身,手術極易造成腦幹內的重要結構損傷,致殘率及死亡率特別高。為患者安全考慮,通常都建議保守治療。

A頂部神經膠質瘤 B中腦膠質瘤 C內生型橋腦膠質瘤

D外生型神經膠質瘤 E瀰漫性內生型橋腦膠質瘤 F延髓膠質瘤 G延髓角膠質瘤

據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旗下組織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WANG)成員、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教育委員會主席德國巴特朗菲教授介紹,對於有明確邊界、突出腦幹的腫瘤以手術切除為好。手術目的是在保留神經功能下儘可能在手術顯微鏡下操作切除腫瘤。以下這些情況,可建議手術治療:

① 外生型腦幹膠質瘤突向四腦室、一側小腦橋腦角或小腦半球;

② 局竈型非外生型腫瘤;

③ 較大囊性變或出血壞死病竈。中腦頂蓋部位膠質瘤,自然史較長,僅適合分流手術和定期觀察。

這些位於「手術禁區」的腦膠質瘤雖然切除難度大但並不代表全世界的神經外科醫生都不能做,手術難點在於需要正確判斷和掌握手術切除的範圍、深度,並能精準辨識且避開功能區,這也就要求醫生的技術極其高超、手法非常嫻熟且擁有相當豐富的臨牀成功經驗。而巴特朗菲教授恰恰就是全部符合這些必要條件的世界大師級專家,他極為擅長這些複雜部位的高切除率手術,面對腫瘤位置複雜、手術難度極大等情況,他能在不損傷腫瘤周圍正常腦組織和神經血管的前提下,以高超技術手法進行極大程度的腫瘤切除,平均切除率在90%以上。巴特朗菲教授每年的手術量都在400臺以上,而且無一例外都是高難度的手術。經其手術得以獲得極大程度功能恢復和極佳預後的世界各地患者數不勝數,在中國患者羣中,他被親切地稱為「巴教授」。

巴教授腦幹膠質瘤手術切除案例三則

高級別膠質瘤長期生存之路在何方?

膠質瘤很難根治,往往會複發,一些高級別惡性膠質瘤(包括膠質母細胞瘤、兒童腦幹瀰漫內生型橋腦膠質瘤DIPG等)更甚。在腫瘤複發後,根據患者的功能狀況可以考慮再次手術、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方案。術後如果後續能夠按照國際治療規範選擇當今國際前沿的治療新療法、新藥物等,並且保證高標準的治療質量,那總生存期(OS)和生存質量(QOL)將遠遠大於平均值。這些新藥物、新療法具體包括以下4類:

1、術後質子放療:在質子治療中,可利用專門的機器和器具,結合布拉格峯的深度和患者不同病竈的形狀進行照射。因此可集中劑量,只瞄準病竈實施照射,對腫瘤病竈起到很好殺傷作用的同時,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影響也微乎其微。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2015年一份研究報告,對20名膠質瘤患者進行質子治療,沒有患者有明顯副作用。質子治療後平均跟蹤期為5.1年,智力功能沒受到影響,空間認知、注意力、記憶力和執行功能也都在良好範圍內。所有患者平均無進展3年生存率為85%,無進展5年生存率為40%。

2、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對於基因表型呈高度異質性的惡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來說,分子靶向治療的出現,無疑為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新型的靶向抑製劑,可以選擇性地阻斷從細胞膜乃至下游細胞信號轉導通路上關鍵的效應分子,從理論上講,各條細胞信號轉導通路都能被特異性抑制。目前,針對惡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靶向藥物還處在臨牀前研究中。但是,多年的研究已證實,原癌基因(EGF和PDGF及其受體)和腫瘤抑癌基因與惡性膠質母細胞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另外,常見的1p、10p、10q、19q和22q雜合性缺失也影響惡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基因表現型。這些已有的研究成功為惡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靶向治療提供了研究的靶點。

3、電場療法:電場治療是利用電場環境阻斷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從而達到幹預癌細胞增殖的作用。自從2015年FDA批准TTF療法用於新診斷的膠母細胞瘤之後,電場療法就一直為人所關注。在美國巴羅神經學研究所的一項大型臨牀試驗中顯示,電場治療被證明可以延長腫瘤患者的生存期並保持生活質量。一項大型臨牀研究結果表明,將電場加入化療的人比單獨使用化療的人有更長的生存機會。電場治療加化療治療腦膠質瘤的5年生存期為13%,而單獨的化療為5%。與單獨化療相比,參與電場治療的人們也能夠保持精神、情緒和身體健康,Optune電場加化療的人中有近半的人在2年時存活,而單獨接受化療的人數為31%。目前,美國神經外科學會前主席、腦血管病方面的國際知名專家Michael T. Lawton 教授正在巴羅研究所任職主席兼CEO。

4、免疫治療:膠質瘤的免疫治療是指在細胞因子水平上降低抑制性因素作用,促進包括淋巴細胞在內的全身免疫系統活化。在高級別腦膠質瘤免疫治療和臨牀試驗方面,在2018年度《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最新公佈的神經外科醫院排名中位列第三的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中心一直領先世界,其中CAR(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基因工程病毒、治療疫苗等都是UCSF免疫療法的全新突破。作為美國成人腦腫瘤聯盟(ABTC)成員、太平洋兒童神經腫瘤聯盟(PNOC)成員、兒童腫瘤學組(COG)成員,UCSF還積極參與國內開展的各項腦腫瘤治療臨牀試驗,為腦腫瘤患者尋求、研究有效的治療藥物和創新療法,對於減緩疾病痛苦、延長患者生存週期具有重要意義。UCSF的腦腫瘤中心每年實施成人及兒童腦瘤手術不計其數,其神經外科主任兼腦腫瘤中心主任Mitchel S. Berger教授是全美公認的治療成人和兒童的腦腫瘤及與腦腫瘤有關癲癇的專家。

目前對於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UCSF)的神經外科專家們正在進行一些創新的治療臨牀實驗,在膠質母細胞瘤的新療法上力求突破預後效果,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例如目前研究測試實施個體化聯合治療的能力和可能性,針對可及時手術切除的複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成年患者。收集的腫瘤組織和血液將使用稱為UCSF 500癌症基因組的新診斷測試進行檢查,該測試在UCSF臨牀癌症基因組學實驗室完成。UCSF 500癌症基因組將幫助識別患者癌症DNA中的遺傳變化,這有助於腫瘤學家通過識別靶向治療來改善治療。

近幾年,研究和臨牀試驗更進一步發展,神經外科醫生在臨牀診療時有了更多的治療手段可供選擇,患者也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病痛,擁有了更高的生存質量。攻克「死亡惡魔」腦膠質瘤,國際神經外科領域時常會有各種新技術、新藥物、新理念、新療法在誕生,腦膠質瘤特別是膠質母細胞瘤、兒童腦幹瀰漫內生型橋腦膠質瘤(DIPG)等高級別惡性膠質瘤的生存率將繼續提高,更大的長期生存希望、更光明的未來是指日可待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