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rchitect) & PP(Structure Engineer) - iStructure

隈研吾 Kengo Kuma(1954.8.8~ )

說起隈研吾,結構工程師可能不是特別熟悉,但在建築師可謂是盡人皆知。有人會提起他的《十宅論》和《負建築》;有人會提起他的長城腳下的公寓;也有人會提起東京奧運會主場館,他與zaha之間關於抄襲事件的官司。作為一名與中國合作頗多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總是繞有話題性的在建築圈的日常生活中被提及。

說現在的隈研吾是世界範圍內的當紅建築師一點都不為過,從他官方主頁上近幾年來井噴式的項目數量也不難看出,隈研吾的設計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歡。

材料 —— 形式 —— 建築,隈研吾的作品譜系表

有時隈工會被調侃說成是「內裝建築師」,以至於芒果台肥皂劇都以此作為段子。

但不得否認的是,隈研吾一直致力於從物質性、構造性、在地性等多方面不斷的探索材料運用的無限可能。以材料與構造的關係為一條邏輯主線,串聯起了其作品的內在邏輯。今天小i就同建築H,一起來到隈研吾所設計的東京大學情報學館,一起討論一下隈研吾的作品。

東京大學情報學館


H:說來也巧,隈研吾在東京的個展是我們一起去看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木橋博物館。雖然叫博物館,但其實它是連接酒店和畫廊的連橋。而在日本這樣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隈研吾卻採用了這樣一種看起來極不穩定的結構形態,簡直就是一根柱子撐起一片天啊。

木橋博物館模型

PP:這也是我印象最深的項目,為此我還專門回來查了相關資料到底怎樣用木頭實現如此大的懸挑和跨越。難道真的是用木頭逐層懸挑而成?

木橋博物館立面

在建築師的自述中提到「參考古代中國和日本經常使用的懸臂結構,挑戰一項由小部件組成的結構體系」,其所指的傳統工藝就是我們古代建築中的瑰寶——斗拱。

斗拱是中國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的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

古建築斗拱 & 營造法式圖冊

今天我們習慣於利用大截面梁或桁架完成跨越,而逐漸遺忘了傳統的木結構技藝。而日本的工匠不但傳承了這一技藝,而且通過不斷的專研和實踐衍生出更為符合本國文化的形式。試想如果這個橋是用鋼結構桁架完成的,那可能就無法做到這麼震撼了。

木橋博物館斗拱細部

木橋博物館立面圖

(兩側的觀光電梯也是結構的一部分)

H:與其說隈研吾要創造一種視覺震撼,倒不如說他要創造一種寧靜又莊嚴的禪意。不過他自己也講到是個從小愛玩積木的人。他認為,雖然是一種積木,但積木與積木之間不是簡簡單單的拼合關係,而是將相同部件像編製一樣組合起來的一種獨特的連接系統。而對於這種系統的探索,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作品。

受到日本民間玩具』QIDOLI』的啟發,

隈研吾設計的玩具

Kodama Kengo Kuma & Associates

Kodama Kengo Kuma & Associates

PP:我聽說他不喜歡鋼結構,更不喜歡混凝土。當今建築幾乎被這兩種材料統治,怎麼就入不了他的法眼呢?

H: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對抗6、70年代在日本如火如荼的「新陳代謝」派以及批判後來日本建築界風起雲湧的對於混凝土的追捧。

為了宣告後現代主義之死,隈研吾用及其諷刺的手法

完成了他的第一個公共建築M2,但M2也並不能稱之為一個好建築

PP:但其實這是很矛盾的,比如他在中國很有名的項目長城腳下的公社。隈研吾認為,竹子是中國的符號和象徵,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們都會想到中國。因此他就要用竹子做一個滿足現代抗震規範要求的房子。

長城腳下的公社

可在中國竹子多半用在室內的裝飾上,由於其強度低易開裂的特性,極少有人會拿它來做支撐建物的柱子。因此他就受鋼管混凝土(CFT)的啟發,將混凝土灌入柱子中形成CFB,來提高其強度。方法是巧妙的,可他不喜歡混凝土又不得不用混凝土,用了混凝土還要把混凝土藏起來,這種做法本身就很矛盾。

長城腳下的公社內部

H:他在自己的書里多次提到過,混凝土是沒有生命的材料,在它澆築成型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被改變的可能性,石材會不斷風化、木材也會不斷變色,但混凝土卻幾乎不受外界條件的影響。而他之所以對積木感興趣,正是因為積木擁有可以從散落到有序的這種變化的自由性。人們可以參與這類建築的搭建,同樣也可以參與它的拆毀;相比之下混凝土房子的拆毀過程就只能用機械或外力去破環。隈研吾稱這種可以參與其建造與拆毀的建築為建築的民主主義。

隈研吾結合在地風土元素,於台灣親炙南園設計的風檐

PP:建築也能體現民主主義?

H:你可以理解為他給自己的建築找了一件華麗的理論外衣,看著隈研吾如今暴發戶一樣的狀態,可能你都忘了人家其實是個理論派啊。他出的書真的是多,從他的書中你會發現,隈工真的是一位時時刻刻都具有「批判精神」的建築師。對於建築師來說,批判本身的意義可能在於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大的潮流吞噬,要有時刻對自己提出疑問的能力。這樣你的思想和建築才能走在時代的前面。

不看隈工的書就不懂隈工的建築?

PP:是否可以認為「非主流」的材料就是他用來批判的武器?比如木材、石材、紙等等。但在結構工程師看來他其實只是把這些新的材料用在表象,實質還是沒有逃出他所排斥的混凝土與鋼材。比如安東尼?克拉夫博物館中他用到了紙,但實質上是通過在膨脹的鋁網上噴射紙漿來製造的。再比如木橋博物館的柱子,實質是由一根鋼結構芯柱外包木材形成的。

安東尼?克拉夫博物館中紙質格柵

實質上是通過在膨脹的鋁網上噴射紙漿製造的

木橋博物館的柱子

實質是由一根鋼結構芯柱外包木材而成

H:我並不認為哪個建築師會單純為了批判而去做建築,而隈研吾鄙棄混凝土應該是對他對於時代的思考,混凝土作為高度工業化的人造材料非常契合日本6、70年代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但一座充滿冷冰冰混凝土的城市卻並不能給人帶來舒適與安逸。隈研吾對於自然性、在地性材料的執著其實是他對於「建築將如何發展」的答案。

石材美術館

PP:這樣說來,「批判武器」的形容是不恰當。應該是利用這些自然的材料,完成其自然建築的追求。

H:你說的對。拿今天我們來參觀的東大會館洋果子店來說,室外餐廳灰空間設計的真的很好,是一個讓人靜心享受下午茶的好地方。但其木條板的表皮完全可以從這座建築的功能上剝離掉,尤其當你看到木條板背後密密的鋼龍骨時,就會覺得隈研吾所崇尚的「自然的建築」沒那麼站得住腳。

東大會館洋果子店

PP:太同意。外皮看起來非常亮眼,而走到裡面看,這厚型防火塗料與華麗的外表很不相配。感覺花了太多的力氣在外皮的裝飾上,而內部卻不出彩。這「表皮建築師」也不是完全空穴來風啊。

精緻的木質表皮與粗獷的內部防火塗料

H:fa-bo這個項目估計你也有想吐槽的地方吧。這本來是一棟日本紡織品製造商用來展覽和開展紡織研究之用的三層小樓,隈研吾加了一圈碳纖維索對其進行抗震加固。

小松精鍊廠加固項目

PP:用拉索來加固旗杆,通過拉索的拉力可以顯著得提高其抗側能力。但拉索來加固一個房子,拉索的剛度相對於房子的剛度,是否能起到加固作用,作為結構工程師,我表示深深的懷疑。也有可能是因為拉索布置得非常密,使得其整體剛度比較大。

H:我覺得它妙就妙在索的密度上,120mm間隔的排布,讓這座簡單的小樓外側形成了輕柔曖昧的灰空間,立刻就變得有詩意了,而且也格外符合一座紡織品展示館的氣氛。從某種意義來講fa-bo的抗震加固改造卻是比東大洋果子店更加追尋到材料與結構之間本質關係的好項目。

碳纖維拉索細部

pp:不過無論是批判也好稱讚也罷,慣性思維的確是設計的大敵。如果墨守成規,死扣規範,隈研吾的這些項目在國內基本上都很難落地。比如我自己,讓我去設計一個竹子、石頭、碳纖維的房子,我是心中一點底都沒有。從今天我們對於隈研吾的討論中,除了震撼,確實引起了我很多的反思。

有趣的砌體結構(安養寺阿彌陀如來坐像収蔵施設)

H:雖然我們今天一直在說隈研吾是一位有批判精神的建築師,但縱觀整個日本的現代建築史中歷代有影響的建築師們亦是如此。上至前川國男、清家清等開山之人;下到長谷川豪這樣的新銳年輕建築師,他們始終圍繞著「傳承與創新」這一主題不斷鑽研。這五個字說起來容易,但當真正去實踐時卻發現,代代延續的思想和技藝與飛速發展的建造技術是多麼的矛盾。若想成為一位有批判精神的設計者,膽識與遠見固然必要,懂得傳承才是前提。什麼東西要傳承;為什麼要傳承;要如何傳承值得我們一直思考。

由於篇幅有限,以下就為大家列一下隈研吾的其他項目,和大家一同欣賞。

木 材

太宰府市宰府星巴克

浜名湖花博

金 屬

北京前門

北京前門金屬格柵細部

虹口SOHO

陶 板 瓦 片

Shipyard 1862

中國美術學院博物館

新津 知?芸術館

交流合作

我們很高興與結構同行探討,也很願意為建築師提供結構方案、諮詢建議、找形分析等。如有需求,請聯繫小i 微信號,或者在公眾號首頁留言。歡迎交流討論!歡迎投稿!

本文首發於iStructure公眾號,此為小i運營的知乎賬號,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不一樣的結構設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