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出自華陰楊氏,正統的漢人,也沒有史料記載楊堅有鮮卑血統,他的妻子獨孤伽羅是西魏、北周重臣獨孤信的七女兒,出自鮮卑獨孤部。李淵的父系也是漢人,出自隴西李氏,母親是獨孤信的四女兒,所以楊堅是李淵的七姨夫,只能說李淵有鮮卑血統。但在西魏時期,楊、李兩家都被朝廷賜封了鮮卑姓氏,楊堅的父親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氏」,李淵的爺爺李虎被賜姓「大野氏」,隋朝時,都恢複本姓了。其實,關於獨孤部是不是鮮卑人,歷來有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獨孤部的祖先是漢人,據《晉書》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劉進伯,官任度遼將軍,一次和匈奴戰鬥,兵敗被俘,匈奴把劉進伯和漢軍俘虜囚禁在獨山下,後來就在此娶妻生子,安家立業。其後代中有人稱族羣為「獨孤部」(意為獨山下的孤兒),傳至六世孫劉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部落名為姓氏,稱為「獨孤氏」。所以,楊堅是漢人無疑,李淵最多是有鮮卑血統,還不能算鮮卑人。


有這樣想法的人,主要是被當時南北朝混亂的制度影響的,還有就是他們的姓氏。

翻看史書,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楊堅還是李淵在南北朝時期都有一段少數民族姓氏的歷史,楊堅曾經姓普六茹,而李淵則賜姓大野氏。再加上當時漢人和少數民族混居造成了這樣的一個誤解。

我們先拋開血緣關係不講,先來看看中國古代對血統的認定,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也就是複習與社會,一切都以男性為主導。不管是從社會地位還是現實來看,都是以男性為尊的社會體系架構。

所以這個人他到底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主要還是看父親是少數民族還是漢族。

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在中國古代,認同並使用中國文化的那就是漢人,但也要經過幾代以後,其實中國漢族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產物。

從這個角度來看,楊堅的祖上其實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是漢人,只不過他被賜姓普六茹而已。而李淵則有一半的鮮卑血統,從當時的主流觀念來看,他們是如假包換的漢人。

拿到現在來說的話,他們既可以是愛人也可以是少數民族,就看他們戶口上的是什麼民族。

所以現在爭論羊尖或者李淵是什麼民族,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按照血統論來講中國的漢人沒有一個是純的血統,都是多民族融合的產物,我們非常認同的周王朝在當時也是西邊的部落,只是還沒到西戎的地界。

我還堅持認為他們是少數民族的話,可以去測一下自己的民族基因,你會發現其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少數民族的血統。


謝邀

我國擁有著長達數千年的燦爛文明,中途也曾遭遇過文明之殤。但所幸的是我們都挺過來了。在回答題主的問題之前我想先說一下現如今漢族的形成,定義。

漢族的構成

漢族分為三個支脈和兩個主脈。兩個主脈就是上古時期位於中原的炎黃集團和位於山東江蘇等地的東夷集團。三個支脈分別是位於北方的戎、狄集團、位於西南的苗蠻集團以及位於東南的百越集團。

漢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也是歷經曲折的,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夏、商、周、楚、越等民族的形成,位於黃河流域的夏商周三代,商滅夏,周伐商。社會發展進步很快,而位於長江流域的楚越民族相對發展的比較緩慢,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楚越都屬於原始社會中,自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和吳越國家的建立後,楚越民族才形成。第二個階段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尤其是融合了位於北方的戎狄集團。

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 ——《左傳》

以晉文公重耳來舉例,晉文公的母親就是戎人,異族人。還有當時周民族的晉國人也和身為戎族的秦國人通婚,表明春秋時期蠻夷戎狄的界限也逐漸在被打破。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進展加速。南方的楚國,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也出現了屈原那種大詩人。北方的燕國滅東胡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等郡。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更是漢族文化吸收少數民族文化的證據。西方的秦國打遍西戎無敵手,鎮壓了整個西戎 ,成為了當時西方民族的中心。兼併了西南的巴蜀,西方的義渠等民族都被秦國人吞併。這個階段形成了東齊、南楚、西秦、北燕趙四個中心點的漢族支系。第三階段就是大一統王朝的出現。秦國鯨吞天下,始皇帝駕長車而御宇內。掃平天下諸侯,統一了華夏大地,自此,外族人皆稱我華夏人為秦人,但是由於秦王朝短命,後來的漢朝傳承了將近四百年,使得漢族成為我們華夏的正式稱呼。

晉文公重耳

東亞地理:養蠱

由於東亞的特殊地理,東方和東南臨海,西南是茂密的叢林,西方是青藏高原和新疆大沙漠,只有北方遊牧民族一個敵人,漢族的形成更像是苗族的養蠱之術,上古時期華夏大地上棲息著上千個民族,經過長達數千年的戰爭與吞併形成了最強大的民族就是漢族。漢族的中心思想就是融合與同化。2005年中國主體漢族佔國家佔比為90.56%。

漢族的融合過程

漢族的融合過程大致可分為三次,第一次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期間漢族融合了北方的狄族,南方的楚越,四川的巴蜀,西方的戎族。形成了漢族。第二次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期間漢族最重要的一次融合同化就是鮮卑族,鮮卑族完全消失融入了漢族,此外還有一部分人口不多的民族也融入了漢族,比如兩湖一帶的蠻,俚,僚等土著,五胡中的羯(被漢族滅族的可能性大),北方的南匈奴。第三次就是宋元時期民族大融合,期間漢族融合同化了契丹族、大部分女真族、党項族、沙陀族、渤海族等民族。直到現在,華夏大地上的民族基本已經和全是漢族差不多了。漢族對於異族的同化能力是世界第一,漢族龐大的人口規模就是靠同化各種異族而得來的。有句話叫無論被誰統治,最終都會被漢族同化。元朝統治漢族,現在我們的兄弟民族就多了一個蒙古族。清朝統治漢族,我們的兄弟民族就多了一個滿族。

作者君對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的解答

現如今沒有什麼鮮卑不鮮卑的,都是漢族人。李世民、楊堅等人都是漢族人,這是無可反駁的一點。

隋文帝楊堅


我是歷史原創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對歷史有興趣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探討哦。


楊堅、李淵分別是隋朝和唐朝的開國皇帝,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大分裂,唐朝繼承並發展了隋朝的事業,開創了大唐盛世,歷史合成「隋唐」。這兩位開國皇帝,從父系血統上講都是漢族人,從文化認同上講也同樣都是漢族人。

1、隋高祖文皇帝楊堅,《隋書》記載為弘農楊氏,先祖是漢朝的關西大儒、太尉楊震(這點史學界也有爭議),父親是西魏北周的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楊忠、母親呂氏,楊忠在西魏北周時期被賜鮮卑姓普六茹氏,但可以看出,楊堅從血統上來說是漢族人。

楊堅娶西魏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第七女獨孤伽羅為妻,獨孤氏為鮮卑人,楊堅子孫可以說有鮮卑血統,但從父系血統來說仍然是漢族人。

2、唐高祖太武皇帝李淵,新、舊《唐書》記載為隴西李氏,先祖是秦朝的名將李信(這點可能有待商榷),祖父李虎是北魏、西魏名將,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被西魏皇帝賜鮮卑姓大野氏,父親李炳早逝,母親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第四女,李淵的母系獨孤氏雖然是鮮卑人,但是父系卻是漢族人,因此唐高祖李淵也被認為是漢族人。

3、楊堅和李淵被人說是鮮卑人,這個有兩點原因第一是他們家族都與鮮卑族通婚,都有鮮卑族的血統,但是判定一個人的族性,古代是以父係為根據的,因此楊堅和李淵都是漢族人;第二點原因是隋唐兩朝的政治勢力都源於鮮卑人的西魏北周政權,楊堅和李淵的父、祖都是西魏和北周的貴族、重臣,都為後代積攢下了豐厚的政治遺產,可以說為後代改朝換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楊堅、李淵當了皇帝以後,雖然隋唐都源於鮮卑人的政權,但他們都義無反顧的恢復漢族的政治傳統,尊奉漢族文化,重建並完善漢族的文化法統。

討論一個人 的族性,他所代表的文化法統比血統更有價值,一個人如果是外族血統,但是他認同並尊奉漢族的文化,那麼他就是漢族人,這樣的人各朝各代數不勝數;而一個人如果僅僅擁有漢族的血統,但是卻不認同或不尊奉漢族的文化法統,那麼他就是異族,比如東魏、北齊的高歡家族。因此,從文化認同上來說,楊堅李淵是漢人!

綜上所述,楊堅、李淵從血統和文化認同上來說,他們是真正的漢族人,他們為漢族的文化地位再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漢文化的認同,值得我們今人學習和敬仰。

這個問題你可以這麼理解,對於他們的近親大多是鮮卑人,五胡亂華,民族大融合時期,因北方一直被自稱是皇黃帝後裔的鮮卑族拓跋氏的北魏佔據,所導致的結果。但是,對於他們的遠祖,卻都是漢朝戰功赫赫的名將名臣。

楊堅,原來一直叫普六茹堅,後來才改名叫楊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楊堅的十四代祖父叫楊震,東漢和帝時期的大臣,如果再往上數漢初楊喜,楊喜比較有名,是分項羽屍體的五人其中之一,項羽烏江自刎後,有五個人爭分了項羽的屍體,五人皆被封為列侯,其中一個就是楊堅之祖楊喜。

李淵,跟楊堅一樣,父親祖父皆為北魏或北周的大臣。二人亦有親戚關係。李淵有一個先祖較有名,就是匈奴聞而懼之的李廣將軍。

總之,因為楊李兩家一直居住在北方,民族大融合時期,北方一直被鮮卑族的拓跋氏所控制,就像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一樣,都是生活在華夏土地上的中國人,當然他們是當時生活在拓跋氏控制的北方的漢人,後來因地域和婚親關係逐漸融合,經歷了數百年而被同化了。


只能算一半吧。因為他們有一半是漢人血統


人家是「西涼」人好吧


隋文帝楊堅是漢人,只是他的妻子是鮮卑望族獨孤信的第七個女兒。而李淵只能說有鮮卑血統,李淵的母親也是獨孤信的四女兒。李淵應該叫楊堅姨父才對!


混血,以父系算。都是漢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