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想讓宋江當梁山之主,而是晁蓋壓根就認為射死他的就是宋江這一夥兒人。

晁蓋明明說的是「射死我的」,根本沒提史文恭,等晁蓋一閉眼,宋江卻偷換概念變成了「誰抓了史文恭」,似乎也驗證了這裡面的不尋常。

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第一,梁山和曾頭市不是血海深仇,史文恭沒有必要下死手,他只是個教頭,有功也輪不到他。第二,晁蓋死後雖說兄弟們很憤怒,可是攻打曾頭市的理由很值得商榷,什麼你搶我馬等等一些雞毛蒜皮的爛借口,絕口不提為晁蓋報仇這麼高大上一聽就得死磕到底的理由。第三,曾頭市居然不知道晁蓋已死,甚至想要和解,如果史文恭真的殺了晁蓋會傻到還去和解嗎?第四,也是最核心最有說服力的一項,晁蓋宋江二人理念不同,路線不同,勢必會走上相反的道路。

由此可以推斷,晁蓋肯定不是史文恭殺的,肯定是自己人下手。晁蓋是發覺中了埋伏退走的時候「迎面」中了一箭,那隻標記著史文恭Logo的箭有沒有毒我們不知道,但是林沖拿金瘡葯給晁蓋敷完以後才知道中了毒,到底是箭有毒還是金瘡葯有毒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晁蓋死後,宋江集團就上位了,既得利益者也是宋江集團,自己想吧,我就說到這。


是的。

這句話是在晁蓋攻打曾頭市失敗,被毒箭射中面頰,臨死前所說的話。

按理說,堂堂山寨之主,本應該明白,自己一個將死之人,此時最應該做的就是趕緊確定新的繼任者,這樣,他才可以放心地去死,然後兄弟們繼續他未盡的事業。

可他偏不,反而背道而馳,這句遺囑根本無助於梁山的團結穩定,相反,只會增加繼承人選的不確定性,如果被其他心懷叵測的人利用,不讓他宋公明哥哥做山寨之主,豈不是讓梁山進入了分裂內訌的局面?

何況梁山上下誰不知道,宋江早已是眾望所歸的繼任者,晁蓋怎麼可能不知道?知道了還做出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決定,那不就是不想讓宋江即位,成心給他添堵嗎。

可以說,晁蓋這句遺囑,從政治智慧上講,真的是一塌糊塗,把他生前積攢的對宋江的不滿與憤懣給完全展現了出來,矛盾暴露無遺。

其實晁蓋和宋江之間兄弟反目的過程充滿了悲情意味,因為雙方都算是合格的領袖,但因為政治路線的不同,而最後分道揚鑣。

晁蓋是偶像式領袖,是個妥妥的大俠。書中記載他武藝高強,義薄雲天,平生仗義疏財,愛好結交天下英雄,是個敢於為民請命的好漢,人格魅力極強。

包括從晁蓋後來的事迹上看,他對待兄弟確實重情重義,尤其是對有救命之恩的宋江,幾次要把寨主之位相送。考慮到晁蓋不是陰謀家,沒什麼心機城府,喜歡直來直去,討厭矯揉造作,他這些話應該是發自肺腑,是把恩義看得比什麼都要重要的人,相應的,他也可以獲得大家的信任與追隨。

而宋江則不是,比起俠客,他更像個政客或者說,更想做政客,並視之為終生的奮鬥目標。因此,他更有政治頭腦,待人接物更加細膩,也更具謀略和城府,手腕也比晁蓋要多得多。

晁蓋一身草莽氣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和一腔熱血換得豪傑們的崇敬追隨,宋江則以自己的頭腦、格局、見識以及懷柔之術聚攏人心。

性格與追求的不同,導致了政治路線的不同,即梁山泊的發展方向,大家都知道宋江是鐵了心要走招安路線,也就是從組織外回歸到組織內,而晁蓋並無此意,他更看重梁山自身的獨立性,這就使得二人發生了分歧。

但整體而言雙方並未交惡,更沒有大打出手鬧內訌,只是彼此漸行漸遠,雙方關係的轉變一直很微妙,屬於心照不宣但埋頭做彼此的事的那種關係。

但時間長了,勢力此消彼長之後,宋江開始徹底做大,幾乎完全掩蓋住了晁蓋的光芒。晁蓋不可能沒有察覺到,不滿應該有,但還沒有徹底爆發的地步。

一直到段景住盜馬獻宋江,結果被曾頭市所奪,才徹底點燃了晁蓋的怒火。

其實晁蓋的怒火可以理解,一般人捧宋江賢弟我也就忍了,你他娘的一個盜馬賊,想來梁山入伙走後門,送禮不送老大送宋江,你這也太看不起我了。再不發發威抖抖脾氣,你們還真當我不存在啊。

應該說,沖晁蓋負氣,不聽宋江和吳用勸阻,不顧一切也要親自帶兵攻打曾頭市,可以看出,晁蓋這次是真的傷自尊了,打算用武力證明自己。

此舉也再次說明他真的不是一個政客,權謀方面不是宋江的對手。而晁蓋也很快嘗到了被孤立的領導人的痛苦,此時已經兵強馬壯人才濟濟的梁山泊,頭部猛將幾乎沒有人願意跟隨晁蓋出戰,只有林沖因為地位超然且念及舊情,願意陪伴出征,其他人連吳用都沒出馬,梁山主力部隊基本上都坐視晁蓋出征,這顯然是顧及真正大老闆宋江的面子。

晁蓋一方與宋江一方的爭鬥基本上是沒有硝煙的,且是一面倒的進行著。晁蓋的性格和班底決定了,他註定不是精於權謀的宋江的對手,被一而再再而三的邊緣化,進而坐視其尾大不掉,完全失去抵抗能力。

曾頭市一戰,是雙方勢力,具體說是晁蓋本人與宋江勢力最後也是最激烈的一次交鋒,可惜,晁蓋急功近利,中計被毒箭射傷而死。但可以想見的是,就算晁蓋這次沒有雄起,未來的他,只會越來越淪為吉祥物,其在梁山泊最後的歸宿,可能和未來的盧俊義一樣。

開會時投贊成票即可,不要反對宋江的任何決定。

綜上,晁蓋就是不想傳位給宋江,而且還是對其不滿的一次總爆發。


 1、表明了反對宋江做水泊之主;  晁蓋臨死的遺言當著眾頭領的面對宋江說:「賢弟莫怪我說: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可見晁蓋對宋江多麼的不滿,此話的意思就是不想讓宋江當老大。否則晁蓋完全可以說,賢弟保重,我死之後,你便為梁山之主。宋江的武功不行,而晁蓋的遺言又是誰捉了射死他的,誰就是老大。史文恭是水滸中的一等武林高手。以宋江的本事怎麼可能捉得住史文恭。若以這個為條件,除了蕭讓、金大堅之類的知識分子,梁山上任何人都比宋江有希望當老大,哪怕李逵都比宋江的可能性大。晁蓋臨死開出這個條件,分明就是不想讓宋江繼任老大的位置。自宋江入伙後,晁蓋這個老大多半是做得十分窩囊,臨死來了這麼一手,也算報了一箭之仇。  2、暗示毒箭有可能不是史文恭射的。  史文恭是絕頂高手,高手一般自負,不屑於箭上下毒。  黑夜裡一箭正中,花容也未必做到,何況史文恭不是以箭術聞名的。  以後曾頭市和史文恭也沒有以射死晁蓋為驕傲,這是不合理的。  3、下黑手的不一定是花榮。  花榮當時不在出征的隊伍里。  花榮太出名了,當時不應該在的人出現,太容易引起別人的懷疑。  好好看書,在當時的和晁蓋一起出征的名單里,有誰是值得懷疑的。  4、其實,按照晁蓋的遺言的含義推測:晁蓋心中的接班人應該是:林沖。  林沖為人仗義;武藝高;資格老;功勞大;顧全大局;威信高。  林沖反對招安,思想路線和晁蓋一致。  林沖有老梁山、二龍山、桃花山、少華山、柴進等的支持,必要時可以有實力和宋江抗衡。追問誰最值得懷疑啊=。=追答晁蓋是帶了二十名兄弟去曾頭市的,他們是林沖、呼延灼、徐寧、穆弘、劉唐、張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楊雄、石秀、孫立、黃信、杜遷、宋萬、燕順、鄧飛、歐鵬、楊林、白勝。這份名單很有意思,首先吳用不在裡面,吳用雖是晁蓋劫生辰綱時就在一起的老兄弟,但現在顯然晁蓋已經認定吳用投靠了宋江。另外,林沖、劉唐、三阮、杜遷、宋萬、白勝,晁蓋自己的班底除了一個開酒店的朱貴幾乎全部出動了,這批人也就是宋江上梁山時坐在左邊一排的9個頭領中的8位。再看剩下的,徐寧是湯隆騙上梁山的,基本沒有派系色彩,呼延灼是降將派系的,石秀、楊雄也不算宋江的嫡系,孫立是登州派系的,鄧飛是飲馬川小派系的。和宋江嫡系拉得上關係的只有穆弘、張橫、黃信、燕順、歐鵬、楊林6人,但都不算十分親密。宋江嫡系中的嫡系如花榮、秦明、李逵、戴宗等一個也沒有。再看晁蓋中了曾頭市之計後,親自劫營時所帶頭領的名單,劉唐、呼延灼、三阮、歐鵬、燕順、杜遷、宋萬、白勝。除林沖外,晁蓋帶了劉唐、三阮、杜遷、宋萬、白勝等7人,清一色的自己兄弟。而林沖缺席是因為晁蓋另委以重任,為後軍接應的主將。從這兩份名單也能看出,晁蓋在梁山能依靠的基本上還是自己火併王倫後,宋江上山前的那撥老同志。晁蓋在梁山的處境可見一斑,宋江的嫡系們恐怕正在山上看晁蓋的笑話。從這兩份名單來看:他們後來的表現;和宋江的關係;排座次的地位;我個人分析,可能性最大的:穆弘。排座次時第二十四位的穆弘是宋江的嫡系,也是揭陽小派系的成員。揭陽這個小派系的領袖應該是混江龍李俊。宋江把穆弘提到李俊前面。穆弘的排名太高,尤其在李俊之前,從資歷、功勞==都不合理。花榮、徐寧、楊志、索超、張清、朱仝、史進、穆弘為馬軍八虎騎。是馬軍里僅次於五虎將的。第七名都是史進,少華山的老大,魯智深的拜把兄弟。朱仝算比較弱的,可他的武藝在中上,又有救兩任老大晁蓋、宋江的功勞。論勢力,論實力,論江湖名氣,論武藝,論南征北戰的功勞。從書里的記述,穆弘何德何能??宋江把他排在第二十四位、八虎騎之一???

宋江是被晁蓋救到梁山的,說好聽點,也是晁蓋請上梁山的,剛上梁山,晁蓋就請宋江做梁山之主,此時宋江雖有這心,但深知自己威望不能服眾(細看電視劇的能夠看出當時宋江的微妙表情變化),所以肯定不能接受,但是宋江也非等閑之輩,知道如果要讓眾兄弟真正服自己,必須有自己的理論基礎,也就是綱領,喝一點恰恰是晁蓋沒有的,晁蓋的本意只想跟兄弟們吃吃喝喝 快快活活的過完這輩子,是個直爽豪邁的義士,但是宋江不是,在官場上混跡多年的宋江有自己的想法,在梁山上,他敏銳的發現梁山眾好漢光有好漢之實,卻無好漢用武之地,所以,宋江切實有效的提出替天行道的口號,進而實現招安的最終目的,這口號其實在梁山非常有市場,如果細讀梁山眾好漢,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是被逼,他們怨恨官府 但未必真相反叛朝廷,後來宋江當政,也是一直用這種思想去說服很對好漢上梁山的,最典型的就是盧俊義,其實在很多梁山好漢心裡,能夠再次被朝廷重用,何嘗不必落草為寇要好得多,真正徹底對朝廷失望的,只有起初跟晁蓋劫生辰綱的一些兄弟,當晁蓋知道宋江有招安的想法後,是大失所望,知道這人跟自己是南轅北轍,註定走不到一起的,但是宋江是自己請上來的,於情與義,都不能再把他趕下山,晁蓋是義士,對兄弟不會行小人勾當,唯有憑藉自己一腔熱血向前,最後被史文恭射殺,晁蓋最後的這句話,是無奈也是痛心,既不願又不能。


是的。原文如下:

當日夜至三更,晁蓋身體沉重,轉頭看著宋江,囑咐道:「賢弟莫怪我說: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罷,眾頭領都聽了晁蓋遺囑。宋江見晁蓋已死,放聲大哭,如喪考妣。

這句話里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那個?」

眾所周知,宋江並不是以武力著稱的人,他又怎麼能夠抓住兇手。於是在宋江和無用的曲解下,這個"誰"就變成了「誰的手下」。

晁蓋應該是屬意林沖接班的,畢竟自己這個首領之位是林沖讓出來的,但是林沖在梁山上的勢力不如宋江,所以晁蓋給了林沖一個機會。

按理說盧俊義的武功比林沖也強不了多少,名頭更是半斤八兩,放著現成的林沖不用,卻費勁心機逼盧俊義上山,不是多此一舉嗎?讓給林沖不是更加名正言順,然而宋江敢讓嗎?他不敢!

宋江很聰明地把盧俊義逼上梁山,一番謙讓之後這個首領位置就變成了他和盧俊義之間的事情,很巧妙地把其他頭領包括林沖給排擠到一邊。

然而這個首領位置盧俊義敢接嗎?他不敢!晁蓋都死得莫名其妙了,更別說他一個孤家寡人了。於是盧俊義很配合地和宋江演了兩場戲。只不過史文恭很不配合地死在他的手上讓他十分鬱悶。要不然只用一場戲就夠了。

第二、「射死我的?」

讀到這裡是不是很納悶,明明都說了兇手是史文恭,晁蓋還提「射死我的」,直接說史文恭不就得了,難道是糊塗了?

不,兇手到底是不是史文恭還存在疑問,他至死也沒有說是他殺了晁蓋。如果是他射死晁蓋,他不是應該在兩軍陣前大肆炫耀嗎?然而他並沒有。

晁蓋或許清楚,但他並沒有證據,也沒有時間去調查,只能隱晦地提到,或許在關鍵時候能給宋江補上一刀。


晁蓋,未上梁山之前,是鄆城縣東溪村保正,當地大財主,他身強力壯,未娶妻室,為人仗義疏財、武功超群,義薄雲天,愛結交天下好漢,是江湖有名的好漢。傳說鄰村西溪村鬧鬼,村人鑿了一個青石寶塔鎮在溪邊,鬼就被趕到了東溪村。晁蓋大怒,就去西溪村獨自將青石寶塔奪了過來在東溪村放下,因此人稱「托塔天王」。

宋江,未上梁山之前,是鄆城縣押司,家住鄆城縣宋家莊,父親是莊主。他平時經常救人於危難之中,江湖人稱「及時雨」,又號「呼保義」。他面黑身矮,又喚他做黑宋江;又且於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宋江自幼是和晁蓋是熟人,長大以後,兩個人有所交往。

晁蓋等七人,奪了生辰綱,被官府緝拿,宋江暗中送信,救了晁蓋等人,宋江於晁蓋來說有救命之恩。之後晁蓋上了梁山,也曾多次邀請宋江入伙,宋江因理想不同未同意。後來,宋江因為老婆閻婆惜掌握他和晁蓋通信證據,受到威脅而錯殺閻婆惜,輾轉逃難期間,後先後結識了柴進、武松、花榮、王英、燕順、黃信、秦明、李逵、戴宗、張順、李俊等英雄好漢,中途宋江被鄆城官府抓住發配途中,被梁山晁蓋所救,拉他入伙他不同意,而後在江州醉酒題反詩時,被晁蓋帶人劫法場救上了梁山。不久,宋江把花榮、武松等人招上梁山。宋江上山之後,晁蓋是老大,宋江是老二,宋江先後拉了不少人上梁山,宋江的勢力逐漸超越了晁蓋。

從晁蓋和宋江兩個上梁山的情節,晁蓋因搶劫生辰綱上的梁山,宋江因為殺了閻婆惜發配被救上梁山,他們兩個上梁山的原因是不同的。相對來說,晁蓋屬於自願的部分,宋江屬於被迫的部分,兩個人上梁山的性質不同。

這兩個人上梁山過程的鋪墊,就為兩個人不同的人生髮展規劃埋下了伏筆,用現在的話說政見不一致。你想,一個團體,老大、老二意見不一致,老二的勢力比老大強大,這樣發展下去會有什麼樣的趨勢呢?當然,老大心裡是不痛快的,處處要防著老二。

宋江上了梁山,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都在宋江的管理下有聲有色、井井有條,晁蓋當起了甩手的大掌柜。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宋江的勢力越做越大、功勞越積越多,漸漸的在梁山裡宋江儼然成為了實質性的老大。如攻打祝家莊,高唐州,連環馬,收三山,取華州,都是在宋江的指揮下,取得了勝利。宋江的威望,讓晁蓋心裡非常的不爽。

最關鍵的一仗,改變了水泊梁山的權力結構。曾頭市,晁蓋終於忍無可忍,帶隊親自下山,去攻打曾頭市,沒曾想,第一仗被毒箭射中了眼睛而亡。晁蓋的心裡,肯定是無比的憋屈、氣憤,各種的想不明白,有苦難言、有恨難說。不論,他帶隊打曾頭市自己犯了哪些錯誤,只從出事這個角度來想,他的心裡肯定是不想宋江接棒梁山的。

晁蓋,為什麼會這樣想呢?從宋江上梁山之後,宋江的風格和他不一路,宋江的勢力超過了他,宋江的風頭蓋過了他。誰當老大,都不會有這麼大的胸襟,讓別人風頭壓著自己的,這是人性的基本認識。曾頭市,晁蓋受傷,自知施救無望,他後悔呀!他的心裡,有無數個懷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後害的他?

誰會害他?害了他,對誰最有利?這樣,一個一個念頭湧上心頭,加上過去的故事一幕幕出現在眼前。

他才說出了「誰捉住射死我的那人,便可為梁山泊主」,這句話!這其實,就是懷疑宋江,不願意宋江當老大的意思!!

如果,按照常規的權力交接,老大不行了,肯定是會說讓老二接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晁蓋沒有說讓宋江接班,也就是對宋江有懷疑,不信任!


一場驚心動魄的暗戰

宋江在未上梁山之前與晁蓋的關係確實是生死之交,是非常好的朋友。當晁蓋、吳用等所謂的「七星聚義」在黃泥崗用蒙汗藥智取了楊志押送的生辰綱之後,以為做的神不知鬼不覺正沾沾自喜的時候,熟料大禍早已臨頭。鄆城縣衙捕快早已將參與劫持生辰綱事件的白勝抓獲並通過他的口全盤將晁蓋等主謀供了出來,而此時的晁蓋等人還蒙在鼓裡。此時的宋江正擔任鄆城縣的「押司」,作為衙門裡的人他第一時間得知了官府將對晁蓋等人下手並一網打盡的消息。宋江早就與晁蓋有交情,他冒著與劫匪勾結的罪名親自騎快馬趕到晁蓋處將情況通報給晁蓋,讓晁蓋事不宜遲抓緊逃離鄆城。得到宋江提供的珍貴情報,晁蓋立即採取行動及時通知了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三兄弟迅速逃離了鄆城縣然後投奔了梁山,林沖火併王倫後晁蓋擔任了梁山之主。如果沒有宋江及時通風報信晁蓋等人恐怕早已被官府緝拿歸案。當然,晁蓋也曾投桃報李救過宋江的命,那就是梁山好漢江州劫法場。晁蓋親自下山率領梁山十七位頭領,一百餘名嘍啰,血戰江州成功將宋江救出。應該說此時的宋江、晁蓋確實是肝膽相照,休戚與共。

但是當宋江入伙梁山之後,他與晁蓋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變化。兩個人治理梁山的理念並沒有融合在一起,甚至南轅北轍。「一山不容二虎」的負面作用開始凸現。晁蓋雖然坐梁山第一把交椅,但鑒於宋江的名望太大,又擅拉攏人心,許多好漢唯宋江馬首是瞻、唯命是從,大有將晁蓋架空的嫌疑。兩個人雖然表面上維持著兄弟的名分,但實際上各有各的算盤,已經再也無法恢復到之前那種親密無間的關係了。宋江在梁山力主招安,晁蓋則堅決反對招安。政見不同導致了兩人成為了事實上的政敵。曾頭市晁蓋中箭生命危在旦夕,按照正常邏輯,晁蓋一旦身故他應該在遺言中選定二頭領宋江擔任梁山之主做自己的接班人。但晁蓋沒有這樣做,而是在遺囑中明確表示誰捉住兇手誰就是寨主。這充分說明晁蓋對宋江根本就不信任,他怎麼可能把梁山大業交給一個與自己的戰略方針背道而馳的人呢?

非但如此,晁蓋甚至懷疑自己中箭,史文恭只是替罪羊,幕後兇手可能是宋江主使,目的是清除異己,毫無疑問在宋江眼裡晁蓋就是阻礙自己接受招安最大的絆腳石。因此,晁蓋在遺囑中對史文恭的名字隻字未提,這是很耐人尋味的。宋江與晁蓋的「暗戰」以晁蓋身亡、宋江勝出而告終。宋江率領梁山好漢終究還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最後的結局是梁山分崩離析,眾好漢死傷慘重、十去八九,這都是拜宋江所賜!不知九泉之下的晁天王面對如此結局該作何感想呢?


從初一上中學時接觸到水滸讀本,也就78-79年,開始被老施表面描繪,替天行道,大碗喝酒,大稱均金所感動,一時不知有政府,走了彎路,我今年56歲,才真的發現,不管是誰來評水滸,都是意淫而已,為政治所需要,為時下所需要,各取所需,我個人所見,水滸表面上宣傳的是急公好義,替天行道,扶危濟貧,實際上是個人英雄主義,也就應了中國一句老話,會鬧的孩子有奶吃,雖然最後崩潰瓦解,那也是應了毛偉人評水滸的一句話,水滸好就好在不反皇帝,只反貪官,如果只反皇帝,好幾百年前就是禁書,這裡隱藏幾萬字,綜上所述,老施不是憤青,就是得味人生,古來厚黑一等教材。歡迎來噴,


央視水滸傳醜化宋江真厲害。晁蓋跟宋江格局不一個級別。原著里,宋江精通兵法,屢戰屢勝,上山的人多數也是宋拉去的。宋江為人忠義,認為梁山好漢的前途只有招安(造反取勝不現實,勢力大了朝廷就會找你麻煩,拖久了這伙子人老了怎麼辦?)晁蓋呢?就是奪生辰綱躲到梁山的7好漢之一,其他人緣就差遠了,用兵不會,見宋江取勝,覺得很簡單,遭史文恭埋伏。晁蓋格局低了,跟宋江沒法比,所以108將都不好安排,臨死前確實不想讓宋江即位,因為格局不一樣。


對,晁蓋壓根就沒想讓宋江接任梁山老大的位置,不僅如此,晁蓋此舉還暗示他對宋江的懷疑,懷疑自己所中毒箭跟宋江有莫大關係。

為何這麼說?我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按道理說,宋江是梁山的二寨主,老大晁蓋死了,理應由宋江順位接任寨主位置。

但晁蓋臨死遺言卻並沒有這麼做,其原因就是懷疑自己的死跟宋江有關,所以沒有直接傳位給宋江。

二、晁蓋明知自己素來和宋江的招安理念相背,這次中毒箭事出蹊蹺,懷疑的矛頭直指宋江。所以臨死之際把寨主之位設置成一個巨大的誘餌,希望能釣出那個真正害死自己的兇手。

三、晁蓋心中自有寨主人選,那就是林沖。但苦於宋江勢大,他擔心林沖鬥不過宋江反被害,所以臨死設置了這麼一個難題。

這個難題相對於武藝高強的林衝來說就不算是難題了。而對於不擅長武藝的宋江來說,確實是一道難題。這也就是晁蓋變相想把寨主位置傳給林沖。

綜上所述,因為懷疑宋江是暗害自己的主謀,所以晁蓋臨死之言就是不想傳位給宋江,而且他想變相的把寨主位置傳給林沖。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立刪)

(歡迎點擊關注墨魚軒書畫,閱讀欣賞更多文史典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