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概述

歷史沿革:

在內蒙古高原,陰山北麓草原深處,閃耀着一顆燦爛的明珠——四子王旗,蒙古語稱作“杜爾伯特”,在我國的黑龍江、新疆、內蒙古以及蒙古人民共共和國境內均有“杜爾伯特”地理名稱,但是這些部落或命名均爲同名異性,並非同一祖源。

“杜爾伯”是蒙古語“四”的意思,加上覆數詞尾“德”,成爲“杜爾伯德”,時至今日,書寫習慣已經形成“杜爾伯特”。關於這一稱謂,中外史籍中的記載並不一致,有的記載爲“杜爾奔”,也有的記載爲“朵魯班”,還有的記載爲“脫裏別歹”。然而在清代張穆的《蒙古遊牧記》、日本學者下村修介的《蒙古地誌》、趙爾巺的《清史稿》中,均爲“杜爾伯特”。

在明清時期,共有四個杜爾伯特部落,四子王旗是哈薩爾十五世孫諾顏泰統轄的杜爾伯特部落。史書記載“諾顏泰有子四,長子僧格,號墨爾根碩齊;次子索諾木,號達爾罕臺吉;三子鄂木布,號布庫臺吉;四子伊爾扎布,號墨爾根臺吉。四子分牧而處,後遂爲部稱。”蒙古語的杜爾伯特部落,即爲四子部落。諾顏泰爲部落始祖。此外史書另有記載“四子部落,牧地在陰山之北,臨於沙漠。日日爲阿魯喀爾喀所據,東、北界蘇尼特,西界歸化土默特,南界鑲紅旗察哈爾,廣二百三十五里,袤二百四十里,該部駐烏蘭額爾濟。”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四子部落於天聰年間,在徵討察哈爾林丹汗的戰爭中立下了功勞,諾顏泰三子鄂木佈於1634年覲見皇太極,1636年受封札薩克,賜達爾罕卓禮克圖號,建四子王旗。1649年受封爲多羅郡王,四子部落共建“四個多羅,二十個索木(蘇木)”。

歷史的杜爾伯特金戈鐵馬,現在的杜爾伯特美麗富饒。這裏,春季綠草如茵,鳥語花香;夏季,水草豐美,氣候宜人;秋季,天高氣爽,風光秀麗;冬季,銀裝素裹,一望無際。美麗的杜爾伯特草原不僅獨具民族風情,草原風光的特色旅遊資源,而且保留着宗教文化氣息濃厚的古建築以及金長城遺址、元代敖包羣遺址、漢代巖畫遺址,特別是犀牛化石的發現,再次證實了這片神奇的大草原曾經是犀牛生息的故鄉。

戈壁明珠,神舟家園——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腦木更戈壁駱駝

戈壁明珠,神舟家園——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蒙古馬

戈壁明珠,神舟家園——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的戈壁紅牛

戈壁明珠,神舟家園——四子王旗

休息中的牛羣

戈壁明珠,神舟家園——四子王旗

草場中的馬羣


自然風貌:

四子王旗於蒙古國南戈壁省接壤,國境線長達104公里,總面積25513平方公里,是一個以蒙古族爲主體,漢族居多數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總人口21萬餘人。從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驅車95公里即可到達旗府所在地--烏蘭花鎮。烏蘭花系蒙古語,烏蘭是紅色的意思,花,意爲山丘,因鎮東南有一座紅色小山而得名。

四子王旗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古人類就在這片原始的草原繁衍生息。目前旗內紅格爾蘇木、江岸蘇木已經出土了石核、石葉、石鏟、石片、刮削器等舊石器,證實了古人類曾經在這裏活動。因古地理、古氣候很適宜動植物生存,在烏蘭花鎮南發現了我國第三紀犀牛化石,爲國內罕見的大脣犀牛化石帶。此外,生長在鬧木更蘇木的胡楊林石也被列爲世界重點保護植物。

四子王旗春秋戰國時期爲匈奴地;秦漢時期爲雁門定襄郡之徼外地;魏、晉、南北朝爲拓拔氏據地,隸屬撫冥鎮;隋唐時爲突厥牧地和大單於大都護府;遼金分屬西京道和西京路,四子王旗境內現在仍保留着金代長城遺址。元朝時爲淨州路及西北境砂井總管府之部,在旗境內吉生太鎮城ト子村發現的淨州路舊址以及古城足以爲證;明朝時爲察哈爾部林丹汗屬地;清朝時元太祖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代世孫諾顏泰的四個兒子統轄此地,史稱四子部落郡王旗;1912年,喀爾喀哲布尊丹巴呼圖格圖與民國政府封。四子部落放第十三代王爺勒旺諾爾布親王之後,本旗全稱爲“四子部札薩克多羅達爾軍裏克圖呼碩親王”,後簡稱四子王。

礦藏、動植物資源:

四子王旗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全旗現有總耕地頁積1060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達75萬畝,年產鮮薯15億斤。草原面積20843平方公里,天然草牧場3200多萬畝。全旗牲畜飼養量達250多萬頭(只),年產肉類2600多萬斤,毛絨400多萬斤,皮張60多萬張。北部遼闊的杜爾伯特大草原,蘊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銅、金、鉛、鋅、螢石、石膏、芒硝等金屬和非金屬礦藏儲量巨大。黃羊、野兔、髮菜、蓯蓉、麻黃等野生動植物馳名中外。牛羊駱駝等食草性牲畜飼養具有相當規模,是全國重點肉食品產區之一。

杜爾伯特草原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草原植物有250餘種,屬於內蒙古北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四子王旗草原分爲戈壁草原與針袤草原兩大類型。戈壁草原面積佔總面積的一半,草原人口稀疏,畜牧業基本處於靠自然資源的粗放發展狀態。

人文風俗

杜爾伯特草原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世代繁衍生息在這裏的蒙古族人民保留着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蒙古民族素有熱情、豪爽、質樸、好客的美德。當客人來到時,主人要用傳統的禮儀爲尊貴的客人獻上香甜的奶酒,潔白的哈達和悠揚的牧歌。當客人到來時主人要迎出蒙古包外,微躬施禮,親切的問道“賽音白努”(您好然後敬哈達、換鼻菸壺、敬茶、敬酒,能歌善舞的主人還要唱起熱情奔放的《祝酒歌》,對客人寄予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服飾多姿多彩。主要以首飾、長袍、腰帶、靴子等四大類組成。奶食、炒米、麪食、肉類是蒙古民族的主要食品,奶茶、酸奶、奶酒是蒙古民族的主要飲料,而手把肉、烤羊腿、測羊肉、羊背子、烤全羊等民族喫法,以其獨特的民族風味聞名全國,特別是烤全羊只有招待最尊貴的客人時才上桌。

那達慕大會,是草原上最爲隆重的盛會。那達慕,系蒙古語,爲遊戲或娛樂,蒙古語全稱爲“額林高力本那達慕”,它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生活中創造和傳承下來的一項富有民族特點,象徵歡樂、吉祥、慶賀豐收的羣衆性體育娛樂活動,深受草原牧民的喜愛。每次舉行那達幕,都以博克、賽馬、射箭三項技能爲主,兼設其他豐富的競技活動內容。三項技能中,博克爲主項,沒有博克不能稱爲”那達慕”.

“祭放包”是蒙古族的一項傳統習俗。一般在農曆5月中句舉行,牧民們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飾,騎着自己心愛的駿馬,聚會在敖包周圍,擺放全羊祭奠,請喇嘛誦經,祈禱上蒼降下甘霖,保佑草原風調雨順.祭敖包活動中,還要舉辦賽馬、摔跤、射箭等娛樂活動。

素有塞北布達拉富之稱的希拉木仁廟(又稱大廟),位於烏蘭花鎮西北65公里處的紅格爾蘇木駐地,已有250多年的歷史,是內蒙古、西藏、青海一帶有名的廟宇之一。當時共有五個獨貢佛殿、四個拉布仁(宮殿)、四個廟倉(供給處)、僧侶住宅360處、還有大小塔五座。從建廟至今,共經歷了六世活佛,廟宇北靠羣山,前抱平灘,錫拉木倫河從前面緩緩流過,景色十分迷人。舉世矚目的“神舟”一號到十一號載人飛船就着陸在希拉木仁廟北40公里處,“神舟”載人飛船的成功着陸,更爲杜爾伯特草原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杜爾伯特草原,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着海內外各界朋友和有識之士。杜爾伯特草原人民正伸出熱情的雙手歡迎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到來,領略塞北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品嚐草原特有的民族風味,探尋草原無盡的寶藏。

相關文章